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白河夜船的結果 展開

白河夜船

吉本芭娜娜著中篇小說

《白河夜船》是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創作的中篇小說,收錄於小說集《白河夜船》中。

《白河夜船》敘述了一位失戀的女大學生在友人的陪伴下去江邊散心時,偶然看到了百年一遇的奇特景觀。在朦朧的迷霧中,她再度與戀人遙遙相會。然而,當濃霧消散,她又重新回到沉重的、憂傷的生活中。

該小說用恐怖的死亡、怪異的通靈、神奇的超感、細膩的語言描摹出的這種現代人特別是青年人的精神現狀,恰是無情地揭開了人們或許是為文明的外衣所屏敝,或許是為無知所蒙敝的靈魂蓋子,殘酷淋漓,引人警覺。

作品簡介


《白河夜船》講述了“我”的煩惱——我和一個有婦之夫的男人的交往,而且那個男人的妻子是植物人。詩織是個普通的女孩,但是她有一份不普通的職業:陪睡。在夜晚應他人所需,伴入入眠,但不發生肉體關係的那一種。不知道和她的職業有沒有關係,最終她自殺了。就像心理醫生聽多了病人的怨訴,最終往往也是在劫難逃一樣。而“我”一直被籠罩在詩織死亡的陰影之下,直至看到美麗的煙花,這才“滿心歡喜”地釋然了。

創作背景


芭娜娜在《菠蘿布丁》中,專門寫過一篇關於手塚治虫的隨筆。她最不能忘記的是《鐵臂阿童木》中的“今昔物語”系列,幼小的她完全沉浸在這個故事中,並深深體會到了那種“流浪的孤獨”,以至成人之後的芭娜娜仍然害怕那種令人恐懼的孤獨。她的這種對於孤獨的恐懼徹底反映在《白河夜船》中。
20世紀70年代的時候,是吉本芭娜娜“最熱切地想當作家的時候”,她覺得當時東京的“空氣中蘊含著某些文學的氣息”。因此,她對寫作的熱情也悄然增長,經常在半夜寫一種自認為是小說的東西。高中時代,她在夜晚寫出了《白河夜船》。

角色介紹


寺子
“我”,也就是文中的敘述者寺子整口昏睡,幾乎聽不到任何聲音,陷入“無涯無垠,其深無底”的睡眠、寺子甚至到忘記了如此死沉沉的睡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如此”不尋常的睡眠無疑是一種非口常的事態。對於寺子來說,睡眠的世界,甚至大於白晝。而醒來的瞬間,寺子卻會感到一種“類似於屈辱的沉重的後悔”以及“一陣驚悚”,究其原因,還要從寺子與一位有婦之夫的男人的交往說起。與寺子交往的戀人岩永,有一個雖然活著卻永遠不會醒來的植物人妻子。為了逃避這樣不幸的現實,來到寺子這裡尋求安慰。長此以往,寺子或許是感受到了岩永的煩惱,對生活的執念口漸淡薄,心力交瘁。因此,無論何時與岩永見面,總讓寺子感受到寒冬的氣息。兩人並肩前行的時候,寺子“總覺得是在頂著北風行走”;當她把岩永的手放在自己臉上時,卻“聞到了一股冬天的味道”;甚至同床共枕的時候也“總有一種身在冬天的感覺”、寺子的好友詩織一語道破了這種狀態的根源,因為在岩永眼中,寺子就是個“無”的存在、而寺子也總是在與岩永共度的時光中,看到“夜的盡頭”的景象、正是由於這種對愛情的不確定、不安以及恐懼,讓寺子想要逃避。睡眠是個安靜的世界,什麼都無需思考的世界、於是寺子愛上這個寂靜而封閉的睡眠世界。
詩織
詩織在一個類似“秘密俱樂部”的地方工作,工作的內容就是應他人所需,伴人入眠。在秘密的公寓一室中巨大而豪華的雙人床上,陪著客人睡到天亮。如果半夜客人醒來,就要在暗暗的燈光卜對客人嫣然一笑,並遞上一杯冰水或者咖啡。工作看似如此簡單,詩織卻因為從事這樣的工作最終走向自殺。
岩永的妻子
關於岩永的妻子,小說中著墨處極少,只是零星散落在岩永和寺子的交談中。從這些交談中得知,岩永的妻子由於一次交通事故,變成了植物人,“已經沒有了意識,只是昏睡在醫院裡,悄無聲息地活著”、雖然只是這樣一種狀態,但她的氣息卻無所不在,始終滲透於故事的每一個角落,她的存在是不容忽視的。
岩永的妻子唯一的一次出場,則是在寺子的夢中。在寺子的夢裡,岩永的妻子回到與岩永認識時的十八歲的年紀,穿著牛仔褲的高中生模樣,“長長的頭髮鬆鬆地垂在肩上,長得很秀麗”。她的出場,似乎只是一種幻影,但是卻解救了心靈極度疲憊的寺子。她勸說寺子去做一份站著並且需要舞動手腳的工作,希望寺子振作起來,並且向寺子道歉。她說:“今後我肯定無法遇見你了,現在也許是因為你在我非常近的地方所以遇見你了”。

