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堂樂歌

學堂樂歌

學堂樂歌,指20世紀初期中國各地新式學校中音樂課程中大量傳唱的一些原創歌曲。這些歌曲多以簡譜記譜,曲調來自日本以及歐洲、美國,由中國人以中文重新填詞。簡單來說,就是運用外國的曲子,填上中國的詞(選曲填詞)。

學堂樂歌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等人,代表作有《送別》《春遊》等。

簡介


學堂樂歌代表人合影
學堂樂歌代表人合影
學堂樂歌是隨著新式學堂的建立而興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學堂開設的音樂(當時稱唱歌或樂歌)課或為學堂唱歌而編創的歌曲,它是一種選曲填詞的歌曲,起初多是歸國的留學生用日本和歐美的曲調填詞,後來用民間小曲或新創曲調的。學堂樂歌的倡導、推廣者以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啟蒙音樂教育家為代表。
清末民初,當時的政治改革家們主張廢除科舉等舊教育制度,效法歐美,建立新型學校,於是一批新型的學校逐漸建立了起來。當時把這類學校叫做“學堂”,把學校開設的音樂課叫做“樂歌”科。所以“學堂樂歌”,一般就是指出現於清朝末年、民國初年的學校歌曲(類似當今的校園歌曲)。今天的年青人可能很少人認識它們,但在我國近代音樂史上卻佔有很重要的地位。這可以說是它們的特點之一。

具體概念


學堂樂歌指的是20世紀初期,隨著新式學堂的建立而興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學堂開設的音樂課或為學堂唱 歌而編創的歌曲。中國近代的新音樂以學堂樂歌為代表,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作為中國音樂歷史上的新品種,學堂樂歌的出現不僅有著深刻的社會的內因,還有著鮮明的外力作用。它“對於學校音樂教育的啟蒙,對於中國走向近代化社會的行程,起到了促進作用”。
學堂樂歌
學堂樂歌

產生背景


19世紀末,在變法維新思潮影響下,“創辦新式學堂,引進西方先進教育體制,開展現代科學教育”的潮流開始興起。1904年,清廷頒布《奏定學堂章程》,1905年,廢除科舉。新式學堂紛紛建立,中國現代教育由此發軔,音樂作為美育的方式在那個時代先進人物的心目中佔有著重要的地位。中國的知識分子們開始意識到,如若不想在被欺負,只有“學夷以制夷”。只有學習西方現代科學,才能了解我們的差距,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迎頭趕上,縮小差距。

發軔之初


在新式學堂內開設的“樂歌”課,就是仿照西方學堂的教育體制所設立的。最初我們是學習的日本人的辦學方法。之所以學習日本,是因為它從1868年明治維新后,開始全面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科學技術和教育體制,在亞洲成為了一個“西方化行為方式和封建主義思想混合體”的社會,在綜合國力方面全面超越中國。所以,早期中國留學生大多選擇日本為留學地。這些早期的“海歸”們,認識到現代音樂教育之於國民素質的重要性,所以有的人開始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回國后成為了早期的音樂教師。

