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收入分配的結果 展開
  • 企業資本的提供者對收益總額進行的分割
  • 收益分配

收入分配

企業資本的提供者對收益總額進行的分割

收益分配是企業資本的提供者對收益總額進行的分割,它主要是以企業的稅息前利潤(即利息、所得稅和凈利潤)為對象在各利益主體間進行的分割。收益分配的構成,廣義上是企業收入的分配;狹義上是稅後利潤的分配。

截至2021年3月8日19時,在2021全國兩會熱點調查中共有78萬網民參與投票,其中“收入分配”以94582票位列第一,再次成為網民最關心的話題。

按勞分配


按勞分配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範圍內實行的一種分配方式。公有制經濟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和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按勞分配只能在公有制範圍內實行,在其他非公有制經濟中不存在按勞分配。對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否則就容易把按勞分配同按勞動力要素分配相混淆。在我國,按勞動力要素分配是在私營經濟和外資經濟等非公有制內的分配方式。
在按勞分配中,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是一種社會勞動,所以按勞分配的實現程度與本企業的經濟效益密切相關。由於企業經濟效率的差異,可分配的消費品在數量上存在差異。因而不同公有制企業的職工等量勞動並不一定能夠獲得等量的報酬。
現階段實行按勞分配是由客觀經濟條件決定的。
首先,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實行按勞分配的前提。在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勞動者共同佔有生產資料,共同勞動,共同佔有勞動產品。生產資料公有制決定了勞動產品的分配必須體現勞動者的意志和利益,為實行按勞分配提供了可能。
其次,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基礎。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力還沒有實現高度發達,勞動產品還沒有達到極大豐富的程度,還不能充分滿足社會成員各個方面的需要,所以還不具備實行按需分配的物質條件。
最後,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的性質和特點,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直接原因。在社會主義社會,勞動者還沒有實現全面發展,勞動還沒有成為人們生活的第一需要,而只是謀生的手段。因此,個人消費品的分配就必須體現人們勞動的差別,不能實行平均分配,只能是按勞分配,只有這樣才會激發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推動勞動者努力學習科學技術,提高勞動技能,有力地促進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實行按勞分配,有利於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勵勞動者努力學習技術,提高技能,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同時,這種分配方式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中勞動者共同勞動、平等分配的社會地位。
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各方面生產的積極性。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存在資本、勞動力、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的多種所有者,而這些生產要素在生產中發揮了相互不可代替的作用。讓所有者憑生產要素的貢獻獲得自己相應的收入,才能激勵人們更有效地使用生產要素,提高生產要素的利用效率。只有按生產要素分配,使各種要素各得其所,才能更好地解決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諸要素的動力源泉,從而實現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因此,發展市場經濟,就必須承認按生產要素分配。
區別:一是性質不同。按勞分配是指在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按照勞動者向社會提供的勞動數量和質量分配個人消費品;而按勞動要素分配是以勞動力作為商品而進行交換的一種分配形式。二是前提和基礎不同。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產物,是勞動者共同佔有生產資料對分配的客觀要求,是在公有制領域實現的;而按勞動要素分配則是市場經濟的產物,產生於生產要素個人所有的基礎上,是市場經濟在分配領域的實現。三是分配尺度不同。按勞分配的尺度是勞動,即按個人向社會提供的勞動量分配個人消費品;而按勞動要素分配的尺度實質上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

