囟
囟
囟,是一個漢語常用字,讀音xìn,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時代。基本含義為嬰兒頭頂骨未合縫的地方。亦稱“囟腦門兒”、“頂門兒”。
有關常用組詞為囟門。
囟 xìn ㄒㄧㄣˋ
● ● 〔~門〕嬰兒頭頂骨未合縫的地方。亦稱「囟腦門兒」、「頂門兒」。
囟xìn
〈名〉
● ● 象形。或從肉,宰聲。本義:連合胎兒或新生兒顱頂蓋各骨間的膜質部) 同本義 [fontanel]
夾囟曰角。——《禮記•內則》注
● ● 又如:囟門口(囪門)
〈動〉囟:擄。
燕山囟獲今何在?國滅身亡可嘆吁!——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
田字格中的“囟”字
又《集韻》息忍切,信上聲。
又息利切,音四。義同。
◎ 粵語:seon3
◎ 客家話:[梅州腔] sim3 [台灣四縣腔] sin5 sim5 [客英字典] sin5 sim5 [客語拼音字彙] xim4 [海陸豐腔] sin5 sim5 [寶安腔] sim5
字源字形
囟門、囟球、頭囟、頭囟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