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劉道一·半壁東南三楚雄

清代末年孫中山所作的七言律詩

劉道一同盟會會員,在起義中被滿清政府逮捕殺害。這首詩是作者對他為革命犧牲的悼念。從詩中可以看出作者對革命陣營中失去了一員主將是如何的痛惜,也寫出他自己迫切要求革命的心情和取得革命最後勝利的信心。全詩哀輓死者,激勵生者,慷慨悲歌,沉雄豪壯。

作品賞析


賞析
詩的首、頷兩聯寫“哀悼”,重點寫劉道一的犧牲與革命的挫折,後頸、尾兩聯堪稱“豪祭”,著重寫內憂外患的形勢和對革命的信心。首聯“半壁東南三楚雄,劉郎死去霸圖空”,孫中山首先想到的是劉道一生前發動武裝起義的三楚地區。孫中山說,湖南湖北一帶地區,在中國東南半壁江山占很重要的地位。它地形險要,開展革命活動極有戰略意義。但由於劉郎一死,使宏偉的革命計劃落空了。開頭兩句詩既見一位革命家對革命事業高瞻遠矚的襟懷,又充滿著對死難者無限惋惜、哀悼之情。一個“雄”字,一個“空”字,一開一闔,一揚一抑,含蘊著豐富的思想感情,字字句句鏗然作金石聲。頷聯緊承首二句,伸足自己的深悲劇痛:“尚余遺業艱難甚,誰與斯人慷慨同!”劉道一遺留下來的革命重擔是十分艱巨的,有哪一個能像他一樣慷慨激昂地拋頭顱、灑熱血呢!孫中山先生極口稱讚劉道一為革命獻身的大無畏精神,深深感嘆這種熱血男兒的難得,同時也就傾瀉出對死者極其沉痛的悼念。頸聯“塞上秋風悲戰馬,神州落日泣哀鴻”,詩人描繪了一幅外患內憂交相煎迫的景象:邊地戰馬在秋風中嘶鳴,塞上烽火熊熊燃燒,外國帝國主義正虎視眈眈,,伺機入侵;而國內滿清政權如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政治腐敗不堪,人民流離,哀鴻遍野。此時此際多麼需要革命志土奮起救亡圖存,而恰在此時,劉道一同志與他的同志永別了,令人愴然涕下。筆墨酣暢飽滿,情思悠悠不盡。尾聯從眼前的沉痛一筆宕開,描繪一幅革命勝利的前景:“幾時痛飲黃龍酒,橫攬江流一莫公。”劉道一同志,安息吧!有朝一日,同志們將推翻滿清,直搗黃龍,把酒灑在大江之上祭奠你的英靈!該詩多處用典取事,但都自具特色而耐人品味,令人激賞。孫中山就於詩中妙手巧借典籍史事化為己用,遂能以少許語言表達深廣意蘊。其用典取事有三大優點:一是熨貼精當,饒有情韻。如“三楚”“哀鴻”等,字裡行間蘊藉著豐富的潛台詞,體現了“篇中有餘味”“句中有餘意”和“神余言外”的高超要求,卻都恰切、新鮮,於全詩的整體意境中顯得圓潤而條貫。二是避直就曲,富於造型。如“神州落日”“痛飲黃龍酒”等,都是意象生動、形態鮮明的用典佳例。以“黃龍”一典而言,由於岳飛故事早已家喻戶曉,此典一用,立即在人們面前再現出一隊隊威武雄壯、紀律嚴明、所向披靡、百姓擁戴的將士形象,令人眼明心亮,豪氣頓生。三是大膽反潑,妙化新意。古人詩詞中“臨江釃酒”本是常事,但那只是一般地澆酒祭江,藉以傾發其抑鬱情懷,往往帶有消沉的色彩。而孫中山卻以“橫攬江流”這矯健豪雄的氣概英姿,一反“臨江釃酒”舊典的遲暮之氣,並進而一掃古往眾多吊亡詩詞哀憫凄戚的感傷色彩,做到了在借典用事上能“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學業高人、超越尋常拘攣之見。總之,此詩於沉雄,悲壯中煥發出激越、磅礴、浩瀚、高兀的陽剛美。
評價
中山大學嶺南文獻研究室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陳永正《嶺南歷代詩選》:詩中對革命志士為國犧牲表示沉痛的悼念,並表示要努力奮鬥,完成先烈的遺志。作者對革命的前途充滿信心,表現了堅定不回的鬥爭意志。詩歌感情深摯,格韻俱高。

創作背景


劉道一是留學日本的湖南籍學生,同盟會會員。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春,他被派回湖南秘密聯絡會黨發動革命。此年12月4日,萍鄉瀏陽醴陵三地武裝起義爆發,聲勢浩大。清政府十分驚惶,調集湘、鄂、贛、蘇幾省軍隊前往鎮壓,起義軍苦戰一個多月,終以力量懸殊失敗,劉道一被捕犧牲。他是第一個為革命獻身的留學青年,革命黨人無不悲痛,紛紛寫了悼念詩文,這首詩是孫中山為沉痛哀悼死難烈士寫的一首詩。

作者簡介


孫中山(1866-1925年),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曾化名為中山樵,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立了《五權憲法》。
孫中山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農民家庭。孫中山早年接受過西方教育,受到資產階級思想的熏陶。其原在香港行醫,目睹國危后開始棄醫救國。孫中山曾寄希望於李鴻章能夠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無果后決心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國。1894年,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創立興中會,1905年改組為中國同盟會。辛亥革命爆發后,孫中山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為促進共和而主動讓位於袁世凱。為維護革命成果,孫中山發動了二次革命、護法戰爭。在受到軍閥背叛后,孫中山轉向聯俄、聯共的道路,並提出了新三民主義,組建了黃埔軍校。
1925年,孫中山因癌症在北京逝世。1929年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