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效應
中介效應
1925~1930年間,英果爾德(C. K. Ingold)提出了中介論,用以說明用經典結構式不能圓滿地描述的某些分子的化學行為。
徠他認為在常態下具有不飽和體系的分子中存在著電子轉移,由這種電子轉移所產生的效應稱為中介效應。
有機徠分子結構理論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學說。中介效應,它指的是X對Y的影響是通過M實現的,也就是說M是X的函數,Y是M的函數(Y-M-X)。考慮自變數X對因變數Y的影響,如果X通過M影響變數Y,則稱M為中介變數。例如,上司的歸因研究:下屬的表現——上司對下屬表現的歸因——上司對下屬表現的反應,其中“上司對下屬表現的歸因”為中介變數。假設變數已經中心化或標準化其中,c是X對Y的總效應,ab是經過中介變數M的中介效應(mediating effect),c‘是直接效應。當只有一個中介變數時,效應之間有如下關係:c=c’+ab,中介效應的大小用c-c'=ab來衡量。
中介變數( mediator) 是一個重要的統計概念,如果自變數X通過某一變數M對因變數Y產生一定影響,則稱M為X和Y的中介變數。研究中介作用的目的是在已知X和Y關係的基礎上,探索產生這個關係的內部作用機制。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把原有的關於同一現象的研究聯繫在一起,把原來用來解釋相似現象的理論整合起來,而使得已有的理論更為系統。中介變數的研究不僅可以解釋關係背後的作用機制,還能整合已有的研究或理論,具有顯著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如果變數Y與變數X的關係是變數M的函數,稱M為調節變數。就是說Y與X的關係受到第三個變數M的影響。調節變數可以是定性的(如性別、種族、學校類型等),也可以是定量的(如年齡、受教育年限、刺激次數等),它影響因變數和自變數之間關係的方向(正或負)和強弱。
因果步驟法由Baron和Kenny ( 1986 )提出,其檢驗步驟分為三步。第一,X對Y的回歸,檢驗回歸係數c 的顯著性,第二,X 對M的回歸,檢驗回歸係數a的顯著性;第三,X和M對Y的回歸,檢驗回歸係數b和c'的顯著性。如果係數c,a 和b都顯著,就表示存在中介效應。此時如果係數c'不顯著,就稱這個中介效應是完全中介效應( full mediation) ;如果回歸係數c'顯著,但c'
係數乘積法由於直接檢驗中介效應ab是否顯著不為0,無需以係數c顯著作為中介效應檢驗的前提條件,可以直接提供中介效應的點估計和置信區間,且Mackinnon的模擬研究也發現係數乘積法的統計功效優於因果步驟法,因此,係數乘積法逐漸得到眾多研究者的喜愛。係數乘積法分為兩類,一類是基於中介效應的抽樣分佈為正態分佈的Sobel 檢驗法,另一類是基於中介效應的抽樣分佈為非正態分佈的不對稱置信區間法。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