五個不等於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方式不等於社會主義分配方式
一個社會採取什麼樣的分配方式,不是由人們的主觀願望決定的,而是由社會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決定的。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與之相適應的社會主義分配方式是按勞分配。我國現階段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總體水平比較落後,且發展不平衡、呈現多層次,這就決定了我國現階段不可能實現純而又純的社會主義分配形式,而只能是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所以,我國現階段的分配方式不等於社會主義的分配方式。
(二)按勞分配不等於每個勞動者都能通過等量勞動獲得等量報酬
按勞分配是指在公有制經濟中,根據勞動者所提供的勞動數量和質量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但是,現階段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總體上還比較低,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存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價值規律仍然起作用。這樣,按勞分配的實現形式在現階段就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個人勞動不是直接的社會勞動,必須通過市場交換才能轉化為社會勞動,只有轉化為社會勞動的個人勞動才能獲得勞動報酬。目前,許多企業產品積壓、工人下崗,不是這些企業的工人沒有提供勞動,而是個人勞動無法轉化為社會勞動,因而變成一種無效勞動。無效勞動是不能獲得勞動報酬的。
第二,等量勞動獲得等量報酬是通過迂迴曲折的道路實現的。個人勞動要轉化為社會勞動必須通過市場,受價值規律的支配。在價值規律的作用下,個人勞動恰好等於社會勞動,這樣等量勞動就能獲得等量報酬;個人勞動不能全部甚至不能轉化為社會勞動,這樣等量勞動就不能獲得等量報酬;實現的社會勞動大於個人勞動,這時勞動者就能獲得一個超額的報酬。
第三,按勞分配在同一企業中是明顯的,但在整個社會中就顯得含糊不清。在商品經濟條件下,每個企業都有獨立的物質利益,職工不直接向社會提供勞動,而是向企業提供勞動,從企業中獲得勞動報酬,同企業的經濟效益直接掛鉤。由於各個企業的經濟效益不同,所以就整個社會看,按勞分配就顯得含糊不清。
(三)勞動收入不等於按勞分配收入
在我國現階段,勞動者的勞動收入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和公有制經濟企、事業單位職工按勞分配的收入,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收入,經營風險收入中經營者憑藉複雜勞動而獲得的勞動收入。由於按勞動分配的前提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在非公有制基礎上獲得的勞動收入均不屬於按勞動分配的收入。
(四)非勞動收入不等於剝削收入
剝削收入是指私營企業主和外商憑藉資本所有權獲得的剩餘價值。這種剝削收入毫無疑問是一種非勞動收入。在現階段,我國居民的非勞動收入主要是按資金分配的收入。這部分資金是居民過去勞動收入的積累,不能視為剝削收入;同時,在商品經濟條件下,股票交易等存在著巨大風險,這部分收入實際上是對經營者抓住機遇、果斷決策等付出巨大智力代價的報酬。
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

