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貧內部的花朵

清貧內部的花朵

現代禪詩研究會發起人,《現代禪詩探索》叢刊主編,現代禪詩派代表詩人南北先生的自選現代禪詩集《清貧內部的花朵》,2016年5月由長江文藝出版社詩歌出版中心出版並代理髮行。該詩集作為“現代禪詩流派叢書”之一種,共收入詩人南北1990-2016二十餘年間的現代禪詩探索作品209首。詩集由現代禪詩研究會成員李艷敏作序,並有李霞、碧青的評論文章各一篇。現代禪詩派,是肇始於20世紀90年代,興起於21世紀的一個詩歌探索流派,成員分佈全國各省市,平時以bbs網路論壇為交流平台。其基本團體為2007年成立的現代禪詩研究會,最多時成員達二十餘人。現代禪詩研究會由詩人南北發起,並於2006年創辦《現代禪詩探索》選刊(電子月刊);2009年創辦《現代禪詩探索》叢刊(紙質年刊。迄今已出版六期);2014年編選出版《世界現代禪詩選》(上海社科院出版社)。另有研究會成員冰河入夢、奧冬、也牛、碧青、歐陽白雲、苦李子、星兒葉子等出版有個人詩集。

內容簡介


現代禪詩研究會發起人,《現代禪詩探索》叢刊主編,現代禪詩派代表詩人南北先生的自選現代禪詩集《清貧內部的花朵》,2016年5月由長江文藝出版社詩歌出版中心出版(ISBN 978-7-5354-8643-1)並代理髮行。
該詩集作為“現代禪詩流派叢書”之一種,共收入詩人南北1990-2016二十餘年間的現代禪詩探索作品209首。詩集由現代禪詩研究會成員李艷敏作序,並有李霞、碧青的評論文章各一篇。
現代禪詩派,是肇始於20世紀90年代,興起於21世紀的一個詩歌探索流派,成員分佈全國各省市,平時以bbs網路論壇為交流平台。基本團體為2007年成立的現代禪詩研究會,最多時成員達二十餘人。現代禪詩研究會由詩人南北發起,並於2006年創辦《現代禪詩探索》選刊(電子月刊);2009年創辦《現代禪詩探索》叢刊(紙質年刊。迄今已出版六期);2014年編選出版《世界現代禪詩選》(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另有研究會成員冰河入夢、奧冬、也牛、碧青、歐陽白雲、苦李子、星兒葉子等出版有個人詩集。

作者簡介


南北(生於1957-11-28),本名王新民,亦名王新旻,河南新鄭人。曾居開封、鄭州、成都、黃山太平湖、上海、昆明、大理、沙溪等地。現居河北衡水。詩人、作家、素食旅居者。
著有詩集《清貧內部的花朵》;文集《幸福在心》、《詩情畫意總關禪》、《南北先生的行思錄》、《放下》(台北版)等十數種;主編有《菩提樹下-現代禪意選》、《世界現代禪詩選》。
為“現代禪詩研究會”發起人,《現代禪詩探索》叢刊主編。

詩集目錄


清貧之美
——序南北現代禪詩自選集《清貧內部的花朵》/李艷敏

第一輯 清貧內部的花朵

(1990-1999.開封,鄭州)
拈花與微笑
風起時
風過後
清貧內部的花朵
隨感園陽居
羅布麻的家
行者
身軀這輛馬車
最後的月季
菊花菩提
在寂靜的生活中
大米開花
六字真言
寄嵩山永泰寺
水的風景
一缽舊夢
無心的人
布穀
蘋果
喝茶
獨坐
睡去
童年
寫作
無憂樹
心香
世界地圖
沉默
忘言
靈山

