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沙書院
喇沙書院
喇沙書院 (La Salle College) 是香港著名的男子天主教中學,由喇沙會修士於1932年創立,位於九龍城區。該校的知名校友有李小龍、黃沾等。
成立與初期發展
喇沙書院
1930年11月5日,港督貝璐爵士(Sir William Peel) 為新校舍奠基。1931年12月3日,校園的設施已經能夠容納八班,共303名學生。當時學校由聖若瑟書院的五位修士和漆咸道學校的四位輔助教師共同管理。
學校於1932年1月6日正式開幕,由七位修士共同管理。艾瑪修士成為首任校長。幾天後,40名學生開始在校舍西翼寄宿。當時有14班,共540名學生。大概三分之一的學生有歐洲(特別是葡萄牙)血統。
其後七年,學校在艾瑪修士的主理下蓬勃發展。學生在大學入學試取得優秀的成績。數個實驗室、四個網球場和一座標準足球場相繼落成,並於校園內豎立一座聖約翰·喇沙的塑像(保留至今)。學生人數於1935年增至805人,至1939年更達1060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其間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嚴重地影響到學校的運作。港英政府徵用了校舍作為軍事監獄,後來改為醫院。為了繼續教學,修士在街道對面建立了臨時教室。到了下午,修士則到醫院提供協助。
1941年聖誕節,香港淪陷。日軍接管了校舍,驅逐修士,校舍則變成倉庫。當時香港食物短缺,港日政府鼓勵市民離開香港,一些修士因此於戰時避居越南。學校創辦人兼首任校長艾瑪修士於1945年在越南去世。
1946年,戰事結束,卡西安修士 (Brother Cassian Brigant, OBE) 開始籌劃重開學校,並很快錄取了600多位學生。港英軍政府卻於1947年再次徵用校舍,成立第33綜合醫院。在柏德烈·唐納修士 (Brother Patrick Toner) 的領導下,學校遷移到何文田巴富街的臨時校舍。雖然當時學校遇到不少困難,但校內活動並沒有受到嚴重的影響。
為了紀念艾瑪修士和卡西安修士對學校作出的傑出貢獻,學校於2006年開幕的兩座新翼,分別以兩位修士的名字來命名。
戰後發展
1956年,斐力修士 (Brother Felix Sheehan) 接任校長。1959年8月1日,他從軍政府方面取回校舍。此後,學生人數持續增長,學校分成中學和小學兩部分。1957年,喇沙小學成立,由彭亨利修士 (Brother Henry Pang) 擔任校長。
1970年代中期,校長拉斐爾修士 (Brother Raphael) 和其他修士商量后,認為舊校舍已不能滿足教學需要。由於全面翻新耗費龐大,因此修士們決定拆除舊有的校舍,重建一座設施現代化的新校舍。為了籌措重建資金,校方把一部分土地賣給了數間地產發展商,建成包括碧華花園在內的一些私人住宅,因此新校園的佔地比以往減少。重建其間,教學活動繼續進行。1982年,喇沙書院金禧紀念。同年2月19日,新校舍由港督麥理浩主持開幕。
新校舍樓高七層,可容納超過1800名學生。校舍作四方城設計,分東南西北四座,中央建有花園和籃球場。花園裡面放置了一座本來豎立在舊校舍門口的火炬型石雕。所有房間都設有中央空調,並安裝了雙層玻璃窗,以減低往來鄰近啟德機場的飛機所發出的噪音。除了課室之外,新校舍提供了大量進行學術和課外活動所需的設施,包括物理、化學、生物、綜合科學實驗室各兩個、一大一小的演講廳兩個和其他多用途活動室。此外,是次重建擴充了不少運動場地:包括一個全天候400米田徑場(六線),一個標準人造草地足球場,一個奧林匹克標準50米室外游泳池,一個網球場,一個排球場,兩個室外籃球場,一個健身室,一個壁球場,並有一個體育館,可以用作籃球場和六個羽毛球場。它的看台長廊還可以用作乒乓球室及考場。這些設施主要由 Rev. Brother Alphonsus Chee 及譚瑪士修士 (Rev. Brother Thomas Lavin) 主導發展。
近年發展
為了加強家長和老師之間的溝通,家長教師會 (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 於1995年1月成立。家教會舉辦很多活動,例如閱讀會,中一新生適應周、春茗、(內地和外地)教育機構參觀交流、舊生分享演講等,構成學校生活極重要的一部分。這些活動都很受學生歡迎,當中不少更是以學生作為中堅分子,協辦籌劃的。很多家長都是喇沙書院的舊生,他們因著這些活動和學生接觸頻繁,對於推廣學校的傳統文化,建立對學校的歸屬感,起了很大的作用。
1996年9月,學校的田徑場和足球場急需重新鋪設。喇沙基金會在家長教師會的協助下,共籌得超過五百萬港元,並得到香港賽馬會捐助同等的金額。重鋪計劃於1998年10月完成,設施改名為喇沙書院·香港賽馬會田徑及足球場。