效率與公平


社會收入分配的公平
所謂公平分配,是指人們之間利益和權利分配的合理化。勞動者和生產要素的投入者在分配中遵循機會均等、規則公平的原則,允許合理拉開收入差距,但又要防止兩極分化。因此,公平只能是部分規則的公平,不是結果的平均。
(1)實現收入分配公平,必須反對平均主義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現為收入分配的相對平等,即要求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不能過於懸殊,要求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承認適度的差距,能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有助於協調人們之間的經濟利益關係,實現經濟發展、社會和諧。而平均主義則抹殺一切勞動差距和分配差距,要求絕對平均,實際違背了公平原則,制約了勞動者的積極性。所以,公平與平均是根本對立的,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是最大的不公平。
(2)實行收入分配公平,必須防止收入差距懸殊
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在現階段具有必然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各地區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各地區、各企業的勞動者的實際收入必然會有所差別。我國現階段在分配方式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的原則。同時,由於每個勞動者勞動能力的差異,也必然會造成收入上的差距。這種收入差距是合理的,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但收入差距的懸殊,又會挫傷勞動者的積極性和社會的穩定。
提高效率的必要性
首先,效率是人類經濟活動追求的基本目標,提高效率是增加社會財富的根本途徑。市場經濟客觀上要求人們對各種社會資源有效地利用和合理地配置,更多地滿足人類的需要,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以最小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收益,這也就是經濟學上的效率。效率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是人類經濟活動追求的基本目標之一。講效率必然推動人們在生產中採用先進技術,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實行科學管理,節約各種資源,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其次,提高效率是實現生活富裕的客觀需要。人們要獲得更多的收入,達到生活富裕,首先必須生產出更多的財富。如果分配方式有利於調動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從制度上引導和保證社會資源的合理流向,把各種生產要素投入生產,充分發揮各種資源的利用效率,就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滿足人們各方面的需要;反之,則會阻礙生產的發展,不利於社會財富總量的增加。
最後,追求效率是符合我國國情的。我國是個人口眾多、人均自然資源相對貧乏的大國。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經濟發展與自然資源相對貧乏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所以,在個人收入分配中必須堅持效率優先的原則,實行多勞多得,多貢獻多得,鼓勵人們把各種生產要素投入生產,節約各種資源,並使其充分發揮效益,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係
效率是人類經濟活動追求的基本目標,提高效率是增加社會財富的根本途徑,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但在市場經濟中,又由於不同社會成員對生產要素的擁有不同,勞動能力也各不一樣,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響,必然引起收入分配上的差異,從而造成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和貧富差別。如果這種差別和差距進一步擴大,將會因收入過於懸殊而導致兩極分化,形成收入分配中不公平,反而挫傷勞動者的積極性,阻礙經濟效率的提高。如何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係,是現代社會發展中不可迴避的重大問題。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初次和再次分配中都要堅持效率與公平的結合,實現效率目標與公平目標的統一。
提高效率,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在市場上,價值規律通過價格、供求、競爭的變化和作用,支配著人們的經濟活動,從而使社會資源實現優化配置,使有限的社會資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如果分配製度不體現效率優先,就違背了客觀經濟規律。社會主義的本質是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實現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時富裕,平均發展是不可能的。所以發展經濟,不講究效率,實際上只能是共同落後、共同貧窮。我們在這方面的教訓是深刻的。要實現共同富裕,只能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以帶動和幫助后富起來的人,最終實現共同富裕。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提倡效率優先,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出來,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現,以此激發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實現效率目標。
實現公平,是尋求效率目標的保證。只有給勞動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權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發勞動者發展生產力、提高經濟效率的積極性。同時,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實現共同富裕,實現共同富裕客觀上要求防止收入過於懸殊,要限制各類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過大。要在分配個人收入時更多地注重社會公平,以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為重點,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調節高收入群體的收入,把市場效率與社會公平有機結合起來。

基尼係數


基尼係數是國際上用來綜合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一個重要分析指標,由義大利經濟學家於1922年提出。其經濟含義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於進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佔總收入的百分比。基尼係數最大為“1”,最小等於“0”。前者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個單位的人全部佔有了;而後者則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平均,即人與人之間收入完全平等,沒有任何差異。但這兩種情況只是理論上的絕對化形式,在實際生活中一般不會出現。因此,基尼係數的實際數值只能介於0~1之間。
按照國際慣例,基尼係數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間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間表示“相對平均”,0.3~0.4之間為“比較合理”。國際上通常把0.4作為收入分配貧富差距的“警戒線”,認為0.4~0.6為“差距偏大”,0.6以上為“高度不平均”。根據我國城市住戶調查收入分組資料,計算出的基尼係數1978年為0.18,1996年為0.424,突破了警戒線,2004年為0.496。數據表明,我國城市居民個人收入在1978年差距不大,過於平均;1978年以後,城市居民個人收入差距開始拉開;到1996年,城市居民個人收入差距逐步拉大。
用基尼係數分析居民收入的差異,是一種比較普通的方法。其特點:一是方法本身具有科學性。基尼係數的計算是將社會經濟現象數學化了的辦法,能從整體上反映居民集體內部收入分配的差異程度。二是基尼係數反映收入分配的差異程度精確、靈敏,可以反映差異程度細微的和連續的變化。三是基尼係數在經濟工作中可以作為一個綜合經濟參數,納入國家的計劃管理和宏觀調控之中。四是基尼係數在國際上應用廣泛,便於在實際工作中加強橫向比較,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驗。