創作手法


學堂樂歌的創作,處於中國近代音樂文化的起步階段,它是許多嚴肅的學者努力探索的結果,他深受維新運動和維新思想的影響。同其他方面向西方學習一樣,在音樂創作上也大膽吸取,只要認為有用,均可“拿來”。
這些歌曲絕大多數是根據現成的歌調填以新詞而編成,而由編寫者自作曲調的數量極少。這可能與我國過去對詩、詞、曲等可詠唱的作品的創作方式就是根據現成的歌調、曲牌填以新詞有關,同時也與當時從事學堂樂歌編寫的人懂得專業作曲技術的極少有關。
李叔同
李叔同
後來逐漸改為選取歐美的歌曲來進行 填詞,沈心工曾對此點專門作了自述。例如,沈心工編的《勉學》是根據美國藝人歌曲《羅薩·李》的曲調進行填詞的;而他編寫的《拉縴行》是根據俄羅斯民歌《伏爾加船夫曲》的曲調填詞的;沈心工作詞的《話別》,是根據原法國民歌《一個半小時的遊戲》的曲調填詞,而且這首歌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此外,像李叔同編寫的《送別》,是根據美國通俗歌曲作家奧德威的《夢見家和母親》的曲調填詞;李叔同編《大中華》,根據義大利作曲家貝里尼的歌劇《諾爾瑪》第一幕第三場中的樂隊進行曲曲調填詞;葉中冷編《跳舞會》,是根據當時英國國歌的曲調填詞的;馮梁作詞《尚武精神》,根據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盧梭所作的喜歌劇《鄉村卜者》中一首舞曲曲調填詞的,等等。
以我國民族音調填詞的學堂樂歌數量不多,代表性的歌曲有:秋瑾作詞的《勉女權》(與華航琛作詞的《體操》同調);沈心工作詞的《纏足苦》(與沈心工作詞的《蒼蠅》同調);沈心工作詞的《採茶歌》;華航琛作詞的《女革命軍》;李雁行和李倬編的《女子從軍》;文君作詞的《桃花院》;以及前述李叔同作詞《祖國歌》等。
之所以產生這種情況,既存在客觀的原因,也存在思想認識上的原因。客觀原因是:一方面由於我國學堂樂歌的產生、最初就是參照日本早期學校歌曲的經驗發展起來的,而他們開始就是主要採取外國的現成歌調進行填詞的;另一方面,當時我國熱情從事學堂樂歌編寫的作者多數是留學國外的、或國內積極贊成維新的新派知識分子,他們中多數對我國的傳統音樂、特別是民族民間音樂不甚熟悉;同時,從本世紀初清廷轉而支持“廢科舉、辦學堂”的改良主張,為了滿足迅速發展起來的新學堂急需學校的教師,曾一度大量聘請日本的教師來我國擔任教學,其中包括一定數量的中小學音樂教師和“蒙養院的保姆”(即幼兒園的保育員),他們對我國的傳統民間音樂則更不熟悉。主觀原因是:當時我國有關政治、經濟、文化的改革,主要就是引進歐美和日本的體制和經驗,而要改掉的主要就是與封建體制密切相連的傳統舊文化(包括傳統的“舊樂”),因而當時確實不少有改革要求的知識分子認為只有用西樂才能起到振奮人心、鼓舞士氣的效果。儘管當時這種思想認識是符合大多數積極擁護改革要求的進步主張,但今天看來應說是存在一定片面性的。因為事實上象以我國的傳統音調進行填詞的《祖國歌》和《勉女權》都是當時比較受歡迎的學堂樂歌,它們也並不因此給人任何萎靡不振的影響。當然,在辛亥革命之後,這種現象也逐步有一定的改變。

代表人物


在學堂樂歌的興起和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最早的一批音樂教育家。這些早期的音樂先驅們大多都有留學背景,而且在出國學習時,音樂也不是其主修專業。但是,出於對音樂的愛好和對祖國教育事業的責任,他們後來紛紛投身於“學堂樂歌”創作和傳播之中,為中國普通音樂教育的創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這時期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柯政和、辛漢等等。

歷史意義


1、為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貢獻了一批早期的優秀聲樂作品,開“新音樂”創作之先河;
2、使“集體歌唱”這一歌唱形式深入人心,為後來的群眾歌詠運動打下了基礎;
3、通過樂歌的傳唱和學校音樂教育,西方基本音樂理論和技能開始系統地、大範圍地在中國傳播;
4、培養了中國近代音樂史上最早的一批傳播和創建、發展學校音樂教育的人才,為後來中國近現代音樂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部分作品


