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爐戰術

戰爭戰術

天爐戰術,即天爐戰法,由民國時期抗日名將薛岳所創,和“武漢會戰徠”時所用的倒八字口袋戰法不同之處,在於“袋”只是誘敵深入,然後予以包圍殲滅之。戰爭結束后,薛岳自己撰寫了一本書叫《天爐戰》,在書中他寫道:“天爐戰術足以法天地之幽邃,窮宇宙之奧秘,為鬼神所驚泣,人事所難測,無以名之,故曰《天爐戰》。”

簡介


天爐戰術
天爐戰術
其實是一種“後退決戰”的戰術,誘敵深入,然後予以包圍殲滅之。而“天爐”則是將兵力在作戰地帶,布成網狀的據點,以伏擊、誘擊、側擊、尾擊等方式,分段消耗敵軍的兵力與士氣,最後,把敵軍“拖”到決戰地區,再狠狠的圍殲之。從岳陽下來,近150公里的鐵路沿線,卻有4條河流橫跨其間。薛岳便以此地形著棋布陣,由北而南,先是新牆河,這條河的南岸便是防衛長沙的第一線陣地,它的正面從鹿角到麥市,寬達100餘公里,在這裡擺了7個師的重兵,加上幕阜山上的游擊隊,足有10萬人之多。此戰術造成日軍成軍以來大規模會戰的慘敗記錄。經此三戰,指揮長沙大捷的薛岳被日本人稱為“長沙之虎”,日寇幾年之內不敢再向長沙發起進攻。
它因薛岳保長沙,敗日軍而成名。

戰役經過


薛岳創“天爐戰法”
作戰地圖
作戰地圖
楊森一面令第20軍向斜后移動,一面令第58軍進入陣地,與第20軍互相配合,協力迎擊日軍,雙方在汨羅江北岸又一次展開了激烈的拉鋸戰。
當時,雪越下越大,氣溫也越來越低,而守軍許多士兵連棉褲都沒有,有的竟被凍死在戰壕內。但活著的士兵,仍堅守陣地,沒有貪生怕死之輩。
守衛傅家橋據點的第20軍第398團第2營營長王超奎少校及其部屬,面對日軍猛烈的炮火,毫不畏懼,打退了日軍一次次的衝鋒。后王超奎為掩護部屬突圍,在與日軍肉搏中不幸殉國。守衛洪橋據點的第398團第3營一部,在副營長、連長相繼陣亡的情況下,仍堅守陣地。
第397團全團官兵在黃沙街硬是頂住了日軍第6師團整個師團的進攻,並迫使其繞道而行。激戰至27日晚,第20軍完成了阻敵任務,薛岳令第27集團軍全線撤退。隨後,第20軍向梅仙、平江方面轉進,隱蔽休整,隨時騷擾日軍後方,待機襲擊其側翼;第58軍向汨羅江東南部轉移,靠近向家、金井,準備切斷進攻長沙的日軍的後路。

戰績


熔爐

豐徠島和神田指望青木師團快速開到長沙增援,可是青木師團的先頭部隊進抵金井時,被中國守軍的外圍部隊從東、西、北三方合圍,無法突出。等到增援部隊趕來,四百名日軍只剩下二十名,幾乎是全軍覆滅,大隊長和兩名中隊長都被擊斃。
日軍池之上旅團,更是沒有消息。豐島和神田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到了晚上,前方的槍聲由緊密而稀疏,最後沉寂。半夜,守軍收到長官部的通報:“第四軍、第七十九軍、第七十八軍、第二十六軍、第三十七軍、第二十軍和第五十八軍已經到達指定位置,開始行動,日軍後路已斷。”
這樣的局面,阿南惟畿在軍伍生涯中還是第一次面對。他不甘心,但他不得不發布撤退的命令。
1月7日,日軍青木師團好不容易現了蹤影,他們一路留下屍體,艱難地到達春華山一帶,企圖接應北撤的豐島師團和神田師團。
這時,中國第九戰區的部隊,從東南面、東面、東北面、西北面和西面對長沙的日軍發起向心攻擊,實施合圍。前有兵堵,後有尾追,側面也有打擊。第三次長沙會戰,終於到了熔爐升到最高溫度的時候——聚殲日軍。
日軍飢疲交加,傷亡慘重。到15日,日軍退過新牆河,固守原地。第九戰區擔任尾追的各軍追到新牆河以南,還有一支部隊向新牆河以北追擊。湘北地區也成了燒烤侵略軍的熔爐。中國軍隊的激情,洋溢在湘北戰場。

