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生態工程學

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林業生態工程學》是2010年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本書可作為農林院校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林學生態學、環境科學等相關專業教材,還可作為相關專業教學、科研人員學習和參考用書。

內容簡介


《林業生態工程學(第3版)》由林業生態工程基礎理論與概況、林業生態工程營造技術、林業生態工程構建技術、林業生態工程效益評價與規劃設計技術等四大模塊組成,包括緒論、林業生態工程基本理論、林業生態工程概況、人工林培育基礎知識、人工造林技術、水源保護林工程、山地水土保持林工程、平原防護林工程、海岸防護林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工礦廢棄地復墾林業工程、能源林工程、林業生態工程效益評價、林業生態工程規劃與設計等13 章。

目錄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第0章 緒論
0.1 林業生態工程的作用與地位
0.2 林業生態工程學的特點及與其他學科的關係
第1章 林業生態工程基本理論
1.1 生態工程基本理論
1.1.1 生態學理論
1.1.2 系統科學理論
1.1.3 可持續發展理論
1.1.4 水土保持學原理
1.1.5 系統工程理論
1.2 植被恢復基本理論
1.2.1 生態環境脆弱帶理論
1.2.2 恢復生態學理論
1.2.3 植被恢復理論
第2章 林業生態工程概況
2.1 林業生態工程的基本概念
2.1.1 林業生態工程
2.1.2 林業生態工程特徵
2.1.3 林業生態工程任務
2.2 林業生態工程的歷史與現狀
2.2.1 中國林業生態工程
2.2.2 國外林業生態工程
2.3 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總體布局
2.3.1 我國生態環境分區建設
2.3.2 全國生態環境建設布局
2.4 全國林業生態工程的戰略布局
2.4.1 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布局
2.4.2 主要林業生態工程概況
第3章 人工林培育基礎知識
3.1 人工林發育階段
3.1.1 人工林生長發育基礎
3.1.2 人工林生長發育階段劃分
3.2 立地類型劃分及適地適樹
3.2.1 立地與立地類型
3.2.2 立地類型劃分方法
3.2.3 立地質量評價
3.2.4 適地適樹
3.3 樹種選擇與人工林組成
3.3.1 樹種選擇的原則與方法
3.3.2 混交理論
3.3.3 混交技術
3.4 林分密度規律
3.4.1 林分密度作用規律
3.4.2 密度確定依據與方法
3.4.3 種植點配置
第4章 人工造林技術
4.1 整地技術
4.1.1 整地的作用
4.1.2 整地的方法
4.1.3 整地的季節
4.2 造林技術
4.2.1 人工播種造林
4.2.2 植苗造林
4.2.3 分殖造林
4.3 人工林撫育管理
4.3.1 土壤管理
4.3.2 林分管理
4.4 森林經營
4.4.1 森林定向培育
4.4.2 森林健康管理
4.4.3 森林可持續經營
第5章 水源保護林工程
5.1 我國重要水源保護區
5.1.1 水源涵養與水源保護
5.1.2 水源保護區範圍
5.1.3 重要水源保護區
5.1.4 水源保護林的歷史與現狀
5.2 水源保護林營造
5.2.1 水源保護林結構
5.2.2 水源保護林營造
5.3 水庫及河岸防護林
5.3.1 水庫及湖泊周圍防護林
5.3.2 河岸防護林
5.3.3 河岸生物工程
第6章 山地水土保持林工程
6.1 水土保持林工程體系
6.1.1 小流域水土保持林空間配置
6.1.2 水土保持林草建設布局
6.2 坡面水土保持林
6.2.1 坡面荒地水土保持林
6.2.2 坡耕地水土保持林業生態工程
6.3 侵蝕溝道水土保持林工程
6.3.1 土質侵蝕溝道水土保持林工程