第二輯 就這樣

(2000-2006.鄭州,成都)
晨光
冬天的河流
春天
有一種幸福
在一座村莊的廢墟上漫步
失去的將永遠失去
羌寨
被忽略了的
就這樣
其實,這鳥鳴一直都存在
我的心開始空了
龍泉,桃花山
在成都遇洛陽李霞
聖水禪寺
立冬
風箏喻
在青城後山獨行
水竹
不修禪的竹椅子
呵祖,罵佛
與你平行
大慈寺
四分三十三秒
在一個地方呆著呆著,就想走了

第三輯 湖邊

(2006-2007.皖南太平湖)
月夜
水杉紅了
給西·希內
紅塵
壇經
家家
今天芒種
不過如此
一樹臘梅都開了
空空
十隻鳥
立春
讀書
我的宗教
靜美的山林
清晨,一陣雨
老僧
畫眉
在雨中
隔溪花
果子熟了
甘露寺訪藏學法師不遇
湖邊
入畫
山行
黃昏,卧佛山

第四輯 在路上

(2007-2008.上海,鄭州)
時間是風
米飯清香
內心的山水
黃浦江的早晨
風鈴
香樟
落葉紛紛的春天
山坡上
上海靜安寺
落地成花
浦江月夜
等著天自己慢慢變涼
杭州灣
風雨普陀山
紅塵一滴水
陌生的遠方
大講師
在路上

第五輯 抬頭,洱海就在不遠處

(2009-2010.昆明,大理)
花語
寂靜的下午
小的希望
在加利福尼亞山裡,我聽到加里-斯耐德的一聲咳嗽
海在那裡
佈道者
山的那邊
歸期
昆明海源寺
石壁
偈語
圖前
牆的後面
銅風鈴
清晨
木笛
依然,在路上
石瓶
下雞邑
日出之前
抬頭,洱海就在不遠處
種菜
呈現
行禪
偶遇
宿石鍾寺
掃地的比丘尼
轉身
滿月
傾聽
下雞邑的綠

第六輯 再次重逢

(2001,大理,雞足山,香格里拉,沙溪)
雞足山短句
雪蓮果
花生
窗外蒼山
當我又一次醒來
那些花兒
你在,所以我在
讀韓國法頂禪師的《山中花開》有感
巢空鳥飛去
再次重逢
五月,田野
須菩提
玉米地
早晨的事情
摩柯迦葉
一個下午
葫蘆
大佛寺的經聲
朝顏
秋收
在天完全黑下來之前
吸呼
清貧之美
下午五點半
殿堂上
徒步茶馬古道
漳州詩會

第七輯 在高於世間的地方

(2012-2015.沙溪,大理)
慶慧庵聽雨
風過竹林
在慶慧庵後山禪坐
清明花
興教寺有感
行到無人處
入定
下了一夜的雨
野栗子樹下的松鼠
星空
束河的早晨
冬月十三夜
沙溪壩子冬日早晨的一幅素描
木魚
舍利
在高於世間的地方
雨中
歸山
雨中睡蓮
如果,就這樣
一粒微塵
閑情
如是我聞
滿天星辰
在沙溪雪后的下午

第八輯 都在這裡

(2014-2016.沙溪,大理,長白山,湖城)
插花
小米
半山篝火。石上硫二訪現代禪詩院
讀詩
鳥客
所有的碗,最後都是要破的
馬坪關
答僧問
都在這裡
雨季到來
一隻鳥抖動了下翅膀
當下,此刻
點火燒水
繼續的生
禪思小徑
相信
三月
眾佛出行
黃昏列車的窗外
夜宿撫民鎮
綠蘿
街燈
衡水湖
好風水
殺盡桃花

