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五家鎮的結果 展開

五家鎮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元寶山區五家鎮

五家鎮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元寶山區南部,東與平庄鎮接壤,南與喀喇沁旗西橋鎮相鄰,西北與喀喇沁旗十家滿族鄉毗連。全鎮總面積44.23平方公里,東西長11.4公里,南北寬4.1公里,呈帶狀。共有5個村委會(五家村、房身村、金橋村、望甘池村、北檯子村)、4個居委會(第一居委會、第二居委會、第三居委會、第四居委會),18912人(2018年)。

基本情況


五家鎮是松嫩平原南部重鎮之一,位於東經12615一12656,北緯4529一4537,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重要農作物品種有玉米、高梁、大豆和蔬菜。全鎮幅員面積10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5萬畝,轄10個行政村,36個自然屯,總人口18912人(2018年)。
五家鎮位於雙城市與哈爾濱之間,京哈鐵路橫貫全鎮,南距102國道11公里,北臨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8公里,哈市4條公交線路直達鎮內,鎮村間、村屯間砂石路聯結成網。鎮區內街路平直,樓體群立,彰顯出北方名鎮的富庶和繁榮。
五家鎮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增牛富人民,興企強鄉鎮,協會帶產業,建設新農村”總體思路指引下,憑藉區位、交通和資源優勢,充分接受哈爾濱大都市輻射,城郊型鎮域經濟發展迅猛,以奶牛、白酒、服裝、離土創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為主導,構築起鎮域經濟框架。
五家鎮
五家鎮

經濟狀況


1984年建區以來,鎮黨委、政府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牢牢堅持“實業興鎮,實幹興業”的方針,緊緊依靠全鎮各族人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走“工業強鎮,農業產業化富民”的發展路子,使五家鎮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3年,全鎮地方國內生產總值實現9717萬元,固定資產投資2483萬元,鎮本級財政收入實現18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200元,銀行儲蓄存款達1億元。2005年,全鎮實現社會總產值11.5億元,財政收入3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4250元。

招商引資


元寶山區五家鎮,在新開工建設的總投資4000萬元的赤峰聯宇勝鑄件項目
招商引資
招商引資
區內,廠房內工人們正在緊張生產,一根根鋼坯整齊地擺放在廠房南側。來自遼寧鞍山的投資商說:“我們正抓緊進行廠區平整硬化和圍牆砌築工作,爭取在年底前啟動二期軋鋼生產線建設,對生產的鋼坯進行深加工,生產鋼筋、角鋼、工字鋼等產品,抓住國際鋼材市場行情,看好時機進軍鋼材市場。”2007年上半年,五家鎮的招商引資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先後成功引進了像聯宇勝鑄造這樣的企業5家,投資都在1000萬元以上,這些項目都已先後開工建設,已完成投資7300萬元。鎮黨委負責人高興地說:“我們當地政府就是要為外來企業服務好,支持他們把五家工業園區建設成響噹噹的機械加工製造業基地,使五家鎮的工業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對於新引進的招商引資企業,該鎮提出了“初始階段當保姆,發展時期做指導,成熟以後當保安”的服務措施。;明確了完成時限和考核辦法,將專項推進工作與年終獎金掛鉤,努力打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全鎮上下統一思想,努力創造一流的治安環境、一流的窗口服務、一流的設施環境、一流的服務水平。各重點項目專項推進組負責人,全程為企業提供服務,確保簽約項目早建設、開工項目早投產、達產項目早見效。
繼赤峰聯宇勝鑄件項目投入試生產後,總投資1800萬元,年產2000噸鑄件的赤峰
大棚蔬菜
大棚蔬菜
昌興機械加工有限公司也已完成設備調試,開始投入試生產;在赤峰遠達機械配件項目區內,1000多平方米的主廠房基礎施工已經完畢,施工人員正在吊裝鋼構主體和焊接棚架。此外,計劃投資1500萬元,規劃佔地30畝,年產2500噸鑄件的赤峰華源機械項目也已開工建設,廠房主體施工正在進行。

廣開財路


赤峰市元寶山區五家鎮在小煤礦關閉后,及時轉變思路,把目光轉向蔬菜、奶牛、肉雞等綠色產業,為昔日以煤為生的農民找到了更加科學的掙錢門路。金橋村村民馬占元在煤礦幹了二十多年,如今礦井關了,馬占元回到村裡開始種植大棚蔬菜。2004年10月他貸款兩
大棚蔬菜
萬多元建起了兩棟日光溫室,種上了茄子,四個月下來已經賣了近三千塊錢。五家鎮金橋村村民馬占元:“現在我覺得搞大棚守家在地的也不算太累,我琢磨著一棟大棚咋也收入個五六千塊錢。”
五家鎮過去的主業一直是挖煤,最多時有三十多個礦井,大部門礦工來自當地的農民,隨著資源的枯竭和小礦井的關閉,許多農民回到了家。為了使這些人和其他剩餘勞動力都有事干,能致富,五家鎮制定了相應的鼓勵政策,全力打造雞、牛、菜三大產業。在發展奶牛產業上,鎮里負責向農民租
貫徹三個代表
貫徹三個代表
地,並無償提供給養殖戶使用22年,還協助辦理70%的購牛貸款。這些政策扶持極大地調動起農民的積極性,村民柴井玉從2004年開始養奶牛,現在已經從最初的3頭髮展到13頭。