6.3.2 石質山地溝道水土保持林工程
6.3.3 溝谷川台地水土保持林工程
第7章 平原防護林工程
7.1 平原防護林與農業可持續發展
7.1.1 平原防護林類型
7.1.2 平原防護林與農業可持續發展
7.1.3 平原防護林效益
7.2 農田生態防護林
7.2.1 農田生態林結構類型
7.2.2 農田生態林營造技術
7.2.3 農田生態林經營管理
7.3 草牧場防護林
7.3.1 草牧場防護林結構類型
7.3.2 草牧場防護林營造技術
7.3.3 草牧場防護林經營管理
第8章 海岸防護林工程
8.1 我國海岸類型和防護林的效益
8.1.1 海岸類型及特點
8.1.2 海岸林減災效益
8.2 海岸防護林的配置與結構
8.2.1 海岸防護林
8.2.2 林帶結構與配置
8.3 海岸防護林的營造技術
8.3.1 海岸立地特點
8.3.2 防護林營造技術
8.3.3 海岸防護林更新
第9章 森林恢復與保護工程
9.1 我國天然林保護技術
9.1.1 天然林保護概況
9.1.2 天然林保護的意義
9.1.3 天然林保護的技術措施
9.2 退耕還林的技術模式
9.2.1 退耕還林立地特點
9.2.2 退耕還林技術模式
9.3 近自然林經營
9.3.1 近自然林經營的基本概念
9.3.2 近自然經營技術
第10章 工礦廢棄地復墾林業工程
10.1 土地復墾的意義
10.1.1 土地復墾的概念
10.1.2 我國工礦廢棄地概況
10.1.3 土地復墾的意義
10.2 土地復墾中要考慮的因素
10.2.1 自然因素
10.2.2 工程因素
10.2.3 社會經濟因素
10.3 工礦廢棄地復墾技術
10.3.1 土地整理技術
10.3.2 土地復墾技術
10.4 廢棄地綠化技術
10.4.1 不同類型廢棄地綠化基礎工程
10.4.2 不同類型廢棄地綠化技術
10.5 工礦區廢棄地復墾經典實例
10.5.1 國外復墾經典實例
10.5.2 國內復墾經典實例
第11章 能源林工程
11.1 生物質能源林概述
11.1.1 生物質能源現狀
11.1.2 生物質能源特點
11.1.3 生物質能源啉的類型及發展
11.1.4 全國薪炭林規劃
11.2 生物質能源林營造
11.2.1 生物質能源樹種
11.2.2 生物質能源林配置及造林技術
第12章 林業生態工程效益評價
12.1 林業生態工程效益評價概述
12.1.1 效益評價的內涵
12.1.2 效益評價的意義
12.1.3 外部效益評價概況
12.2 林業生態工程效益評價方法
12.2.1 林業生態工程生態效益的評價
12.2.2 林業生態工程經濟效益的評價
12.2.3 林業生態工程社會效益的評價
12.2.4 林業生態工程綜合效益評價
12.3 林業生態工程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
12.3.1 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和方法
12.3.2 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建立
12.3.3 綜合效益評價指標的確定
12.3.4 綜合效益評估模型的建立
12.3.5 評價案例
第13章 林業生態工程規劃與設計
13.1 林業生態工程規劃
13.1.1 林業生態工程規劃的任務
13.1.2 林業生態工程規劃的內容
13.1.3 林業生態工程規劃的程序
13.1.4 林業生態工程規劃的步驟
13.1.5 林業生態工程規劃設計文件
13.2 林業生態工程設計
13.2.1 林業生態工程設計的基本組成與要求
13.2.2 初步設計文件的審批
13.2.3 林業生態工程設計總說明書
13.2.4 林業生態工程設計總概算書
13.3 林業生態工程規劃設計方法
13.3.1 制定長遠建設目標與總體規劃
13.3.2 造林樹種選擇設計
13.3.3 造林技術措施設計
13.3.4 種苗規劃設計
13.3.5 規劃設計文件編製
13.4 規劃設計案例
13.4.1 經濟林基地的劃定
13.4.2 經濟林調查
13.4.3 調查資料的整理分析
13.4.4 經濟林基地建設規劃
13.4.5 經濟林調查及規劃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