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證

汗證

汗證,中醫病名。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種病證,即小兒在安靜狀態下,日常環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過多,甚則大汗淋漓。多發生於5歲以下小兒。小兒汗證,多屬西醫學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而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及結核感染,也常以多汗為主症,臨證當注意鑒別,及時明確診斷,以免貽誤治療。反覆呼吸道感染小兒,表虛不固者,常有自汗、盜汗;而小兒汗多,若未能及時拭乾,又易於著涼,造成呼吸道感染髮病。

簡介


● 英文名稱:Abnormal Sweating
● 又稱:汗病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內科

古籍摘選


● 汗證,非惟自汗、盜汗,亦有頭汗者,謂頭面多汗,或食湯飯酒面,使熱蒸於上,則頭面汗出,淋漓疏泄,故謂之頭汗,此陰虛不能以附陽也。(《雜病廣要》)

名詞解釋


● 以全身或局部非正常出汗為主要表現的疾病的統稱。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汗證是以汗液外泄失常為主要特徵的病證,不因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頭面、頸胸,或四肢、全身出汗為主要臨床癥狀。

病因病機

● 汗為心之液,是人體五液之一,由陽氣蒸化津液而來。陽為衛氣,陰為營血,陰陽平衡,營衛調和,腠理司開闔,津液斂泄有度。
● 正常汗液代謝具有調節體溫、津液代謝、潤養肌膚及祛邪外出的生理功能。反之,若陰陽臟腑氣血失調,營衛不和,衛陽不固,腠理開闔不利,則汗液外泄。
● 汗證多屬虛,其病因主要為飲食不節、情志失調、體虛久病。

現代醫學範疇

● 現代醫學中的甲狀腺功能亢進、風濕熱、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虛脫、低血糖、休克及結核病、黃疸、肝病等所致的以自汗、盜汗為主要表現者,皆可歸為汗證範疇。

自汗與盜汗

● 根據汗出時間不同,汗證可分為自汗與盜汗。白晝時時汗出,動輒益甚者為自汗,多屬氣虛不固;寐中汗出,醒來即止者為盜汗,多屬陰虛內熱。

預防護理

● 預防:避免煩思過度,保持精神愉快;加強體育鍛煉,勞逸結合;飲食清淡,少食辛辣厚味。
● 護理:注意增添衣物,避免受風寒;汗出后及時擦拭,出汗較多者,應保持清潔,常換內衣。汗出過多致津傷氣耗者,應及時補充水分及易消化而富有營養的食物。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張伯禮。中醫內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
● [3] 梁繁榮。針灸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