《男兒第一志氣高》
男兒第一志氣高,年紀不妨小,哥哥弟弟手相招,來做兵隊操。兵官拿著指揮刀,小兵放槍炮。龍旗一面飄飄,銅鼓咚咚咚敲。一操再操日日操,操到身體好。將來打仗立功勞,男兒志氣高。
這是中國的第一首學堂樂歌,誕生於1903年的上海。100年前,在新式學堂里,已經開始接觸到現代文明,新式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健康的身體,健全的頭腦。1904年全國的新式學堂已經有四千兩百多所,學生約二十六萬人。
《讀書》
學生學生學生,讀書要用心。平上去入四聲,字字要徹清。音要准,讀要勤,講解要分明。字音字義要留心,進步自勝人。
讀書人已經和以往大不相同,留辮子的學生坐在了階梯教室里,學習英語、幾何、化學、生物,辮子也有了新的功用,可以當作圓規畫圖。體育和音樂是最有趣、最受歡迎的科目,學生們歌唱祖國的河山,也鼓勵訓練和修養。
《揚子江》
長長長,亞洲第一大江揚子江。源青海兮峽瞿塘,蜿蜒騰蛟蟒。滾滾下荊揚,千里一瀉黃海黃。潤我祖國,千秋百歲,歷史之榮光。
長長長,揚子長壽揚子壽無疆。人傑地靈相影響,幸福惟吾享。訓練兼修養,轉瞬十年國自強。黃河北向,珠江南望,兄弟莫相忘。
嗚嗚嗚,汽笛一聲飛出黃歇浦。吳淞公共新商埠,江門開一鎖。炮台舊址無,江底空餘活沙鋪。西北轉舵,回望三十六里煙模糊。
100年前的這些歌曲有個特定的名字,叫學堂樂歌。一些在國外接受到現代音樂影響的留學生學成歸國后,用歐美和日本歌曲的旋律,填上文白兼用的歌詞,記錄下當年孩子們的歡樂。
《紙鷂》
正二三月天氣好,功課完畢放學早。春風和暖放紙鷂,長線向我爺娘要。爺娘對我微微笑,贊我功課做得好。與我麻線多少,放到青天一樣高。
也有的歌曲描繪了山野少年親近田園和大自然的心境。
《放牛》
放牛放到山上,山上青草長;放牛放到山下,山下百花香。老牛吃得快活,連贊好食糧;牧童玩得快活,山歌隨口唱。
春天的江南總讓人想放聲歌唱,長江三角洲一帶是中國最早接觸到西方文明的地區,在那個年代的童年記憶里,也飄蕩著燕子和春水帶來的學堂樂歌的遙遠迴響。
《燕燕》
燕燕!燕燕!別來又一年。飛來!飛來!借與你兩三椽。你舊巢門戶零落不完全,快去銜土,快去銜草,修補趁晴天。
燕燕!燕燕!室內不可留。關窗!關窗!須問你歸也不。你最好新巢移在廊檐頭,你也方便,我也方便,久遠意相投。
古老中國接觸到現代文明的過程,也伴隨著外國的堅船利炮輸送來租界、不平等條約、巨額貿易逆差和屈辱。當時知識分子也通過學堂樂歌記錄了對國家興亡的責任感,學習現代文明的緊迫感。
《勉學》
黑奴紅種相繼盡,惟我黃人鼾未醒。亞東大陸將沉沒,一曲歌成君且聽。人生為學須及時,艷李穠桃百日姿。末遣光陰等閑老,老大年華徒自悲。近追日本遠歐美,世界文明次第開。少年努力咸自愛,時乎時乎不再來。
黑奴紅種相繼盡,惟我黃人鼾未醒。1904年冬天,日本和俄國為了爭奪在中國的殖民地,在大連、旅順引發日俄戰爭,懦弱的清政府竟然宣布保持中立。在日本留學的湖南詩人楊度感懷國家積弱已久,備受欺凌,寫下詩作《黃河》。另一位留日學生沈心工為《黃河》譜寫了曲子,這是最早期的由中國人自己譜曲的學堂樂歌。
《黃河》
黃河黃河,出自昆崙山,遠從蒙古地,流入長城關。古來聖賢,生此河干。獨立堤上,心思曠然。
長城外,河套邊,黃沙白草無人煙。思得十萬兵,長驅西北邊,飲酒烏梁海,策馬烏拉山,誓不戰勝終不還。君作鐃吹,觀我凱旋。
當時上海學堂的數量在全國最多,校園裡經常能聽到關於留日學生的消息,陳天華的蹈海赴死,鄒容的《革命軍中馬前卒》,秋瑾的慷慨就義,一些激進的出版物把推翻滿清的革命思想在中國傳播。廣為傳唱的學堂樂歌《中國男兒》最能體現當時留學生為革命犧牲的血性和視死如歸的決心。
《中國男兒》
中國男兒,中國男兒,要將只手撐天空。睡獅千年,睡獅千年,一夫振臂萬夫雄。長江大河,亞洲之東,峨峨崑崙,翼翼長城,天府之國,取多用宏,黃帝之胄神明種。風虎雲龍,萬國來同,天之驕子吾縱橫。中國男兒,中國男兒,要將只手撐天空。睡獅千年,睡獅千年,一夫振臂萬夫雄。我有寶刀,慷慨從戎,擊楫中流,泱泱大風,決勝疆場,氣貫長虹,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黃塵,燕然勒功,至今熱血猶殷紅。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1904年,秋瑾掙脫家庭的束縛,到日本留學,加入同盟會。兩年後,回到上海的秋瑾創辦《中國女報》,宣傳婦女解放、男女平等,批判壓迫婦女的封建倫理觀念和禮俗。報紙只辦了兩期就被滿清政府停刊,而秋瑾填寫的學堂樂歌《勉女權》就刊登在第二期上,歌詞中第一次提到男女平權天賦就。