第九輯 評論

南北,禪詩禪意禪者/李霞
體悟自然和生命,呈現空靈的意境/碧青
後記
詩集
詩集
內頁
內頁
內頁二
內頁二
內頁三
內頁三
內頁四
內頁四

序言


清貧之美

——序南北現代禪詩自選集《清貧內部的花朵》
●李艷敏(衡水學院中文系)
上世紀90年代初至今,詩人南北制心一處,心無旁騖,堅持寫作現代禪詩,如今集成共計203首的現代禪詩精選集《就這樣》。集內詩作按照時間先後,行蹤所至,分成八輯,是形跡,是心路旅程,更是一個現代禪詩寫作者的參悟過程。我從中讀出了淡然、坦然、寂然、泰然、安然,時有內在的憂傷和詩性的慨嘆。它們深藏在安詳平靜的背後,是歷經風雨,打磨自己后完成的高度。正如詩集中《清貧內部的花朵》一詩所傳達的那樣,這本詩集是作者於清貧生活內部,默默堅持開放的智慧花朵。
開篇詩《拈花與微笑》重現了靈山會上拈花微笑的傳說,詩中“我”即佛,佛即“我”。“我”拈花給眾人看,這花確切地說是詩人的詩,眾人無語,不解其意,只有你——迦葉(那個讀懂了“我”詩歌的人),“微笑盈盈”。維特根斯坦說:“對於不可言說者,應保持沉默”。知己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相對無語而笑,一切默然於心吧?詩人寫道:
花本身還是花嘛
花本身不是花嘛
花之外還有花嘛
花在我手上
作為語言
聽懂的人已經聽懂
一、詩人南北印象
讀著這些清美的詩,感受著詩人敏感的詩心和智慧的禪心,漸漸在心裡形成這樣一個對南北的印象——
1、不倦探索真和美的行者詩人
20多年了,南北以一個詩人,一個禪者的所修所行認真地愛著生命和生活,把屬於自己的那份體悟用文字般若的形式呈現給世人。這期間,他有過短暫的安住,但更確切的說是“在路上”。腳下有路,路上有心,或者無心。他早就認識到,除了現實的家外,人們都渴望有一個精神的家,而人精神的家只能在明澈如鏡的心裡,其他任何外在的山水都只不過是身軀的他鄉。於是,他從北走到南,開始了自己心靈的探尋之旅。就在探尋的路上,南北走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行者詩人。行者和身軀這輛馬車就是他早年開始行旅時的自畫像,也可說是和他類似的“在路上”探索者的詩人群像。“乘著身軀這輛馬車”,他發須飛揚,衲衣襤褸,竹杖挑著“風花雪月”,“日日生長”著那“如蓮的心愿”,處處留下他艱難行走的足痕。“在路上”狀態體現的是詩人在心靈之路上不倦探索的努力。而實際上,“路的延伸”和“走的不停”二者是互為因果的。因為不停的走,路才延伸開來;而路的延伸又誘惑著腳的前行。(《羅布麻的家》)南北說:“一切都在變幻,前路一概未知。但我惟一能夠知道並確定的,是我的寫作。只要生命尚在,寫作就會繼續。”在行蹤不定的生活中,他且走且寫,雲水隨緣,行住皆安。“風起時”,“我們在竹的醉舞中/迎候/上升的新月”(《風起時》)期待那輪明月,也是詩人在期待著如同月色的平靜心境。所以“風過後”,詩人已經“忘卻來時路”,心裡沒有留下一點風來時的痕迹。他寫下《在一個地方呆著呆著,就想走了》,感慨天地之大,宇宙之廣,非個人所能窮盡。然而對於永不滿足的詩人來說,“盡日尋春”“芒鞋踏破”是其偏愛的人生狀態,於是,夢裡的遠方對詩人來說永遠有著其不可阻擋的魅力。到遠方去,處於未完成的狀態,最終想要達到的就是無事掛心的“人間好時節”。在行者看來,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陌生的未知卻充滿誘惑,甚至能帶來難得的寧靜和安全感。這首詩形象表達了“行者的皈依在路上”的想法。另外,如《在路上》、《依然,在路上》、《徒步茶馬古道》等詩都表達了同樣的詩歌主題。