評價勝利

這一次長沙會戰取得勝利,蔣介石在黃山別墅周圍的陰霾中感到了暖意。他輕鬆地笑著說:“此次長沙會戰,實為‘七七’事變以來最確實而得意之作。”薛岳得到了蔣介石給予他的最高獎賞——青天白日勳章。羅斯福總統也獎給他一枚獨立勳章。英國《泰晤士報》評價道:“12月7日以來,同盟軍唯一的決定性勝利就是華軍之長沙大捷。”
長沙會戰進入尾聲的時候,在1月15日,日本對荷蘭皇家政府宣戰,向荷屬婆羅洲東海岸的石油城塔拉坎發動進攻。二十四小時后,日本海軍和傘兵又向西里伯斯發動聯合進攻,荷蘭士兵儘力反擊。

坦克天爐戰


坦克天爐戰法

此戰法為薛岳所獨創,現公之於眾,供大家研究。抗戰時期,薛岳曾經發明了一種天爐戰法,其精髓就是將部隊分為左中右三路,部署在敵必然進攻之重地,敵若進犯至該地,則可三面交火,敵攻中路則左右合擊之,敵攻左路則中右合擊之,敵攻右路則左中合擊之。
而坦克天爐戰法,則是將薛岳的這一戰法應用於坦克戰當中。將坦克分成幾批,分別部署在預計敵人將會進犯的地域的左中右路,當敵坦克集群突進至此處時,便可各路合擊之。眾所周知,無論是在遊戲中還是在現實中,坦克的正面裝甲永遠都是最厚的,側面和後部的裝甲相對比較薄弱。因此在坦克戰當中,十分強調正面裝甲朝向敵人的炮口。若敵人坦克集中火力攻擊我正面坦克,則側面坦克可以盡情發揚火力,打擊敵坦剋薄弱的側面裝甲。而當一部分敵坦克發覺到我側面兵力並調轉炮口和車身的時候,這部分坦克的側面裝甲也就暴露在了我正面坦克的炮火下。此時應指揮正面坦克專打暴露出側面的敵坦克,同時指揮側面坦克,避免在這部分轉身的坦克上浪費火力,集中火力敲打沒有轉身的敵坦克。這樣,不管敵坦克怎樣應對,我方坦克始終至少有一半能夠對著敵人的側裝甲傾瀉火力。敵人坦克相當於始終用側面裝甲對著我方坦克進行對射。用此戰法,即便美軍的M4短管型也能對抗德國的虎豹系列,獲得較高的戰損比。
坦克天爐戰法可以有效地應對敵人對重點地段集中優勢兵力進行的突破,也可以在進攻中發揮其效用,是一種可攻可守的戰法。當然,對這一戰法來說,視野是必需的,用步兵也好,用軍官也好,總之要能夠看見敵人的坦克,這一戰法才能發揮其效力。在這一戰法下吃過苦頭的有柳葉刀,十字和烙印。但是經實戰檢驗,對十字的坦克波動戰,坦克天爐戰法的作用並不明顯。

典型戰例

在4V3的消滅V1.2戰鬥中,筆者在勝利前夕消滅柳葉刀包括兩輛豹式,一輛虎式在內的坦克主力集群時用的就是此種戰法,而當時筆者的手中只有美軍一輛M-26、四輛左右的M10、M18和若干輛M4,其中包括一部分短炮管型,還有一些M5和M24一類的輕坦克,而最後的戰果是,以損失五到六輛輕坦克、三輛M18驅逐戰車和兩到三輛M4的戰果,全殲柳葉刀的兩輛豹式,一輛虎式和至少七輛的4號坦克,其中大多是G、H、F2型。
坦克天爐戰法僅僅能夠提高戰損比,其作用是有限的,並不能取代實力上的絕對差距。並且如果在側翼沒有視野優勢,在該方向上部署坦克有可能遭到偷襲的情況下,對坦克天爐戰法的應用還是要酌情處理。
1950年4月16日,解放海南島戰役打響。人民解放軍靠著簡陋的木帆船,與國民黨精銳的海陸空立體防禦體系作戰,強渡瓊州海峽,勝利完成瓊島北部的敵前登陸。這是解放軍海戰史上最大規模的登陸作戰。隨後,人民解放軍向縱深進軍,相繼解放了大部分沿海城鎮、控制了海南島北部長達400里的海岸線。4月23日,解放軍佔領海口市。隨後,解放軍的後續部隊陸續渡海與先遣部隊會合,向國軍余部猛攻,相繼佔領了榆林、三亞等主要城市。5月1日,解放全島。海南島戰役共殲敵3萬多人,薛岳率其殘部7萬餘人逃至台灣。據中共方面數據,海南島一役,國軍被殲滅3.3萬餘人,解放軍傷亡4500餘人。

有關人物


薛岳,抗日名將,有抗日“戰神”之稱,陸軍一級上將。曾參與圍剿紅軍,抗日戰爭期間,參加淞滬會戰,指揮了武漢會戰、徐州會戰、長沙會戰等著名會戰;以其著名的天爐戰法,消滅了大量日軍,榮膺美國總統杜魯門所授自由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