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性共濟失調

遺傳性共濟失調

遺傳性共濟失調是由遺傳導致的一類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病因不明,多有家族史,常染色體顯性或隱性遺傳。遺傳性共濟失調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20歲以前發病,多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稱為早發性遺傳性共濟失調;另一類是20歲以後發病,多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稱為晚發性遺傳性共濟失調。主要表現為共濟失調,即動作笨拙和不規則,姿勢維持與軀體平衡障礙等。典型者表現為爆破語言、步態蹣跚、醉酒狀態等。目前尚無特效治療,綜合治療可緩解癥狀,提高生活質量。遺傳性共濟失調可引起心律失常、呼吸道感染,影響呼吸、循環等系統功能。患者可在癥狀出現的5年內不能獨立行走,10~20年卧床不起,平均死亡年齡約35歲,倖存者可以通過治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糖尿病,防治長期殘疾所致的併發症,有效延長生命。

就診科室


● 神經內科或內科

病因


● 遺傳性共濟失調是一種遺傳性疾病,是基因突變導致的。

癥狀


● 遺傳性共濟失調常見的類型有Friedreich型共濟失調和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
● Friedreich型共濟失調
● 發病年齡通常是8~15歲,偶見嬰兒和50歲以後起病,男女均可以受累。
● 首發癥狀一般是進行性的步態共濟失調,通常是雙下肢同時受累,表現為站立不穩和行走困難。
● 患者站立時足距增寬,左右搖晃行走時搖擺不定,頭部經常有震顫。
● 數月或數年後出現雙上肢的共濟失調,有動作性和意向性震顫。
● 最後出現構音障礙、言語緩慢、含糊不清,有暴發性,甚至是難以理解的言語。
● 可伴有耳聾、眩暈和面肌輕度無力。呼吸和吞咽動作也可以因為共濟失調而受到影響。
● 疾病後期可見輕度肌萎縮。
● 智力一般正常。
● 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
● 共同表現 30~40歲隱匿起病,緩慢進展,也有兒童及70歲起病者。
● 以下肢共濟失調為首發癥狀,表現為走路搖晃、步基寬、易跌倒。
● 繼而出現雙手笨拙及意向性震顫、辨距不良,上肢共濟失調和構音障礙也是早期癥狀。
● 腱反射早期活躍,後期可減弱,深感覺障礙。
● 眼部癥狀包括眼球震顫、掃視變慢。
● 不同亞型可伴有痴獃、肌張力障礙、帕金森樣癥狀、面部肌束震顫、周圍神經病和肢體遠端肌肉萎縮等。通常在發病10~20年後不能行走。

檢查


● 確診遺傳性共濟失調需要做神經系統檢查、CT或磁共振檢查、超聲心動圖、基因診斷。

神經系統檢查

● 通過檢查可發現患者有無感覺障礙、腱反射消失、巴賓斯基征陽性、弓形足等,有助於診斷Friedreich型共濟失調。

CT和磁共振檢查

● 可了解有無小腦萎縮、腦幹萎縮、脊髓變細等,有助於診斷遺傳性共濟失調。

超聲心動圖

● 可以發現有無心肌病等,有助於診斷Friedreich型共濟失調。

基因診斷

● 癥狀不典型,較難診斷時,可做基因診斷,能確診遺傳性共濟失調。

診斷


● 醫生根據家族史、癥狀、神經系統檢查、CT或磁共振檢查、超聲心動圖等可以診斷遺傳性共濟失調。

Friedreich型共濟失調

● 出現自下肢向上肢發展的進行性共濟失調,明顯的深感覺障礙,腱反射消失等。
● 神經系統檢查可見構音障礙、巴賓斯基征陽性、脊柱側凸或后凸畸形、弓形足等。
● 超聲心動圖有心肌病。
● 磁共振檢查可見脊髓萎縮。
● 基因診斷可見FRDA基因GAA異常擴增。

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

● 患者父母患遺傳性共濟失調。
● 表現為走路搖晃、步基寬、易跌倒。
● 神經系統檢查可見構音障礙、錐體束征。
● CT和磁共振檢查可見小腦萎縮。

鑒別診斷


● Friedreich型共濟失調需要和家族性小腦皮質萎縮、Roussy-Lévy綜合征、維生素E缺乏症、慢性炎性脫髓鞘性多發性周圍神經病等疾病相區別;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需要與中毒性共濟失調、多系統萎縮、多發性硬化、Wernicke腦病、小腦腫瘤等疾病相區別。
● 如果出現走路搖晃、易跌倒、構音障礙等表現時,要及時去醫院就診,醫生通過檢查,可以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目前尚無特效治療,綜合治療可緩解癥狀,提高生活質量。

藥物治療

● 輔酶Q10和其他的抗氧化劑(泛醌、艾地苯釀),這些藥物可以改善心肌和骨骼肌的生物能量代謝,減慢病程的進展。
● 應用丁螺環酮、金剛烷胺、加巴噴丁可以改善共濟失調癥狀。
● 左旋多巴或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可以緩解強直等錐體外系癥狀。

物理治療

● 物理治療可改善部分癥狀,有助於改善肢體活動,提高生活質量。

手術治療

● 手術可改善脊柱和足部的畸形。

危害


● 遺傳性共濟失調可出現神經肌肉萎縮,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能力。
● Friedreich型共濟失調患者會出現心肌病,部分人可因心律失常或充血性心力衰竭而死亡。
● 脊柱的后側凸畸形可以導致限制性呼吸功能障礙,也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預后


● Friedreich 共濟失調患者可在癥狀出現的5年內不能獨立行走,10~20年卧床不起,平均死亡年齡約35歲,倖存者可以通過治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糖尿病,防治長期殘疾所致的併發症,有效地延長生命。
● Friedreich 共濟失調反射保留型沒有脊柱后側凸和心臟病,預后較好。
● 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預后較差。

預防


● 遺傳性共濟失調屬於遺傳性疾病,無有效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