“我”在路上修行,在路上寫作,也不忘時時發現生活中身邊的美。
在塵世往複循環的輪迴之中,總有一些恆久不變的事物。禪者與詩人的雙重身份給了南北超越一般詩歌寫作者的眼光,他把推動現代禪詩的發展當成自己今生那件不變的事,寫詩的同時整理出了富有開拓意義的現代禪詩理論隨筆,系統闡述了他的現代禪詩觀念。雖說這不算是嚴謹的有著學術分量的理論專著,但由於它們出之於詩人的親身體悟和個人經驗,因而彰顯著詩人的不羈個性和現代禪詩的獨特品性。而他的詩歌寫作因為有著這樣的理念支撐,比起前人(如廢名,洛夫,周夢蝶等人)來,更具有了自覺探索的性質。
可見,南北探索的不僅是禪的內在,還有詩的內在。這兩者的結合點指向的外在表現是“美”。在他的《無常之美》一文中,南北提出不同於多數人對無常的看法,把無常當做一種美,看到了“無常”所產生的積極作用。所以他能寫出《歸期》、《隨感園陽居》、《木笛》、《就這樣》、《一樹臘梅都開了》、《大講師》等透視當下之物的詩歌。《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在佛徒或者禪者的眼裡,任何事物都有成住壞滅的過程,有它之所以成為此物的因緣。南北在傢具、木笛、花朵等物之外,見到了非傢具、非木笛、非花朵的那些原初存在,看到了“無常”在形成事物時促成“變化”的特質。因此,他能靜觀煙花(《在高於世間的地方》),觀雨中睡蓮,觀星空,觀月季花、清明花,觀野栗子樹下的松鼠,從細微處發現生命的美與深層的緣。這些詩呈現出一種了知宇宙的大美與貼近人世的真情。
《不修禪的竹椅子》是其中比較經典的一首。比起那些前世今生的物自體之思考來,不修禪的竹椅子顯然是最徹底的禪者。“它的心是空的”,竹椅子本體即空,它可以包容得下所有到來的人。所以它只是靜靜地承受,默默地堅持,無語應對一切,任由人來人去。
《隔溪花》初看時,並不覺得有什麼意思,甚至覺得寫這樣的詩句簡直是投機取巧。然而,好詩如好茶,其自在的香是無法遮蔽的。這首詩在形式上獨特,上下兩段三行文字,只有一個字的變化——上段的“開”到下段成了“落”,重複造成的藝術效果增加了詩歌的韻律美。反覆讀幾遍,就讀出了不一樣的感覺。心若沉溺於世俗的擾攘紛爭中,自不會有這種境界。原來,詩人是想告訴我們真相——閑看花的開落,是需要一種境界的。
生活中處處留心,你會發現一些你忽略的東西也在塵世中經歷著和人一樣的種種,《被忽略了的》發現了微渺之物的美麗。《其實,這鳥鳴一直都存》在寫病癒后的感受。在大病一場之後,詩人重新聽到鳥鳴,發現了世界本具的真相。只有“我”存在,才能聽到鳥鳴,聞見花香,看見美好。而鳥並不因人的關注而鳴唱,它活著,就一直在歌唱。能夠如此感知生命之美的人,是幸運的,因為這“鳥鳴”證明了“我”的存在。
無疑,詩人對美格外敏感,而詩人兼禪者的南北對美更是有著獨特的敏銳,他把每一朵花開的瞬間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從花開花落,風起雲過,陽光雨露,日月星辰里,他細細體悟生活里的禪。獨行旅居的這些年裡,他看到的不僅僅是世間的花開,還有自己思想的一次次花開。花朵是詩人反覆書寫的對象。從佛祖的拈花微笑,到對各種花的欣賞和閱讀,詩人不只是在欣賞花朵的美,更是在欣賞自己美麗自在的人生姿態。
城市消失
如蛇般的人群和噪音消失
綠色的聲音
依然在雨中閃亮
——《最後的月季》
正如詩人在隨筆里所說,“禪不是高高在上的,禪就在每天的日常生活里隱現著。”詩人筆下的事物無不在昭示我們,禪就在你的身邊。不要好高騖遠,四處尋找,禪機無處不在,禪意時時都有。《大米開花》由大米在鍋里開花他想到——
它們開花,只是生命對土地
最後的語言
《菊花菩提》也寫了這樣日常生活里詩人感受到的美,詩人由靜靜開放的菊花想到——
