芽生菌病

芽生菌病

芽生菌病是由皮炎芽生菌引起的一種以肺、皮膚和骨骼為主的慢性化膿性肉芽腫性疾病。又稱北美芽生菌病、皮炎芽生菌病,此菌可能是土壤、木材等的腐生菌,也可感染馬、狗等動物。我國曾見1例出國留學生旅居美國時發病,回國后確診。患者以30~50歲的成年人居多,男性多於女性。芽生菌病主要是呼吸道吸入芽生菌孢子所致,肺常為原發感染部位,芽生菌可播散至其他組織和器官,尤其是皮膚和骨髓等。芽生菌病根據感染部位可分為肺芽生菌病和肺外芽生菌病,肺芽生菌病的主要癥狀有咳嗽、胸痛、低熱等,肺外芽生菌病感染部位不同,癥狀有所不同。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肺部感染芽生菌可能會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嚴重者可危及生命。積極治療,一般預后較好;肺芽生菌病合併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和大量胸腔積液等,預后不好。

就診科室


● 呼吸內科或感染科、皮膚性病科

病因


● 芽生菌病主要是呼吸道吸入芽生菌孢子引起,肺常為原發感染部位,芽生菌可經血行播散至其他組織和器官,尤其是皮膚和骨髓等。

癥狀


● 主要表現為化膿性肉芽腫,臨床分為四型:
● 原發性肺芽生菌病:由呼吸道吸入真菌孢子引起,可見乾咳、胸痛、低熱、呼吸障礙等癥狀。日久漸重,常可波及兩肺,但甚少有空洞形成。多數可治癒,少數則轉變成播散性芽生菌病。
● 慢性皮膚及骨骼芽生菌病:為常見的肺外感染,皮損常在身體的暴露部位如手、足、頭、面等處,但頭皮、掌跖則少見。初起為丘疹或膿皰,漸向四周擴大形成邊緣高起的暗紅色疣狀斑片或皮下結節,其內為很多小膿腫,壓之有膿液排出,其中央有黑色結痂,可形成潰瘍。皮損癒合后留下萎縮瘢痕,在瘢痕上又可出現新的皮損。25%〜50%的患者伴有骨芽生菌病,有發熱、局部腫脹、化膿等症,有時形成滲出性竇道。
● 系統性芽生菌病:常由肺或皮膚、骨骼的原發病灶經血液循環播散。最易波及骨、肺、皮膚,骨受累約佔2/3而以肋骨及脊椎病變為多見。95%的患者有肺門淋巴結腫大,並向周圍擴散。皮損以軀幹為主,常為多發性膿腫,肝、脾、腎、腦、前列腺等均可感染。可有全身淋巴結腫大,發熱、消瘦、無力等癥狀。
● 接種性芽生菌病:手指接觸患者屍體后引起接種感染,表現為下疳樣的頑固性潰瘍,可有局部淋巴結腫大,但可自愈而不擴展。

檢查


● 確診芽生菌病需要做血清學檢查、病原學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等。

血清學檢查

● 測定血液中的抗體,可以確診芽生菌病。

病原學檢查

● 取膿液、痰或病變組織在顯微鏡下檢出芽生菌,可確診芽生菌病。

組織病理學檢查

● 可發現芽生菌病特有的病理學特徵,能夠確診本病。

診斷


● 醫生根據癥狀、血清學檢查、病原學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等可以診斷芽生菌病。
● 患者出現發熱、咳嗽、胸痛,或皮膚出現潰瘍和疣狀病損等癥狀。
● 血清學檢查:補體結合試驗效價明顯增高,與莢膜組織胞漿菌有交叉反應。
● 病原學檢查:找到典型的出芽酵母細胞。
● 組織病理學檢查:可見上皮細胞樣肉芽腫或慢性化膿性壞死及纖維化,有特徵性的寬基出芽、厚壁、雙摺光的原型酵母型菌體。

鑒別診斷


● 芽生菌病需要與結核、梅毒、惡性腫瘤、肺膿腫及其他肺部感染、球孢子菌病、副球孢子菌病、孢子絲菌病、念珠菌病等疾病相區別。
● 如果出現咳嗽、發熱、胸痛,或皮膚出現潰瘍和疣狀病損等表現,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診斷。

治療


● 芽生菌病極少自發緩解,且常進行性加重,故要及時治療,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
● 藥物治療
● ● 首選兩性黴素B,伏立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也有一定的療效。
● 手術治療
● ● 局限性病灶可予以切除,大的膿瘍需要切開引流。

危害


● 芽生菌病累及皮膚,可嚴重影響外貌。
● 芽生菌病累及骨,可導致骨髓炎;累及中樞神經系統,可導致腦膜炎。
● 肺芽生菌病若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可導致死亡。

預后


● 芽生菌病一般及時治療,多數預后較好。
● 肺芽生菌病合併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和大量胸腔積液時預后差。

預防


● 避免接觸患芽生菌病的患者。
● 避免接觸潮濕的、富含腐殖質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