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國民總收入(國民生產總值)直接與生產要素相聯繫的分配。任何生產活動都離不開勞動力、資本、土地和技術等要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取得這些要素必須支付一定報酬,如工資和薪金是對付出勞動的報酬,租金和賃金是對提供地產或者一段時間內轉讓其他實物資本的回報,提供貨幣就能得到利息等,這種報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
再次分配也稱社會轉移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結果的基礎上,各收入主體之間通過各種渠道實現現金或實物轉移的一種再次分配過程,也是政府對生產要素收入進行再次調節的過程。主要包括收入稅、財產稅、社會繳款、社會福利、其他轉移收支。

制度改革


一、近年來我國陸續出台的收入分配政策
針對我國存在的城鄉、地區和行業間收入差距過大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利影響,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對收入分配問題高度重視並出台了一系列調節收入分配的政策。2006年,中央政治局會議專門研究了改革收入分配製度和規範收入分配秩序問題,並提出了構建科學合理、公平公正的社會收入分配體系的改革目標。2009年,中國政府相繼出台了一系列調節收入分配的政策,如《關於2009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工作的意見》對其進行了全面概括。從具體措施上來看,可以歸納為以下方面:
(一)逐步調整收入初次分配政策,不斷縮小地區和行業收入差距。首先,進一步規範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管理制度。2009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部委聯合下發了《關於進一步規範中央企業負責人薪酬管理的指導意見》,對中央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做出了明確規定。中央企業負責人的薪酬結構主要包括基本年薪、績效年薪和中長期激勵收益三部分,其中基本年薪與上年度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相聯繫,而績效年薪則根據年度經營業績考核結果進行確定。同時,對重要企業負責人職務消費也做出了原則性的規定。中央企業要嚴格控制職務消費,按照有關規定建立健全職務消費管理制度。其次,積極推進機關和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2009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研究出台級別與工資等待遇適當掛鉤、向縣鄉等主要領導實施工資政策傾斜的具體辦法。與此同時,在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中,積極推進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制度,並加快制定其他事業單位實行績效工資制度的實施意見。第三,推進實施集體合同制度。指導企業建立職工工資隨經濟效益協商調整的機制;積極落實最低工資制度。
(二)不斷完善收入再分配政策,推動社會和諧發展。首先,農民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準備建立並實施。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按照“低費率、廣覆蓋、可轉移,並能夠與現行養老制度銜接”的政策要求,於2009年制定了《農民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辦法》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其次,逐步開展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試點,使廣大農民老有所養。2009年國務院頒布了《關於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提出在全國10%的縣進行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試點。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繳費由個人、集體和國家共同負擔。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按中央確定的基礎養老金標準給予全額補助,對東部地區給予50%的補助;地方政府應當對參保人繳費給予補貼,補貼標準不低於每人每年30元。第三,調整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從2009年1月1起,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得到提高,提高幅度為2008年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的10%左右。第四,建立城鄉最低生活標準正常調節機制,使廣大低收入者分享到經濟發展成果。
二、當前收入分配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
自黨的十六大之後,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民生問題,特別是其中的收入分配問題,為此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分配製度、規範收入分配秩序的新措施。上述措施的實施對於遏制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推動了經濟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儘管如此,收入分配領域依然存在許多問題,它們是導致我國收入差距過大的主要原因。
(一)在要素分配過程中,勞動收入比例過低。由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健全、分配秩序不規範,導致改革開放以來勞動收入比例不斷下降。勞動收入比例過低是導致我國收入差距過大的。一個重要原因,由於勞動收入比例過低就會導致勞動力獲得的收入過低,這樣就會拉大收入差距。與此同時,由於勞動者獲得的收入較少,導致勞動者的消費不足,進而影響到經濟增長。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之下,國內消費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源泉。如果勞動收入比例過低,那麼將會直接影響到經濟增長速度,進而引發一連串連鎖反應。