1998年12月,學校主辦了第三屆亞太區喇沙會教育會議,接待約130個與會者。是次會議決定成立香港喇沙會辦公室,以譚瑪士修士為召集人,聯繫喇沙會在香港成立的各個機構及其成員。2004年12月,超過150名喇沙會修士和學生來到香港參加第七屆亞太區喇沙青年會議,由校長譚瑪士修士主持,主題是“共同以信仰帶出服務”。
2004年夏天,學校開始進行校舍改善工程,兩座新翼於2005年落成,以學校兩位前修士校長艾瑪和卡西安命名。這次工程為學校增加了32間課室,包括一個大型電腦室和一個多媒體學習中心。
喇沙書院舊生會 (LSCOBA) 由世界各地的喇沙書院舊生所組成。舊生來自社會各個階層,是支持學校的重大力量。多年來,舊生會多次為學校籌集經費,用以改善校園環境,並以喇沙書院為中心,搭建了一個寬闊的人才網路。透過他們與學生的不斷交流,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至2005年為止,舊生會會員人數達到5236人。
喇沙書院學生會 (LSCSA) 由學校的所有學生所組成。內閣成員 (EX-CO) 由二年級或以上的學生以一人一票的方式選出。學生會由六個部門組成:
·Class Representative Board, CRB(班代表部,負責代表學生會與學生溝通,照顧學生福利及籌辦聖誕舞會)
·Clubs Coordinating Board, CCB(會社統籌部,負責監察校內各個學會及籌辦大部分學生會的大型活動)
·Discipline Board, DB(紀律部,負責協助訓導主任維持學生紀律)
·Publications Board, PB(印務部,負責出版校報 The Lasallite)
·The Secretariat, SEC(秘書處,負責學生會各項活動的場地布置,製作橫幅、活動海報及設計學生會產品如領帶夾、風褸、T-shirt、電話繩、75周年月曆文件夾等)
·Financial Committee(負責制訂年度預算及處理學生會的各項收入和支出)
學生會每年都舉辦各項大小不同的活動,當中包括聖誕舞會 (Christmas Ball) 及天才表演 (Talent Quest)。
另外,一些學生廣為使用的設施,也設有自治組織,如圖書館部、資訊科技部等,負責維護設施和為學生提供協助。不少自治組織有很高的決策權,教師只擔任顧問角色。
學生會和自治組織的成員都在領帶上佩有特定的徽章。
由於學校的設施遠多於香港一般標準中學,香港政府並不為維護這些設施提供額外資助。為了維修及更新這些設施,校方常常要籌措大量資金。有鑒於此,法蘭西斯修士 (Brother Francis O'Rourke) 和舊生於1992年成立了喇沙基金會,協助校方處理有關資助設施維護的問題。首位非修士校長 一直以來,學校的校長都由喇沙會修士擔任。在香港修改了相關的教育法例之後,中學校長必須於六十歲卸任。然而,近年喇沙會的修士多被派往發展中地區協助當地的教學工作,導致已發展地區,如香港,缺少適合擔任校長的年輕修士。2004年,年屆退休之齡的譚瑪士修士卸任后,校長一職由學校舊生劉煒堅博士出任。學生和舊生對校方安排非神職人員擔任校長反應不一。劉煒堅博士於2006年6月27日於學校網站上,宣布因私人理由辭去校長一職,由2006年8月31日起生效。校長一職由當時其中一位副校長王仁傑先生署任。王仁傑先生於2007年3月16日正式被委任為校長。歷任校長 Rev. Bro. Aimar Sauron, FSC (1932-1945) Rev. Bro. Cassian Brigant, OBE, FSC (1945-1947) Rev. Bro. Patrick Toner, FSC (1947-1956) Rev. Bro. Felix Sheehan, FSC (1956-1966) Rev. Bro. Casimir Husarik, FSC (1966-1971) Rev. Bro. Raphael Egan, FSC (1971-1984) Rev. Bro. Alphonsus Chee, FSC (1984-1990) Rev. Bro. Francis O'Rourke, FSC (1990-1998) Rev. Bro. Patrick Tierney, FSC (1998-2000) Rev. Bro. Thomas Lavin, FSC (2000-2004) Dr Paul Lau Wai-keen (劉煒堅博士)(2004-2006) Mr Wong Yen-kit (王仁傑先生)(2006-2010) Bro. Steve Hogan ( 賀敬修士 ) (2010-)
喇沙書院被視為香港傳統名校之一,一向在學業和課外活動上取得優秀的成績。
◇學業成績
1993年,喇沙書院出產了全港第一個文科十優生。南華早報以 "Arts Student Makes History" 為題報導。
喇沙書院
◇課外活動
喇沙書院也曾在校際文化和運動比賽中奪得無數獎項,其中勝出過聯校中文辯論比賽八次,香港電腦奧林匹克競賽學校大獎冠軍四次,都是學界的紀錄。喇沙書院的學生也踴躍參加演說、戲劇、音樂等文化演出和比賽。
