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河鄉
四川射洪縣下轄鄉
伏河鄉地處四川省射洪縣北部,東接鹽亭縣兩岔河鄉,南連復興鎮,西接鹽亭縣巨龍鎮。徠南距射洪縣城區52千米。全鄉總面積約20平方公里,轄8個村。
名稱來歷:鄉政府駐地與鹽亭縣兩岔河相鄰,駐地位於兩條溪流交匯處,故名復河鄉。1985年始名伏河鄉,以後沿用此名。
地理位置:位於東經105°20′17〃~105°23′22〃,北緯31°6′25〃~31°10′50〃。地處射洪縣北部,東接鹽亭縣兩岔河鄉,南連三台縣,西接復興鎮,北鄰鹽亭縣巨龍鎮。人民政府駐鏵頭村,電話區號0825,郵政編碼629232,南距射洪縣城區52千米。
清初屬懷德一甲。
民國3年(1914年)屬懷信團。
1951年,設復河鄉。
1955年12月,復河鄉划入鹽亭縣。
1957年10月,復河鄉劃歸射洪縣。
1958年,改為復河公社。
1992年,撤區並鄉建鎮時單設為伏河鄉。
2011年末轄鏵頭、胡橋、罐溝、桂花、橋樓、新奇、紅花、金竹等8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伏河街道社區居委員會。
伏河鄉下轄村:
鏵頭村 | 胡橋村 | 罐溝村 | 桂花村 | 橋樓村 |
新奇村 | 紅花村 | 金竹村 | 伏河街道社區 |
伏河鄉以“惠民行動”為抓手,做到五個結合?促進“惠民行動”?群眾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該鄉把“惠民行動”與作風整頓建設相結合,與紅5月“三搶”工作相結合,與幹部“雙深入”抗旱保苗相結合,與落實各項惠農政策相結合,與貫徹和落實省第九次黨代會精神相結合,取得了可喜的階段性成果。
上半年,助農人均增收138元。村道水泥路已立項2個村共5公里,已開工建設1個村,目前完成1.4公里;另有1個村近1.5公里村道水泥路正在申報之中。武引農渠開挖14.6公里,U型水泥槽襯砌1.95公里,新整治水利病害工程4處,山坪塘、石河堰清淤10處。全鄉通電率達100%,已有3個村完成清障和校表工作,可望實現城鄉同網同價。全鄉計劃新增電話150部,各類通訊工具已達922部。新安裝光纖電視11戶,光纖入戶率達87%。新增天然氣用戶5戶,新建沼氣池9口。新打紅層找水井45口,1處集中供水站正在籌建之中。通過培訓會、廣播等形式進行農業技術培訓達4000人次,勞務輸出3600餘人,勞務收入800餘萬元,勞務人均增收97元。全鄉有37人納入五保供養,209人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全鄉有4952人參加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85%,新建衛生院已投入使用。民政發放救濟金7000餘元,建設安身房3處,已完工1處,新建全民健身活動室1處。
2008年上半年,新建通村水泥路任務7公里,已完成 3.4公里;沼氣建設任務140口,已完成58口;全鄉小春糧油增產7.8%;生豬出欄8950頭,同比2007年增長20.3%,小家禽17.3萬隻,同比2007年增長27.5%;2008年種植榨菜1000畝,西瓜600畝,海椒500畝,瓜蔞200畝;勞務輸出2900人,已掙回現金1130萬元,同比增長13%;已發展種、養殖大戶47戶,可望達縣級農業大戶的1—2戶。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8176 |
男 | 4262 |
女 | 3914 |
家庭戶戶數 | 2350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7279 |
家庭戶男 | 3665 |
家庭戶女 | 3614 |
0-14歲(總) | 1785 |
0-14歲男 | 921 |
0-14歲女 | 864 |
15-64歲(總) | 5631 |
15-64歲男 | 3013 |
15-64歲女 | 2618 |
65歲及以上(總) | 760 |
65歲及以上男 | 328 |
65歲及以上女 | 432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6976 |
鄉村建設
2008年以來,伏河鄉大力實施民生工程,把農田水利建設作為民生工程的重點,全鄉完成農田水利工程蓄水60.5萬方,新建武引農渠9.5公里,淘污渠道17公里,整治罐溝病險水庫1座,建各種小微型水利工程30餘座,建竹節堰8道。
據了解,伏河鄉認真貫徹落實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動災后重建工作,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已見成效。縣下達通村水泥路建設7公里任務,已完成5.6公里;縣下達沼氣池建設任務140口,已完成106口;縣下達農機推廣任務14台,已完成19台;已維修提灌站2台,啟動罐溝水庫整治,全面完成6道竹節堰建設工程;維修改造提灌站2台;渠道淘淤15公里;整治修建微小型水利工程8處;新建竹節堰3道;罐溝水庫除險加固進入施工整治階段;節水灌溉0.4萬畝;新增提灌設備1台15千瓦;新增蓄引提水能力0.55萬方;恢復改善灌面0.042萬畝;戶辦工程完成0.022萬戶。
據了解,為了幫助廣大村民致富找門路,早在2006年,伏河鄉就“因小、因遠、因窮”制宜,大力發展農業特色基地建設,讓廣大村民放心搞種養殖,並成立了西瓜協會,2008年伏河鄉發展西瓜600畝,全鄉已經賣出西瓜950噸,主要銷往成都、重慶等地。
是街道環境衛生明顯改觀。鄉政府成立了由專人負責的環衛站,出資2萬餘元成立保潔隊伍,做到垃圾日產日清,與街道居民簽訂“門前五包”責任書,基本實現了主街道無明顯垃圾和污物。二是場鎮整潔有序。統一規範攤點區140餘戶,鄉主幹道基本無流動攤點、店外店、違章停車等現象。三是鄉容鄉貌明顯改善。對集鎮河道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垃圾清除和清淤,確保了場鎮河道的清潔和暢通。消除了全鄉80%的露天糞缸和棚廁,清除廢舊張貼廣告520餘張,拆除廢舊標識標牌50餘個,推掉殘牆10餘堵。四是政府投入3000餘元在社區添置果皮箱30餘個,投入近0.5萬元修建了垃圾中轉站,設置固定廣告張貼欄10個,鄉村配套設施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