《勉女權》
我輩愛自由,勉勵自由一杯酒。男女平權天賦就,豈甘居牛後。願奮然自拔,一洗從前羞恥垢。若安作同儔,恢復江山勞素手。
舊習最堪羞,女子竟同牛馬偶。曙光新放自由候,獨立佔頭籌。願奴隸根除,智識學問歷練就。責任上肩頭,國民女傑期無負。
上個世紀初,在溺死女嬰現象還普遍存在的中國,女孩子受到現代教育的機會實在是很少,1906年,除教會女校外,全國只有女學生306名,但學堂樂歌中,也有專門寫給女子體操課用歌曲。
《體操(女子用)》
嬌嬌這個好名詞,決計我們不要。我既要我學問好,我又要我身體好。操操二十世紀中,我輩也英豪。
嬌嬌這個好名詞,決計我們不要。弗怕白人那樣高,弗憂黃人那樣小。操操二十世紀中,我輩也英豪。
嬌嬌這個好名詞,決計我們不要。我頭頂天天起高,我腳立地地不搖。操操二十世紀中,我輩也英豪。
學堂樂歌里的很多歌曲鼓吹尚武精神,希望能激勵國民以抵禦外侮。思想家梁啟超曾大聲呼籲:中國向無軍歌,發揚蹈厲之氣尤缺,此抑國運升沉所關也。他也曾經填寫過學堂樂歌《從軍樂》。
《從軍樂》
從軍樂,告國民。世界上,國並立,競生存。獻身護國誰無份。好男兒,莫退讓,發願做軍人,發願做軍人。
從軍樂,前敵時。槍林立,硝雲涌,彈星馳。我軍一鼓長志氣。望敵營,白一色,片片是降旗,片片是降旗。
隨著現代教育進入中國,新式學堂里除開有了讀書聲,還傳出雄壯的歌聲。
《雪中行軍》
哥哥手巾好作旗,弟弟竹竿好坐馬,鄰家兄弟拿槍來,來到山中演兵隊。山中處處皆大雪,路上無人飛鳥絕。北風刮面如剪刀,黑衣盡變白衣色。我等不怕死,哪怕風與雪。哥哥你做司令官,快步慢步由你說。
學堂里大大小小的學生做體操,踢足球,打拳,跑步,強健身體。學堂成為開啟民智,傳播現代文明的最重要的據點,而推翻滿清政府的風暴也開始醞釀。
乃是學生冒雪來行軍。將來替你打勝仗,保我中國四萬萬人人都安寧,四萬萬人人享太平。
1911年10月10日,武昌的新軍攻佔了兩湖總督衙門,隨後光復武漢三鎮。各地紛紛發動起義響應,第二年年初,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辛亥革命成功。《雪中行軍》填上了新的歌詞,紀念革命的勝利。
《革命紀念》
十月十號義旗揚,革命軍隊起武昌,霹靂一聲江漢平,漢口漢陽樹漢旌。各省聞風爭相應,秦晉滇粵皆反正,江浙聯軍平金陵,大江以南無膻腥。
革命成功后,無錫人華航琛根據最早的學堂樂歌《男兒第一志氣高》的曲調,填寫了《共和國民》,歌中已經有國民、共和講求學問、知識開通這樣先進的辭彙。
《共和國民》
國民第一資格高,年紀無老小,講求學問不辭勞,知識開通早。敦品勵行重節操,道德真緊要。體育功夫深造,體健身強腦力好,共和程度一齊到,全球人稱道。二十世紀我同胞,國民資格高。
學校里的氣氛和以往又有了改變,歌曲中,清代的龍旗已經改為民國的五色旗。
《始業式》
學堂今朝開校,清晨起床早。同學依然濟濟,殷勤相問好。國旗五色飄飄,旭日正相照。從茲進步愈速,知識日增高。
新學堂里的學生們唱著《始業式》上學,放學時唱的是《夕會歌》,這首學堂樂歌改編自一首在中國的很多地方都有流傳的民間樂曲《老六板》。
《夕會歌》
光陰似流水,不一會,落日向西垂,同學們,課畢放學歸。我們仔細想一想,今天功課明白未?先生講的話,可曾有違背?父母望兒歸,我們一路末徘徊。回家問候長輩,溫課勿荒廢。大家努力呀!同學們,明天再會。
從1904年到1914年,全國學堂的數量由4222所增加到32438所,學堂學生人數則由1905年前的約26萬人增加到1912年的約300萬人,培養受過現代教育的師資成為當務之急。李叔同也應邀到杭州的浙江第一師範學校擔任音樂和美術老師,在李叔同的主持下,學校的藝術教育氣氛十分濃厚,一師的畫室里,第一次採用人體模特進行美術教學。
《祖國歌》
上下數千年,一脈延,文明莫與肩。縱橫數萬里,膏腴地,獨享天然利。國是世界最古國,民是亞洲大國民。嗚呼,大國民!嗚呼,唯我大國民!幸生珍世界,琳琅十倍增聲價。我將騎獅越崑崙,駕鶴飛渡太平洋。誰與我仗劍揮刀?嗚呼,大國民!誰與我鼓吹慶昇平?
《春遊》