新政策


實踐三個代表:內蒙古赤峰五家鎮村官花錢村民說了算。在內蒙古赤峰市元寶山區五家鎮有十幾名農民憑著鎮黨委、政府授權的“公章”管起幹部,元寶山區五家鎮經濟發展比較快,各村的幹部講究氣派,出門坐小車,下車進飯館,手機不離耳,天天有應酬。在非生產開支上出手大方。時間一長,脫離了群眾。在“三個代表”學教活動中,五家鎮轉變工作作風,在村民中推選懂財務、講原則、法律意識比較強的農民成立了理財小組,對各村每月的財務收支單據進行審核,真實合理的單據“簽字蓋章”以後准予入賬報銷。對不真實、不合理的單據不予蓋章,不能入賬報銷,由當事人自行處理。過去五家鎮5個村中,四個村有小汽車,每年費用達8萬多元。在村民理財小組的建議下,賣掉小汽車,取消了村辦小食堂,對手機,電話費實行定額管理。節省下來的錢用於發展生產。2001年,全鎮5個村的非生產性開支僅為12萬元,僅小汽車、手機、吃喝費為農民減輕負擔近10萬元。同時,村幹部轉變了工作作風,深入農戶、田間地頭,幫助農民辦實事,解決困難,密切了幹部群眾的關係。農民高興地說:咱們的幹部又回來了。

往今對比


五家鎮的群眾說,過去人們穿衣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有些人一年四季就一身外套,人稱“老虎下山一張皮”。有的人家甚至兩口子就一條“差不多”的褲子,誰出門誰穿上。一年做幾件新衣服已經不時興了,人們大都去買成衣,選名牌。而且也是“新半年,舊半年,過了
城鎮新貌
城鎮新貌
當年不再穿”。特別是一些女青年--“唱戲朝靴朝上踩,時髦的服裝扔得快”,不時尚的馬上就淘汰了。在吃的方面,過去條件好的人家是“的確良褲子,包米面肚子”。大多數家庭都是“早晚喝菜粥,中午吃個米糠 城鎮新貌
窩窩頭,一天三頓難見油”。很多家庭買肉要肥膘,就是想多熬點油吃。人們說:“過去買肥肉,後來吃瘦肉,啃骨頭。”這陣子有這樣一段順口溜:“當今百姓愛吃怪,生活胃口一再改,農家大棚種野菜,商城專把活魚賣。頭蹄下水上桌來,活物價格漲起來,鹹菜佐餐受青睞,應季小菜火起來。”這正是人們富了之後的生活變遷。在住的方面,“(上世紀)60年代住草房,(上世紀)70年代建瓦房,(上世紀)80年代加外廊,(上世紀)90年代蓋樓房,這陣時興建洋房。”有的群眾還說:“要問小康不小康,關鍵看咱住啥房。”
在出行方面,過去“鄉鎮坐的‘130’(摩托車),村級坐的‘東方紅’(拖拉機),農民騎個‘自搖鈴’(自行車),還有百姓靠‘步行’”。而今,農民鳥槍換炮了。“鄉鎮裡面條件好,出門坐車有‘藍鳥’。村裡條件也不差,外出坐上‘桑塔納’。個體大戶也不孬,私家轎車開著跑。當今百姓也不錯,出門就把班車坐。”在公益事業和文化生活方面,過去“村裡沒電話,大道盡坑窪,屋裡點燈蠟,聽戲找喇叭”。是“農戶家中有程式控制,外頭散步有路燈,坐在床前看電影(閉路電視),文化大院有活動(村村都有秧歌隊)”。過去,農民嚮往的生活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白手建起兩層樓,高檔家電樣樣有,妻兒外出有私車,吃喝穿戴屬一流。”不僅如此,一些農民還與網路結緣,有的農民坐在炕頭上炒股。“網路信息傳萬家,農民上街建網吧,學校開辦農閑班(電腦班),電腦炒股在農家。”過去,農民滿足於“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五家鎮開展創建學習型村鎮、學習型家庭、爭做“農家秀才”活動,“少生孩子多讀書,農民家庭建書屋,富了口袋富腦袋,書中自有黃金屋”成為農民新觀念。五家鎮有500多名青年到大中專院校學習和參加各種專業技術培訓,成為“農家秀才”。過去,農民吃大鍋飯,人們懶得幹活,有句順口溜:“頭遍鐘不見面,二遍鍾伸頭看,三遍鍾地頭站,男的打撲克,女的做針線,一晌混個二分半。”黨的富民政策好,尊重農民生產經營自主權,懂科技的青年在家中成了一把手,農民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生活水平翻了番。“科技家長說了算,古稀之年忙充電,農民爭先包‘三荒’,種養小區掙大錢。”如今,在五家鎮,很多事人們已經見怪不怪,如“雞糞裝上包裝袋(雞糞烘乾廠),荒沙灘上撈外快(造地種烤煙),河邊大棚不種菜(種香菇),協會基地建區外”。這正是現代農民學科技,提素質,奔小康新生活的真實寫照。