作品鑒賞


作品主題

《白河夜船》中的三位女主人公都與睡眠和夢境、死亡等主題相關。不過,三者的程度又不同:寺子的友人詩織從事陪睡的工作,身心俱疲,最後自殺。寺子的戀人岩永的妻子由於交通事故,變成了植物人,生與死的狀態混同且相互滲透,亦生亦死,這種存在也是與死亡最接近的一種狀態。寺子每天沉睡,“每次醒來都似乎死去了又活過來一樣”、這三個人的睡眠都與死亡有關。不過,詩織和岩永的妻子己經死亡或者正在死去,而寺子後來,做了一個夢,夢到了岩永的妻子才最終得到救贖,從沉睡的世界醒來,獲得重生。因此,小說中描寫的睡眠世界是存在於生與死之間的,是更接近死亡的一個世界。
“睡眠”是介於生與死之間的一種現象。主人公通過睡眠,可以接近死者以及死亡的世界,進入到一個非現實的世界中,一旦醒來,又回歸到了現實世界。不過,“睡眠”不僅僅是消極逃避現實世界的手段,同時也是為了醒來后的現實生活積蓄力量。因此,“睡眠”雖然表面看來與死亡相關,但究其深層,其實是為了再生。
此外,“睡眠”這種現象是現實的秩序感消融的表現,其本身是既有迷人的幻想,同時也會存在一些令人顫慄的因素。
因而,由小說營造的情緒,就如升騰的夜色通過閱讀的導管無可阻擋地朝讀者侵襲過來,人物與讀者相溝通,產生了激烈的共鳴。