春風吹面薄於紗,春人裝束淡於畫。游春人在畫中行,萬花飛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黃,柳花委地薺花香,鶯啼陌上人歸去,花外疏鍾送夕陽。
在浙江一師任教期間,李叔同的音樂創作也進入最輝煌的階段,《春遊》是中國作曲家創作的第一首分聲部合唱歌曲,而他填詞的《送別》更是成為學堂樂歌的代表作。
《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送別》是李叔同作詞的一首清涼歌,也是李叔同學堂樂歌的代表作品之一。作曲者原本是美國通俗歌曲作者自約翰·P·奧德威,歌曲的名字叫《夢見家和母親》。由於此曲十分優美,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便依其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期間熱衷音樂,他對《旅愁》有較深的印象。《送別》是李叔同從日本留學回國后創作的,此時他已開始接觸佛教,並對佛學有很深的研究。出家前,“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許幻園的。一個冬天,大雪紛飛,當時舊上海是一片凄涼。許幻園站在門外喊:“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說完,揮淚而別,連好友的家門也沒邁進。李叔同看著昔日好友遠去的背影,在雪地里站了整整一個小時,連葉子小姐多次的叫聲,也沒聽見。隨後,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內,把門一關,讓葉子小姐彈琴,他含淚寫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送別》一詞寫的是人間的離別之情,講述的是人間美好之緣,構築的卻是人生的天問風景。在這首清詞麗句中,蘊藏著禪意,是一幅生動感人的畫面,作品中充溢著不朽的真情。弘一法師的眾多作品,體現了中國文化的意蘊和精神。“一音入耳來,萬事離心去”。大師的作品充滿了人生哲理,寧靜淡雅,給人啟迪。法師的詞像一杯清香的茶,清淡純凈,淡中見真味。
從《送別》詞中,我們或許可以感受到李叔同對當時社會的態度和對人生的思考,通過對人生悲歡離合的認知,加上學佛的歷程,作者已悟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之道理,使聽者也悲切地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送別》後來被我國電影《早春二月》、《城南舊事》作為主題歌和插曲。該曲訴說一種離別之情,唱起來如怨如訴。
李叔同創作歌曲的時候,正是中國近代音樂的發端之際,而中國的近代歌曲正是從學堂歌曲開始發展的。而在學堂歌曲的創作上又是以沈心工與李叔同兩人的表現最為突出。應該說從清末民初的歌曲作者比較來說,李叔同的許多歌曲在藝術價值上和流傳範圍上是遠遠超過他的同時代的人的。正因為他對西洋作曲法的推廣,致使中國的歌曲創作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所以也可以說他在中國的歌曲發展史上起的是一種開拓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是我們百年音樂中一位具有開創性的人物。
1918年,李叔同出家為僧。截止到出家那年,李叔同共作學堂樂歌五十餘首。
吟唱《送別》,體味李叔同的命運,遠去的學堂樂歌就再次鮮活起來。豐子愷70多年前文字中的願望,如今也算是有了著落吧:“……我驚嘆音樂與兒童關係之大。大人們弄音樂,不過一時鑒賞音樂的美,好像唱一杯美酒,以求一時的陶醉。兒童的唱歌,則全心沒入於其中,而終身服膺勿失。我想,安得無數優美健全的歌曲,交付與無數素養豐足的音樂教師,使他傳授給普天下無數天真爛漫的童男童女?假如能夠這樣,次代的世間一定比現在和平幸福得多。因為音樂能永遠保住人的童心。而和平之神與幸福之神,只降臨於天真爛漫的童心所存在的世間。失了童心的世間,詐偽險惡的社會裡,和平之神與幸福之神連影蹤也不會留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