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頸女

緬甸脖子上套銅圈的布島族婦女

在緬甸,脖子上套銅圈的布島族婦女,亦稱:“長頸女”,是世界上罕見的、人數極少的一種少數民族,其奇特的習俗聞名於世。緬甸布島族是一種人數極少的民族,主要居住在緬甸北部地區,總人口不到1000人,以其奇特的“長頸女”習俗聞名於世。布島族有著與眾不同的審美觀,覺得女子頸越長便越美。女孩子從5歲起就要戴上銅項圈,將其看成是美麗與財富的象徵。從小到大,布島女子身上的銅圈越加越多,有的多達25個,重量在5到10公斤之間。

基本信息


長頸女
長頸女
在緬甸,脖子上套銅圈的布島族婦女,亦稱:“長頸女”,是世界上罕見的、人數極少的一種少數民族,其奇特的習俗聞名於世。緬甸布島族是一種人數極少的民族,主要居住在緬甸北部地區,總人口不到1000人,以其奇特的“長頸女”習俗聞名於世。布島族有著與眾不同的審美觀,覺得女子頸越長便越美。女孩子從5歲起就要戴上銅項圈,將其看成是美麗與財富的象徵。從小到大,布島女子身上的銅圈越加越多,有的多達25個,重量在5到10公斤之間。隨著社會的發展,布島族的這項傳統將逐漸消失。
進入20世紀后,在頸部纏銅圈的習俗已在緬甸已經日漸式微,僅在一些偏遠山村存在。然而,由於民族矛盾引發的戰亂,一些有戴銅圈傳統的部落居民被迫背井離鄉,來到毗鄰的泰國,引起諸多愛好異域風情的外國遊客的注意,“長頸女”竟在20世紀末出現了畸形的繁榮景象。
為了滿足人們的獵奇心理,“長頸女”曾和其他畸形人一起在馬戲團表演。這些“長頸女”來自緬甸西北部的Padaung部落。該部落的女性一般在5歲左右時就被長輩在頸部纏上銅圈(富裕人家也有用金圈的),銅圈的數量隨著歲數的增長而逐年增加,少的有5個,多的達25個。在銅圈的壓迫作用下,“長頸女”的頸部看上去日漸變長,顎部則向外突出。實際上,“長頸女”的頸部長度和普通人並沒有什麼兩樣,而是她們的鎖骨和肩骨因銅圈的壓迫而下陷。一旦戴上銅圈,這些女性就等於一輩子上了枷鎖,因為她們的頸部肌肉會變得十分脆弱,離開銅圈頸部就有斷裂的危險。

相關報道


在家織布的布島族老年婦女
在家織布的布島族老年婦女
新舊兩代布島族女子
新舊兩代布島族女子
據報道,曾有一名13歲的戴圈女孩移民美國后,在阿克漢姆的密斯卡多尼克中學就讀。孰料,該校和美國其他許多中學一樣,禁止學生身著“奇裝異服”,而穆珀頸部的銅圈也被列入“奇裝異服”之列,結果,穆珀在校長的逼迫下卸去銅圈,不久就因窒息而死於非命。儘管歷史學家和民俗學家對於“長頸女”纏繞銅圈這一習俗的來源眾說紛紜。但有一點人們已達成共識:“長頸女”延續不絕的原因是金錢。在泰緬邊界,一些遊客看到妙齡少女因為頸部纏繞著銅圈而動作僵硬時,總會情不自禁地感嘆道,“可憐的姑娘們!”不過,少女們的母親對此卻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女兒頸部上的銅圈是好日子的“通行證”。自10餘年前因戰亂逃離故鄉后,數百名Padaung部落成員一直在泰國北部和緬甸交界的難民營里生活。他們雖然是非法移民,卻因為有獨具魅力的旅遊價值,而得以在泰國立足,日子比其他部族難民好過得多。 “戴著這些銅圈並不舒服,尤其是睡覺的時候,”一名32歲的母親帕佩雅說,“但有了它,我們就可以住在泰國。”帕佩雅6歲女兒的頸部已纏上了銅圈,不過,她還沒有打算讓剛剛2歲的幼女也步自己的後塵。和其他一些成年“長頸女”一樣,帕佩雅每個月靠自己奇特的形象而取得大約1500銖(合40美元)的“獎金”。再加上女兒的收入,一家人過得相當“滿意”。她說,她寧願留在異鄉而不願被遣返貧窮和飽受戰亂蹂躪的緬甸。依照世代相傳的習俗,生活在難民營里的大多數女孩在5歲左右開始在頸部纏上最初的銅圈,其重量有3公斤。在難民營里,一個竹棚充當了學校,孩子們在這裡學習一些簡單的算術和泰語。教師素林說,這些孩子在讀寫泰語方面都有困難,因為他們本身的語言只是口語,沒有書面形式。對於他們的前途,素林感到十分悲觀。在這個難民營里,Padaung部落目前有107人,其中“長頸女”有30餘人,他們的婚姻完全局限在部落內部。“為了生存,女孩子總有一天都會走母親們的老路,成為‘長頸女’中的一員。”素林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