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節性血管炎

結節性血管炎

結節性血管炎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本病多見於30~60歲女性。本病的發病機制與病因尚不明確,可能由細菌感染、病毒感染、自身免疫、腫瘤、寒冷、下肢靜脈疾病、高血壓等多種因素引起超敏反應,進而引起皮膚血管炎性改變。結節性血管炎常見於小腿后外側,主要表現為暗紅色的皮下結節,有輕微疼痛或觸痛。本病的治療方法有一般治療和藥物治療。結節性血管炎可導致皮膚潰爛,嚴重時還可導致關節疼痛、下肢酸軟無力等,都會影響到患者的正常生活。一般不會累及其他器官。大多數患者經過積極治療后,預后良好,部分患者有複發可能。少數合併腫瘤者,預后較差。

就診科室


● 皮膚性病科、內科

病因


● 結節性血管炎的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細菌感染、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疾病、腫瘤等因素有關。
● 細菌感染:分枝桿菌、鏈球菌、諾卡菌等。
● 病毒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等。
● 自身免疫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克羅恩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
● 腫瘤:肺癌、結腸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
● 其他因素:寒冷、肥胖、靜脈炎、高血壓等。

癥狀


● 結節性血管炎常見於小腿后外側,主要癥狀為暗紅色的皮下結節,有輕微疼痛或觸痛。部分結節壞死後可出現潰瘍,潰瘍癒合後會形成凹陷性瘢痕及色素沉著。

檢查


● 確診結節性血管炎的檢查主要有體格檢查、抗鏈球菌溶血素“O”試驗、結核菌素試驗、胸部X線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等。
● 體格檢查
● ● 主要是對病變部位的皮膚進行視診、觸診,判斷其是否具有結節性血管炎的特徵性表現,有利於初步診斷。
● 抗鏈球菌溶血素“O”試驗
● ● 可以判斷機體是否有溶血性鏈球菌感染。
● 結核菌素試驗
● ● 在局部皮膚注射結核菌素,根據注射后皮膚髮生的變化,可以判斷是否有結核桿菌感染。
● 胸部X線檢查
● ● 主要是為了排除某些疾病,如硬紅斑等。
● 組織病理學檢查
● ● 從皮膚上取下適量的皮損組織,在顯微鏡下觀察其發生的病理改變,有利於確診。

診斷


● 主要根據臨床表現、抗鏈球菌溶血素“O”試驗、胸部X線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等進行診斷。具體診斷依據如下:
● 小腿后外側出現大小不等的暗紅色皮下結節,伴有觸痛,可排列成線狀。
● 部分患者急性期顯示抗鏈球菌溶血素“O”試驗效價升高。
● 胸部X線檢查無明顯異常。
● 組織病理學檢查顯示:真皮深部及皮下脂肪層間隔組織內的中等動脈管壁增厚,有不同程度的閉塞性變化,血管周圍淋巴細胞呈袖口狀浸潤,可有中性粒細胞浸潤及核碎裂。

鑒別診斷


● 硬紅斑、結節性紅斑、結節性非化膿性脂膜炎、結節性多動脈炎、壞疽性膿皮病等疾病,也可出現與結節性血管炎類似的皮膚結節。因此,當皮膚上出現結節狀改變時,不要自行用藥,應該儘快到醫院就診,醫生可以通過體格檢查、抗鏈球菌溶血素“O”試驗、結核菌素試驗、胸部X線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等為你診斷。

治療


● 本病的治療方法有一般治療和藥物治療。

一般治療

● 卧床休息。
● 注意保暖。
● 輕柔按摩。
● 抬高小腿。
● 使用彈力襪或彈性繃帶局部加壓。

藥物治療

● 有結核感染者,需要使用抗結核藥物,如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醯胺、乙胺丁醇等。
● 有鏈球菌感染者,需要使用青霉素、阿莫西林、紅黴素、克林黴素、頭孢呋辛等。
● 有腫瘤者,需要積極進行抗腫瘤治療。
● 結節較多者,可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進行治療,常用的有潑尼松等,可以迅速減輕癥狀,但停葯后容易複發。

危害


● 結節性血管炎可導致皮膚潰爛,嚴重時還可導致關節疼痛、下肢酸軟無力等,都會影響到患者的正常生活。一般不會累及其他器官。

預后


● 大多數患者經過積極治療后,預后良好,部分患者有複發可能。少數合併腫瘤者,預后較差。

預防


● 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避免過度緊張、壓力過大。
● 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提高免疫力,可以預防感染。
● 避免辛辣刺激性飲食,多吃蔬菜和水果,戒煙戒酒。
● 注意保暖。
● 避免接觸有毒有害物質,避免皮膚長時間接受光照。
● 積極治療原發疾病,如丙型病毒性肝炎、靜脈炎、高血壓、系統性紅斑狼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