藝術特色

結構
結構的整一對稱。《白河夜船》基本結構:一邊是“我”(寺子)的故事,一邊是詩織的故事。我的故事嚴格按整一性原則發展下來,逐次表現為:故事的產生(敘述者“我”陷入了與岩永的不倫之戀,彷彿掉進了黑暗中,越睡越久,越陷越深)—故事的發展(四次電話鈴聲把“我”驚醒,隨後“我”有了約會以及“我”與詩織的“見面”)—故事的結束(“我”漸漸擺脫“夜的盡頭”認識到與岩永的關係將持續下去)。而詩織的故事則由回憶交代而出,大致可概括為:詩織死了,至今已兩個月—回憶詩織的職業陪睡—揭示詩織死亡的原因,是由於客人內心的黑暗滲透到她的內心而致。“我“的故事是現實的進行時態,呈現為清楚的現在、過去和可能的將來,而詩織的故事卻是不失時機地從“我”的故事中衍生出來的,可能因為二人關係太好,好得“彷彿融化在了空氣里一樣的自然存在於那裡”,以致於“我”在做相應的事時會不由自主地想起詩織,她的音容笑貌、她曾做過的事,她曾說過的話,也可能是因為“我”的體驗與詩織的體驗有著共通之處,以致於“我”在身處於某種狀態時會在不經意間想到詩織,她的生存體驗會如斷羽片片飄起。這樣,二個年輕女子的故事就如姐妹花開放一般,一明一暗,一實一虛,暗入明出,虛由實生,緊緊纏繞,聯成一體,共同構成了小說的對稱結構,雙聲道似地完成了故事的全部敘述。
視角
第一人稱視角的運用。第一人稱視角的敘述,一是有助於拉近讀者與文本的距離,讓讀者相信“我”的敘述是真實的,二是容易引發讀者的對話意識和交流慾望,或許是共應的,或許是責疑的,可無論哪一種,都是在相信“我”之所言前提下的個體化反應,至於真實性,則無大疑。這樣,即使第一人稱敘述者之所述多麼令讀者覺得怪異,因著對敘述者的人格信任,亦使所述故事產生了相當的真實效果,這是一層。第二層是回憶視角,它使讀者同時得到兩種眼光,一種是敘述者“我”追憶往事的敘述眼光,即經過沉澱之後的當前看法,一種是被追憶的“我”正在經歷事件時的經驗眼光,即事件發生時的看法。這兩種眼光可以體現出“我”在不同時期對事件的看法和認識,雖然有異,但都能將讀者直接引入“我”經歷事件時的內心世界,產生直接生動、較易激發同情心和思考的效果。“詩織已完全被那工作所茹住,沉浸在了裡面。甚至最後離開了我這個房間。我初聞此事時也大吃一驚”。此話由“我”說出,所述內容俱是確切可信的。文中又見“初聞”一詞,表明這是一個經驗視角:“我”對詩織已死的事不願置信。可越是不願意相信卻又是事實的事,心愿與事實間的反差就越大,心理拉力也更強,倒過來,對所發生之事的確認度也就越高了。這樣,一個看似荒誕的故事才呈現出了強烈的真實性而產生震動力。
敘述速度
敘述速度上的巧妙處理。《白河夜船》的故事由“我”的故事和詩織的故事編織而成。“我”的故事可能發生在旅館、飯店或家中,也可能只存在於腦子中。“我”在敘述“我”的故事時,用了二種方式,一是平靜的敘述,用舒緩的節奏平和地講述著自己的事,具體表現為“他”打來電話,“我”接到了,在一瞬間,由於某種聯繫,“我”想到了從前,從而牽引出大塊的記憶,敘述時間是“現在”、“此刻”事件時間是過去的一段,而讀者則須要依據所述內容的長短來確定閱讀時間,大致說來,因為事件大多有一定長度,因而閱讀時間也被相應地延伸拉長。二是觸髮式敘述,這是直逼靈魂深處的敘述,因為某個事件甚或是幾個場景、某種頓覺的突然出現,“我”的心靈發生了強烈震顫,帶有持續的隱痛感。比如“我”在第一次外宿回來途中,對於自己以及岩永對自己的態度的突然頓悟:自己好像離不開岩永了,可又不願意承認自己是第三者;而岩永好像更希望“我”是一個“無”悄無聲息地存在於這個世界上,可以給“我”錢,不用“我“外出工作,在他有時間時可以約“我”吃飯過夜,總之希望“我”生活在“夜”中,別人看不見的地方。“我”幾乎不敢想下去了,於是“我”產生了強烈的不自信和不安感,憂愁如霧般升起。這樣的敘述就使作品平添了憂愁和鬱悶,使讀者的心緒被強烈地觸動,久久揮之不去。

作品評價


山東政法學院文學碩士郭燕梅:儘管作品中“我”的敘述都充滿了深深的喪失感,但這種感覺的瞬間消逝,又讓讀者體會到絕妙的如同口常生活中體會到的爽快感。

作者簡介


白河夜船[吉本芭娜娜著中篇小說]
白河夜船[吉本芭娜娜著中篇小說]
吉本芭娜娜(1964-),本名吉本真秀子,生於東京,日本大學藝術系畢業。畢業后一度在餐廳當服務員。1987年以《廚房》獲海燕新人文學獎,次年再度以《廚房》獲泉鏡花文學獎,后陸續獲山本周五郎獎、紫式部獎等文學大獎。1993年獲義大利SCANO獎。作品暢銷不衰,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備受世界各地讀者關注,掀起“芭娜娜熱”。
重要作品另有《泡沫*聖所》、《哀愁的預感》、《斑鶇》、《白河夜船》、《N·P》、《蜥蜴》及《甘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