(二)城鄉收入差距依然過大。目前我國城鄉收入差距仍然過大。如果考慮到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在社會保障方面所存在的巨大差距,那麼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還要嚴重。城鄉之間過大的收入差距,一方面會進一步加劇本已存在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造成城鄉之間的割裂,不利於城鄉之間的統籌發展,另一方面嚴重製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此同時,過大的城鄉收入差距阻礙了農業發展,嚴重威脅到國家的糧食安全。
(三)農村區域間收入差距過大、城鎮區域間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沒有根本改變。區域間收入差距問題所反映的是區域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巨大差異,後者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首先,廣大中西部地區約佔我國大部分的領土面積,也容納了我國大多數的人口。如果廣大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落後於其他地區,那麼人民的收入增長就會受到極大限制,人民生活水平也就不能得到有效改善。其次,如果廣大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落後,那麼其消費水平也就相對較低,這就限制了內需的擴大,不利於我國經濟的發展。
(四)行業收入差距過大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善。我國行業收入差距中有一部分是由於行業差別所造成的合理收入差距。比如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與其它行業間的收入差距,是由這一行業的技術特點所決定,這就屬於合理的收入差距。然而,我國行業收入差距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壟斷所造成,這一部分就屬於不合理的行業間收入差距。行業間過大的收入差距造成了巨大的負面效應,它將過多的人力資源都集中到壟斷行業,窒息了經濟發展活力。
三、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對策建議
(一)完善初次分配製度,提高勞動收入所佔比例。勞動收入所佔比例偏低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其中之一是由於我國勞動力供給大於需求,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由於初次分配製度不健全。要建立並完善企業集體工資制度,保障勞動者在工資形成制度中的平等地位,從而形成公平、公正的企業工資形成機制。大力推進實施最低工資制度,保證廣大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積極推進《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的實施,為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提供法律依據和法律支持。
(二)積極推動農民收入增加,逐步縮小嚴重的城鄉收入差距。首先,要千方百計保證經濟增長速度,為農民就業提供保證。我國經濟增長與就業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係,而且經濟增長是拉動就業增加的源泉。只有保持高速的經濟增長,才能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以此吸納農村勞動就業,從而增加農民收入。其次,積極推動城鎮化進程,逐步減少農村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這樣才能增加農村人均土地擁有量並增加農產品需求量,從而推動農產品價格上漲,最終增加農民收入。第三,加快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減少農民開支。要從農民需求最迫切的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入手,逐步提高它們的保障水平。積極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解決農村老年人口的養老問題。
(三)逐步縮小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差距,從而縮小地區間收入差距。積極推動中西部地區,特別是中西部農村地區經濟發展,逐步縮小地區間收入差距。地方政府要積極引導中西部地區農村剩餘勞動力到東部沿海地區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中央政府要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資金投入,與此同時適當對中西部地區實行政策傾斜。
(四)消除行業壟斷利潤,逐步縮小行業收入差距。壟斷利潤的存在是導致壟斷行業高工資和高福利的根源,所以只有消除壟斷利潤,才能消除由於壟斷而導致的行業收入差距。對於一般性的壟斷行業,消除壟斷門檻,鼓勵其它所有制企業的發展,增加行業競爭,從而最終消除行業收入差距。對於關係國計民生的特殊壟斷行業,加強企業薪酬制度管理,明確國家、企業管理者和職工三者之間的利益關係,由國家掌控所有經營利潤。

熱點調查


截至2021年3月8日19時,在新華網推出的2021全國兩會熱點調查中,共有78萬網民參與投票,其中“收入分配”以94582票位列第一,再次成為網民最關心的話題。收入增長牽繫民生福祉,收入分配事關千家萬戶。2021年是新華網連續第二十年推出兩會熱點調查,細數歷年大家關心的熱點可以發現,收入分配共有十六次位列第一。在評論區,“收入分配”吸引了近9萬網民留言互動,其中,工資合理增長、縮小收入差距、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等話題的參與度靠前,網民的活躍度也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