我只需要一方心靈的凈土
在秋風中禪悅
在霜降下獨立
2、崇尚自由獨立的生命個體
在《呵祖,罵佛》里,詩人給我們展示的是一個狂禪者的形象。他打破偶像,蔑視權威,“吃茶去”也。這是一首一反常態的詩歌,從文字的運用到內在的機鋒,都很現代。在詩中,詩人透過前人設置的障礙,終於形成獨立不羈的個人思想。
黃昏還沒有降臨
一隻鳥落在窗台上
另一隻也落在窗台上
開頭就寫兩隻鳥,一隻落在窗台上,另一隻也落想窗台上。這是什麼意思?難道和魯迅的兩棵棗樹一樣嗎?還是故弄玄虛呢?造成一種懸念,引發了人繼續閱讀的興趣。
我翻動紙頁
一些話頭
不小心掉落到地上
不小心砸在我眉頭
這首詩的思想和手法如同禪宗棒喝一樣具有“現代”色彩,詞語的組合大膽而新奇,雙關手法的運用增加了詩歌的內涵。那些苦苦參究的“話頭”,從書頁里掉了出來,砸到了眉頭。“我”被這些話頭砸中時,從苦苦思索中驀然醒悟:
義玄,義玄。我要捅開所有聾子的耳朵
德山,德山。我要再給你一條棒
罵呀,打啊
也別管那偶像是金,是銀
還是不鏽鋼
在禪宗中,臨濟義玄以“喝”聞名,德山則以“棒”聞名。”“我”卻還嫌不夠,要加倍這種棒或喝,破除塵世所謂的偶像崇拜,直到發現自我本性。
把帽子摘了
把腰帶解了
把鞋子脫了
把手中的經卷仍了
把那些念念不忘的事情忘了
沒有誰能夠真正的束縛你的身心,除了你自己!唯有去除一切外在的束縛,才能真正解脫。
我們
吃茶去
這個“吃茶去”的才是真正獨立的禪者兼詩人。“吃茶去”是最日常的見道之路,也是簡便的悟道方法。放下“我”的所執,不拜佛,不誦經,不打坐,吃茶就是參禪。再看這首《雨中》:
你在籠子中,看雨。
這不是我的錯。你進錯了門
為貪慾所困。現在,你呼喚自由。
可惜,我手中沒有你的鑰匙。
一樹桃花將謝。這是去年春天的契約
一頂草帽,在雨中晃來晃去。
什麼是真正的自由?為什麼我們很多人渴望自由卻得不到?這首詩告訴我們,“鑰匙”不在“我”手中,是“貪慾”讓籠中的“你”失去了自由。“久在樊籠里”的我們,若想得到自由,在雨中自由來去,就必須先去除慾望,再保護好自己不受外界風雨的襲擊,這樣才可自由。在《風箏喻》一詩中,他寫道:
一隻風箏
纏在高壓線上
一個男孩
坐在地上仰望
一幅廣告牌說——
鶴舞白沙,我心飛翔
詩人幾乎採用白描為我們客觀呈現了這麼一個生活里自然發生的事件,然而它內在的包容性卻極大。風箏和鶴,都嚮往著飛翔到更高更遠的地方。然而鶴舞白沙,自在無礙,而風箏卻總是掙不脫線的牽制,即使有時僥倖掙脫,也在瞬間化為不幸,沒了根的風箏只好飄呀飄,飄搖在風裡,直到找到新的依賴才不顧一切地掛住,在風雨中漸漸失去它的光澤。詩中男孩的心如風箏飛翔,風箏卻纏在了高壓線上。男孩的心是否也被什麼糾纏住了呢?
3、胸懷寬厚慈悲的現代禪者
說南北是現代禪者,不僅是指他生活在現代,參禪多年,更是指他所踐行的是一個詩人的禪。自然,這種禪不同於佛教的禪,有著強烈的詩性色彩。但文本里卻包含著世間真情與人間大愛。在《我的宗教》里,南北寫道:
我終於完成了
生命的第三樂章
在宗教中建立宗教
一個人
一個世界
歌在竹葉上流轉
臉在露珠中呈現
宗教的禪和詩人的禪終究不可等同。詩人是帶著藝術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事物的,即使禪也帶著很強的藝術化色彩。而佛教的禪雖然也有藝術的成分,卻不似詩人禪這般帶著浪漫與唯美的情調,還有一種似有還無的感傷。“我”還是大地上“無缽可托的行者”。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詩人在《在寂靜的生活中》、《清明花》里溫暖親情的自然流露。由於常年習禪,南北的情感在詩里通常是含蓄節制的,很少那種過於張揚的濫情之作。然而在這兩首詩中,詩人那顆善感的心不再隱藏這種人世間最普遍的情感。誰說學佛習禪者是“獨善其身”的無情人?佛陀也是人做成,而人本就是有情眾生里的一分子。不能忘情,且用詩行表現這種人間情懷,正是現代禪詩不同於佛教悟道詩的地方。而這“不忘”,又不同於一般世人的“念念不忘”——執著不休,糾纏不止。這只是詩人在生活中的自然流露,在更多的時候這樣的情感轉換成了對世間一切的真切關懷。
