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病

慢性胃病

慢性胃病是指胃黏膜受到長期慢性損害產生的一系列疾病,是一類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在生活中常指因有慢性胃炎、胃潰瘍、胃下垂、胃息肉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癌等所致的慢性的胃部不適。導致慢性胃病的原因有飲食不健康如抽煙、喝酒、嗜辣、大魚大肉、進食過多油膩食品;生活環境紊亂和個人生活習慣及生活作息不規律;過度勞累;水土不服;精神壓力大,情緒悲傷;季節變化;使用藥物等。上腹部疼痛、發脹、發堵、不適感,噯氣、胃灼熱、噁心、嘔吐、口臭等。慢性胃病大多無明顯癥狀。部分有消化不良的表現,包括上腹飽脹不適、無規律上腹隱痛、噯氣、泛酸、嘔吐等。明確病因后對症治療。積極治療可緩解癥狀。不及時治療可出現貧血,營養不良,少數可發展為胃

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

病因


● 感染因素:幽門螺桿菌感染,可能是慢性胃病的一個重要病因。在我國,幽門桿菌感染率極高,達50%~80%。在用抗生素治療后,癥狀和組織學變化可改變或消失。
● 急性胃炎的繼續:由於急性胃炎治療不當,病因未能去除,長期遷延不愈,轉變為慢性胃病。
● 吸煙與飲食因素:過度吸煙和飲食不規律或過食生冷(燙)、過酸、過辣食物,經常飲用濃茶、咖啡、烈性酒等,刺激胃黏膜,導致慢性胃病癥狀的出現。
● 藥物因素:長期服用乙醯水楊酸製劑等藥物,可損傷胃黏膜,就會引發慢性胃病癥狀。
● 膽汁反流因素:反流入胃的十二指腸液中,主要是膽汁酸,膽汁酸以膽鹽形式存在胃內,通過損害胃黏膜屏障而引起黏膜炎症。
● 引起慢性胃病的其他因素:胃酸缺乏,使細菌易在胃內繁殖;營養不良,如長期缺乏蛋白質、維生素B族;心力衰竭或門脈高壓,使胃長期處於淤血和缺氧狀態。

癥狀


● 慢性胃病大多無明顯癥狀。
● 部分有消化不良的表現,包括上腹飽脹不適,特別是在餐后、無規律上腹隱痛、噯氣、泛酸、嘔吐等。
● 慢性萎縮性胃炎可出現明顯厭食和體重減輕,可伴有貧血。
● 在有典型惡性貧血時,可出現舌萎縮和周圍神經病變,如四肢特別是兩足感覺異常。

檢查


● 需做胃鏡檢查、碳13呼氣試驗、腹部超聲、胃腸X線鋇餐檢查、病理檢查等以明確病因。

診斷


● 根據病史、癥狀及影像學檢查、病理檢查診斷。
● 呈慢性病程,存在飲食、感染、刺激性物質、藥物、環境、心理因素等誘因。
● 可有上腹隱痛、腹脹、噯氣、反酸、嘔吐等臨床表現。
● 胃鏡和病理檢查是診斷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

鑒別診斷


● 需與膽道疾病、肝炎等易導致上腹不適的疾病鑒別。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胃鏡和病理檢查等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引起慢性胃病的因素有很多,應儘力明確病因,根據病因對症、支持治療。合理選擇保護胃黏膜、促進胃黏膜修復、抑酸、助消化、促胃動力、抗感染藥物治療。
● 因藥物因素引起者,則應暫停服藥。
● 因煙酒引起者,則囑戒煙、戒酒等。
● 因感染Hp引起者,應用四聯療法殺菌治療。
● 胃酸過高者可用質子泵抑制

危害


● 長期胃部不適可引起食慾減退、消瘦、疼痛等,對病人身心造成不利影響。
● 嚴重者可引起貧血、營養不良等。
● 因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等疾病引起者,若未能正確治療,可發展至胃癌、胃穿孔。

預后


● 明確病因后積極治療可改善預后,也有一些病人病情反覆難以緩解。

預防


● 應盡量做到生活有規律,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 吃飯定時定量,盡量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吃辛辣油膩等刺激性的食物,戒煙酒。
● 調節情緒,保持樂觀態度。避免過度緊張。
● 氣候變化時注意胃部保暖。
● 盡量避免服用對胃有傷害的藥物。如因病情需要必須服用時,應該視情況加服一些護胃的藥物,以減輕藥物的不良反應。

參考文獻


● [1] 張昌欨。慢性胃病:合理用藥與調養[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
● [2] 姚奉文,謝英彪。慢性胃病防與治[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