運動方面,喇沙書院於1993-1994、2003-2004及2004-2005年曾包辦甲、乙、丙三個年齡組別的九龍區校際羽毛球比賽冠軍,即大滿貫。在田徑(1950-1951年獲大滿貫、1985-1989年連續五年總冠軍)、羽毛球、籃球、越野跑、劍擊、足球(1947-1949年、1972-1973年、1987-1989年獲九龍區大滿貫、1982-1990年連續九年總冠軍)、曲棍球、壁球、壘球、游泳、乒乓球、網球、排球(1985-1986年獲九龍區大滿貫)等體育項目的校際競賽中,喇沙書院也奪得或曾經奪得總冠軍。其中,乒乓球校隊於2001年起至今都是總冠軍。
奧米加玫瑰碗及後繼的中銀香港紫荊杯是頒授予在香港及九龍區參與特定體育項目整體成績最好的中學的獎項。喇沙書院曾奪得上述獎項共25次(1974-1991年,1993-1994年,1999-2006年),是學界體壇保持的最高紀錄。
2002年2日3日,1932位學生及舊生於喇沙書院田徑場上進行“大環抱”,打破了最多人同一時間擁抱的紀錄,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的其中一項--“環抱一家親”。該紀錄保持至2004年被打破。傳統 喇沙書院非常重視自己的傳統,這些傳統因著學校的歷史、宗教等因素、歷任校長和舊生的言行積累。學生和舊生的成就為學校帶來光榮,加上不少舊生曾經返回書院任教,也為發揚傳統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舊生領帶 中六的學生可以打一條綉滿校徽圖案的領帶,這條領帶被稱為“舊生呔”,和一般紅、白、黑斜線相間的校服領帶不同。 ▲打氣支持 在大型的校際運動比賽中,特別是每年三月於灣仔舉行的校際田徑總決賽,某些年級的學生不用上課,改為到灣仔組成龐大的支持團隊。學生由學生會內閣成員率領叫喊口號,又大唱校歌和其它鼓勵歌曲,揮動校旗,以鼓舞田徑隊的士氣。很多學生和舊生都耳熟能詳的口號包括“La Salle Spirit: never say die”和“Be calm and do your best; that's all La Salle requests”。學生會又會設計各式各樣的橫幅、傳單和貼紙,到處展示和分派。 ▲祈禱活動 學生保留祈禱的傳統。每個上課天,學生都要祈禱三次,分別於上課前、小息后和午飯後。禱告由班主任或信仰天主教的同學(通常是值日生)帶領,頌念天主經或聖母經等經文,並加上喇沙會學生特有的一段:領:Saint John Baptist de La Salle, (聖若翰喇沙,)答:Pray for us; (為我等祈;)領:Live Jesus in our hearts, (耶穌活在我們心中,)答:Forever! (直到永遠。)這二頌二答,是差不多所有喇沙會中學的學生和舊生都知道的,也出現在他們聚會中
中一至中三:各七班
中四至中五:各七班,其中四班為理科班、兩班為商科班、一班為文科班
中六至中七:各四班,其中三班為理科班、一班為文商科班
·The Lasallite(喇沙校刊)
- 年刊
- 喇沙書院編輯部 (La Salle College Editorial Board) 出版
·The Lasallian(喇沙學生)
- 校報
- 喇沙書院學生會印務部 (The Publications Board) 出版
王賜豪, BBS, JP - 同珍集團主席
戴自海 -國際著名高能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暴漲宇宙論創始人之一
施祖祥- 前香港貿易發展局總裁
蘇澤光- 前電訊盈科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現任香港電影發展委員會主席
梁偉文(林夕) - 香港著名填詞人
倫永亮- 香港著名作曲家
黃湛森(黃沾) - 香港樂壇泰斗
白先勇- 台灣著名中文文學作家
董啟章- 中文文學作家
許冠文- 香港影星及創作人
陳欣健- 香港導演協會副主席
吳榮奎- 前運輸局局長,現任公務員敘用委員會主席
梁志健(森美) - 香港著名電台節目主持人
李振藩(李小龍) - 世界著名武術家及功夫影星
孫耀威- 香港男歌手
藍奕邦- 香港男歌手及創作人
曾俊華- 前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司長
王冬勝-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鄭明訓- 前領匯主席
鄭柏林- 息影童星
王賜豪, BBS, JP - 同珍集團主席
蒙民偉- 信興集團主席兼董事長,慈善家
趙榮德- 前喇沙書院副校長,現任香港輔導教師協會副主席,電視節目《我們都是父母》客席主持,英語學習書作者
蔡堅- 香港醫學會會長
羅志力- 香港律師會會長
黃嘉純- 香港律師會副會長
陳祖澤- 九龍巴士有限公司董事長
周文耀- 香港交易及結算所行政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