《家家》、《童年》都寫到了童年,前者有生活情趣,由當前孩子的“家家”遊戲想到童年;後者寫記憶里快樂的童年宛如白紙,清凈單純,不染塵埃。明朝李贄在童心說里明確指出童心也就是人最初本具的真心。詩人懷念童年的無憂無慮,正是“不失其赤子之心”的表現。赤子之心,也就是一顆關愛世間有情的真心。《如果,就這樣》:
如果,就這樣。你飛來
又飛去。如果,就這樣。
如果你想,在這半山的地方安家。
如果你想,在這半山的地方安家。
我已經種了葵花,寫好綠竹。如果
你真想棲息這個屋檐下,燕子。
詩人用迴環反覆的語氣邀請燕子棲息茅舍的屋檐之下,那顆善良而慈愛之心以詩意的形式傳達了出來。
在南北的詩作里,除了對有情眾生的慈悲珍愛外,還有對非生命體的關注,如在《冬天的河流》一詩里,詩人深入寫作的對象,用擬人化的手法寫冬天的河流被季節所控制,然而季節不能控制的是河流心裡的春天。河流在被寒冷封鎖以後,依然堅持著懷念並期盼春天到來時的自由流動。另一首《有一種幸福》,詩人則用馨香的詩句形象傳達了找到心靈皈依之處時的幸福。
人心在紅塵里蒙上了厚厚的塵土,人走了,心留在了水裡,清涼而乾淨。《無心的人》由在河邊洗手的人,想到的是“洗心”。那個無心的人,惟其無心也才可能解脫一切束縛,自在無礙而行。
二、南北詩歌技法初探
南北說,“思想的高度就是詩歌的高度”。正是如此,在長期的自我修持中他練就了一顆沉靜無染的心,因而詩思方式獨特,自成一種境界。若說“詩意的棲居”是種理想的生活,則南北就是這種理想生活的實踐者。他不盲目崇拜任何權威,也拒絕接受任何風行於世的詩歌風格。從這些來自塵世不離塵世又超出塵世的詩句來看,南北勤奮寫作的動力和終極目的不是利益,而是遠在現實物質與金錢之上的精神追求。有了這樣的內核,加上勤奮的寫作實踐,其詩歌在形體上的圓熟也就是必然的結果。
客觀說來,南北前期部分詩歌受到美國現代禪詩作者加里•斯奈德句法的影響,也有的受日本俳句的影響(如《歸期》)。《六字真言》似乎有意仿金斯伯格的詩作片段,這成就了其詩歌的“現代性”,而這“現代”又絕非等同於“西化”。作為一個有獨立思想的詩人,南北不局限於簡單的模仿和被影響,在中國本土詩歌的形式探索上,他超越了前輩現代禪詩作者如廢名和洛夫等人,形成了自己的詩體——以六行體為主,既自由又整齊的現代禪詩體格。
從詩歌藝術上看,南北的詩巧妙融合現代和古典,擺脫了一般人所認為的現代禪詩應該屬於“古典思想的現代重構”思維定勢。在這些詩歌中,你看不到刻意造作出的古典風,而是在自由中有節制,在收攏的同時又有開放性,以平實易懂的語詞表達出一種超然物外又不離世間的禪境,達到了外在形式的現代和內在禪味的合一。
他的這些現代禪詩不落傳統禪詩之窠臼,既不是那麼晦澀難解,也不是那種禁不起推敲的白開水。自然而然化現代的技法於古典的韻味中,詩寫得含蓄又明朗,清新又朦朧。禪機禪理含而不露,情感處理收放自如,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這得益於一些修辭的綜合運用,也得益於詩人長期的自修自證。具體到作品來說,南北在寫作中不斷嘗試新的寫法,逐漸形成了具有自己個人風格的六行體現代禪詩——上下兩段,每段三行,規整中有變化,看似自由隨意,卻又錯落有致,也不乏內在的音韻美。詩行間蘊含著無所不在的禪意,含而不露的表達使得每句詩都有極強的張力。他慣用的技法是反覆迴環式的結構,在看似笨拙樸訥的語言里盡顯漢詩現代的一面,禪意自然呈現。第一輯詩是南北90年代的早期作品,其中《世界地圖》、《沉默》、《忘言》、《無憂樹》、《寫作》、《靈山》等是最早的一批六行體現代禪詩,卻也已相當成熟。那些六行體詩作相對來說更加精鍊,表情達意上,用詞造句上,詩形表現上都已經趨於完美和圓熟,如《葫蘆》、《清明花》、《行到無人處》、《雨中》、《一粒微塵》、《滿天星辰》等。