孝道教育


2007新年伊始,元寶山區五家鎮中心校傳來喜訊,他們的“孝道教育迎來一片喝彩”少先隊活動項目,受到全國少工委、中國少先隊工作學會的聯合表彰,榮獲全國少先隊“魅力杯”。全自治
發展教育
發展教育
區獲此殊榮的學校只有四所。孝道教育是五家鎮中心校德育工作的一大特色,他們的孝道教育活動立足一個“小”字,突出一個“實”字,並且將孝道教育與家庭教育、課堂教學、綜合實踐、主題中隊會緊密結合在一起,利用自辦的《家校彩虹橋》校報平台,開展了“為父母洗次腳”、“給父母寫封信”、“為父母過生日”等系列活動,還通過唱孝道童謠、為“小孝星”頒獎、舉行“互動式”孝道教育隊會等形式激勵隊員們爭戴“孝敬章”。
一時間,五家鎮中心校孝道教育蔚然成風,此項活動受到社會的一致好評,內蒙古電視台等多家媒體對我們的活動經驗進行過專題報道,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特色養殖


位於元寶山區五家鎮的赤峰野豬養殖場一頭母野豬產下10頭十分可愛的小仔野豬。赤峰野豬養殖場是五家鎮房身村村民張雷千投資100萬元,於7月從長白山引進優質種豬20頭建起來的,飼養面積8000平方米。已有60頭野豬在房身村“落戶”,根據當前懷孕母豬和繁育周期推算,年底可達到200頭以上。據張雷千介紹,特種野豬是用優良家母豬與純正野山林公豬經多元雜交所產的優質後代,同等體積的野豬和家豬相比,前者要比後者重15%左右。特種野豬食量少、喜粗飼料、抗病能力強,比家豬容易飼養,豬肉營養價值高,野味濃郁,是深受現代人喜愛的新型綠色食品。就養殖收益看,野豬肉市場價格每市斤在25元以上,進入超市的價格可達30至40元,是飼養普通家豬的3倍左右,種
野豬養殖
野豬養殖
母豬的純利更是高達萬元以上。張雷千表示,養殖場初具規模后,將採取“基地+農戶+市場”的方式帶動當地農民參與,組織成立養殖合作社,統一繁育、統一防疫、統一銷售,並與周邊地區的超市建立長期供銷關係,帶領當地養殖戶共同致富。

環保發展


五家鎮農民“綠中掘金”。元寶山區五家鎮過去靠地下儲存的煤田,讓人們嘗到了地下資源帶給農民的好處。但是,近幾年來,資源減少了,煤礦萎縮了,五家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把目光轉向綠色產業園區,全力打造雞、牛、菜三大產業,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020元。
五家鎮共有耕地面積1.7萬畝,處於兩山夾一溝的位置,全鎮共有5個村,2640家農戶,農村人口1.03萬人,人均耕地僅1.5畝。金橋村是個農業大村,山地較多,過去只能靠天吃飯,還有部分農民到小煤窯挖煤養家。這個偏僻的小山村活躍了。昔日荒涼的山坡上,養牛小區、養雞小區、養豬小區、日光溫室幾乎連成一片。金橋村黨總支書記王雷介紹說:“我們金橋村十年九旱,耕地差不多都是山坡地,農民靠天吃飯,好年景一畝地也就掙100多塊錢,有時去了種子、化肥、工錢,還有不掙錢的時候。現
新能源開發
新能源開發
在小煤窯的煤也挖得差不多了,自從村裡抓了產業化,農民收入才有了保證。”他介紹說:“建一棟雞舍投資4萬元,這個小區建雞舍30棟,投資120萬元,一棟雞舍一年出欄五批雞,共1.5萬隻,能掙3萬元錢,30棟一年掙90萬元,每棟雞舍的雞糞可以肥田,去掉人工等費用,這個小區兩年就可以收回投資。”在五家鎮北山腳下的2000頭奶牛飼養牧場園區,可以看到佔地547畝的一排排磚瓦結構的牛舍建在山坡上。五家鎮政府鎮長姚井貴說:“這裡規劃出養殖戶100戶,設大戶型、標準戶型、小戶型三個戶型,建設一處奶站,小戶型可飼養奶牛15頭,標準型可飼養奶牛30頭,大戶型可飼養奶牛50頭。園區內建有奶牛管理技術服務中心,為養殖戶提供技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