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為中耳非化膿性炎性疾病。冬春季多發。多為上呼吸道感染所致,亦可由頭頸部腫瘤放療后而產生,咽鼓管功能障礙、中耳局部感染和變態反應等可能為其主要病因。主要癥狀為聽力減退、耳痛、耳鳴、耳悶等。治療方法有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治療原則為病因治療,改善中耳通氣,引流及清除中耳積液。有些分泌性中耳炎可發展為粘連性中耳炎、鼓室硬化症、膽固醇肉芽腫和後天原發性中耳膽脂瘤等。積極治療,一般預后較好。

就診科室


● 耳鼻咽喉科

病因


● 分泌性中耳炎多為上呼吸道感染所致,亦可由頭頸部腫瘤放療后而產生,目前認為咽鼓管功能障礙、中耳局部感染和變態反應等為其主要病因。

上呼吸道感染

● 急性鼻炎
● 鼻竇炎
● 鼻咽炎

咽鼓管功能障礙

● 兒童腺樣體肥大
● 肥厚性鼻炎
● 鼻咽部腫瘤或淋巴組織增生
● 長期的后鼻孔及鼻咽部填塞
● 咽鼓管開放障礙

中耳局部感染

● 中耳流感嗜血桿菌和肺炎鏈球菌感染

變態反應

● 兒童免疫系統尚未完全發育成熟。

氣壓損傷

● 飛行、潛水的急速升降亦可引發此病。

其他原因

● 全身或局部免疫功能低下,如老年人、兒童、勞累過度、煙酒過度均可誘發分泌性中耳炎。

癥狀


● 分泌性中耳炎冬春季多發,是兒童和成人常見的聽力下降原因之一。可有以下癥狀。
● 聽力減退
● ● 聽力下降、自聽增強。
● 耳痛
● ● 可有隱隱耳痛,可為持續性,亦可為陣痛。
● 耳鳴
● ● 多為低調間歇性,如“噼啪”聲、嗡嗡聲及流水聲等。
● 耳悶
● ● 耳內閉塞或悶脹感,反覆按壓耳屏后可暫時減輕。

檢查


● 確診分泌性中耳炎需要做耳鏡檢查、聽力檢查、CT檢查等。

耳鏡檢查

● 可了解耳內鼓膜的情況,看其有無鬆弛、充血、腫脹和穿孔等,有助於診斷分泌性中耳炎。

聽力檢查

● 可了解耳內鼓膜的情況,有無鬆弛、充血、腫脹和穿孔等,有助於診斷分泌性中耳炎。

CT檢查

● 可了解中耳腔有無異常,有助於診斷分泌性中耳炎。

診斷


● 醫生根據病史、癥狀、耳鏡檢查、聽力檢查、CT檢查等可以診斷分泌性中耳炎。
● 患者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 出現聽力減退、耳痛、耳鳴、耳悶等癥狀。
● 耳鏡檢查可見鼓膜活動受限和鼓室積液徵象。
● 聽力檢查表現為平坦型。
● CT檢查可見中耳腔有不同程度密度增高影。

鑒別診斷


● 分泌性中耳炎需要和鼻咽部腫瘤、腦脊液耳漏顳骨骨折、膽固醇肉芽腫、頸靜脈體瘤、鼓室體瘤等。
● 如果出現聽力減退、耳痛、耳鳴、耳悶等癥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診斷疾病,不可以自行診斷。醫生通過檢查可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多數情況下,分泌性中耳炎無需治療可在12周內自行緩解。治療方法有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治療原則為病因治療,改善中耳通氣,引流及清除中耳積液。對於複發性單側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應進行纖維鼻咽鏡檢查以排除鼻咽癌。

非手術治療

● 抗生素治療:考慮有細菌感染時可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抗生素。
● 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暢:酌情使用1%麻黃鹼液和含有激素的抗生素滴鼻液交替滴鼻,要採用仰卧頭低位的滴鼻體位。
● 糖皮質激素類藥物:酌情使用地塞米松或潑尼松等口服,有一定輔助治療意義。
● 咽鼓管吹張:慢性期可採用捏鼻鼓氣法、波氏球法或導管法。

手術治療

● 治療方法有鼓膜置管術和咽鼓管球囊擴張術等。
● 鼓膜置管術:病情遷延不愈或反覆發作者,中耳積液過於黏稠不易排出者,均可作鼓室置管術,以改善通氣引流,促使咽鼓管恢復功能。
● 咽鼓管球囊擴張術:也可促進咽鼓管功能恢復。
● 其他手術:如腺樣體切除術、鼻中隔矯正術、鼻息肉切除術等治療積極治療鼻咽或鼻腔疾病。

危害


● 有些分泌性中耳炎可發展為粘連性中耳炎、鼓室硬化症、膽固醇肉芽腫等。
● 咽鼓管功能不良,或上鼓室長期處於負壓狀態者,可逐漸出現鼓膜鬆弛部內陷袋,部分發生膽脂瘤。

預后


● 不少分泌性中耳炎在一定時間內可好轉,積液可經咽鼓管排出或自行吸收。
● 病程較長而未做治療的小兒患者,有可能影響言語發育、學習以及與他人交流的能力。

預防


● 鍛煉身體,防止感冒。
● 10歲以下兒童可酌情行篩選性聲導抗測試,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 積極治療鼻、咽部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