除了六行體外,南北還在寫作中嘗試著六行體之外的變體。這種形式上的探索在現代禪詩寫作中也是必要的——誰不是在一直為自己的腳找適合自己的鞋子呢?這樣勇於探索的精神值得我們珍惜。
佛法講五蘊皆空,然而在詩人南北那裡,五蘊相通。南北善於綜合運用通感、比喻等修辭,不拘格套,靈活表現詩人的禪思。如《如是我聞》第一句“阿難,英俊如核桃”,比喻新奇,構思巧妙。既表現了阿難俊美,又暗示了阿難的智慧。
集中第七輯《在高於世間的地方》和第八輯《都在這裡》是南北最近的詩作匯總。大概是因為這種獨處的時光給了詩人靈感,在沙溪的半山茅舍——高於世間的地方,南北聽雨,賞花,品茶,燃起篝火,和星星對話,寫下這些淘洗去渣滓和雜質的文字,乾淨,透明,光潔,溫暖,清爽,韻味悠長。
這組詩彷彿遠離了人間的喧鬧,回歸到了個人與自然的世界,從詩性和詩形上幾近化境。《行到無人處》、《下了一夜的雨》、《星空》、《在高於世間的地方》、《雨中》、《滿天星辰》、《如果,就這樣》等都是其中的精品。在此,試舉幾個與大家共賞:
《閑情》最短最妙:“撒幾粒鳥聲,群山就圍了過來”,以“幾粒”形容鳥聲,形象而傳神,一個“圍”字把死的群山寫活了。兩句詩含無限生機,蘊無窮想象。
《慶慧庵聽雨》,在雨聲的淅瀝中,“我”醒著聽雨,“梅子花”也“一樹一樹的”伴“我”醒著,“不曾入夢”。聽雨的人,總會聽出來點雨聲之外的東西。比如說年華溜走,青春不再的感慨;比如說人生漂泊,凄涼輾轉的況味。南北深夜聽雨,不寫這些,只如實寫下一種大千空空的寂靜,以動寫靜,更顯深夜禪者寂然無波的心境。
《清明花》是一首涉及親情的小詩。清明花是一種詩意的名字,給人溫暖與清純的感覺。在那些清明時節開放的花兒里,詩人看到的是故鄉那些親人們的臉。不論離家有多遠,遊子那心的故鄉里總有這一世的親人相伴著,他們無處不在,他們的笑臉時時綻放在花的心裡。
三、結語
到目前為止,南北的現代禪詩寫作在詩藝上已經達到了成熟,在題材上則還可以再開掘。作為現代禪詩流派的開創者,南北為現代禪詩的發展傾其所能,不余遺力。他的堅持,給了現代禪詩寫作以希望。如今的現代禪詩流派,成員由不同年齡段的人構成,還有源源不斷加入進來的新成員,他們積極探索著現代禪詩寫作的各種可能性,其前途不可限量。
我相信有南北前期的鋪墊,有一代代同人的努力,這些現代禪詩會走進內心,面向世界。我相信,在南北的心裡,在所有認同現代禪詩的詩人心裡,現代禪詩不是遠離世俗的清雅之徒們吟風弄月的手段,不是無病呻吟的無聊之作,不是博人眼球的故弄玄虛,更不是無視思想與技巧的文字遊戲,而是在無邊心靈黑暗的荒野里給人照亮前路的火把,是現代社會裡人類自我深刻反省的鏡子。這些詩歌就是南北給現代禪詩最好的證明。
這些詩歌,正如清澈河底的一顆顆卵石——光滑,堅硬,美麗,在陽光下閃耀著歲月與性情的光輝。
這些詩歌,因其詩性本具隱含著些許的憂傷與慨嘆。
這些詩歌,因其真愛與大美有著更多的理解與寬容。
這些詩歌,因其禪思與禪意帶著更多的超然與不羈。
請微笑著讀這些詩歌,在日常行住坐卧中,做一個敏感於美好的人,做一個專註於內心的人;請在這些開放於清貧內部的花朵里,靜靜感受那份清涼與禪悅。
(初成於2014.4.2,重修於2015.11.7)

後記


這本詩集名為《清貧內部的花朵》。
我知道,這年頭將“清貧”與“花朵”相關聯,有點不合時宜,有點不可思議,甚至有點“大逆不道”。因為,這個社會已經前進到了“無錢不歡”的深水區。
我也曾想過要將這個詩集的名字換掉,甚至把那首同題的詩也抽掉,但最後還是忍住了。
別人追求富貴,追求金錢,那是別人的事情。別人歌頌金錢,歌頌富貴,那也是別人的事情。與我,又有什麼相干呢?我就只管堅守著我的清貧吧,因為這就是我的底色—— 一個詩人加禪者的底色。
這堅守,當然算不得什麼主流,更算不得什麼光榮。這只是自己一個人,對於這個世界的存在方式。
這本詩集,最初編成是在1999年。那年,只差一點點就出版了,需要的錢也不很多。但那時我恰恰就連那不多的費用也付不起。於是,夭折。這之後,雖然一次次想起,卻又一次次放下。常規出版,我知道幾乎沒有可能。但自費出版,也幾乎沒有可能。其實說穿了,原因也簡單得只有兩個字:沒錢。
詩歌,可以在清貧中誕生,卻難以在清貧中聚集或行走。雖然網際網路可以提供幫助,給她平台和翅膀。但網路是一個如同海灘一樣的地方。潮起潮落,詩歌只是浪花或泡沫的一部分。
現在,終於可以湊夠出一本詩集的銀子了。我的這些散落在或網路或紙張或硬碟中的孩子們,她們隔著或近或遠的歲月,終於可以聚集到一起,與我團聚。
我好高興。真的。
南北,2015-11-22,且止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