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
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
同濟大學(Tongji University)簡稱“同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教育部與國家海洋局、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高校,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高校;入選國家“珠峰計劃”、“強基計劃”、“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中美“10+10”計劃,首批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全球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大學合作聯盟主席單位,國際設計藝術院校聯盟、21世紀學術聯盟、卓越大學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中歐工程教育平台、中國綠色大學聯盟、國際綠色校園聯盟、同濟—伯克利工程聯盟成員。
同濟大學前身是1907年德國醫生埃里希·寶隆在上海創辦的德文醫學堂;1908年改名同濟德文醫學堂;1912年與創辦不久的同濟德文工學堂合稱同濟德文醫工學堂;1923年正式定名同濟大學;1927年成為國立同濟大學,是中國最早的七所國立大學之一。
截至2021年,同濟大學設有29個專業學院,9家附屬醫院,6所附屬中小學。有四平路、嘉定、滬西和滬北等4個主要校區,佔地面積2.55平方公里,校舍總建築面積183餘萬平方米,圖書館總藏書量451萬餘冊。
1893年,德國醫生埃里希·寶隆(Dr. Erics Paulum)來到上海,在德國總領事館附近開一診所。後來,他與在上海的幾名德國醫生成立了“德醫公會”。八國聯軍侵華時,德國運來大批醫療設備,聘請當時在上海負有盛名的寶隆醫師,協助在滬成立了傷兵醫院。德軍歸國時,為感謝寶隆,將傷兵醫院的醫療設備悉數贈送給寶隆。
1900年,寶隆在德國駐滬總領事克納佩(Wilhelm Knappe)的支持下,在張家浜新馬路旁開辦了有20張床位的醫院。由中德雙方出資,取名“同濟醫院”,寶隆任院長。1904年初,克納佩在柏林與德國外交部、普魯士文化部的代表以及柏林大學東方語言部主任進行了會談。在談到在中國推行德國教育政策時,克納佩提出了在上海開辦德國醫科學校的計劃。
1905年,德國外交部、普魯士文化部就在上海開辦德國醫科學校一事達成共識。普魯士文化部教育司司長阿爾特霍夫(Althoff)建立了“促進德國與外國精神文化關係科佩爾(Koppel)基金會”。該基金會直接受文化部監督,它的董事會主席是商務顧問科佩爾。科佩爾基金會不僅負責籌集錢款,而且對外以學校創辦者的面目出現。
1907年3月,科佩爾基金會、促進在華德國文化工作委員會、上海德醫公會和同濟醫院4方,在柏林簽署了由普魯士文化部起草的關於在上海建立德國醫科學校的協定;1907年6月3日,“德文醫學堂”董事會正式成立,董事會由18人組成。
1907年10月1日,醫學堂舉行了開學典禮,取名為“德文醫學堂”。
1908年,“德文醫學堂”改名為“同濟德文醫學堂”。“同濟”當時寓意德國人與中國人同舟共濟,“同濟”二字從德語“Deutsch(德意志)”在上海話的諧音而來,意蘊合作共濟。
1909年,寶隆博士因病於3月5日在上海逝世。上海德醫公會元老福沙伯博士接任同濟德文醫學堂總監督兼總理。校董們為學校取名“同濟”,意蘊和衷共濟,希望用現代醫學造福人類。
1912年,同濟德文醫學堂增設工科,更名為“同濟德文醫工學堂”,設醫、工和德文三科。由校董事會籌措辦學經費,由福沙伯全面領導學堂。當年,醫正科三級學生張近樞、何理中、江逢治3人,按照德國大學醫科考試規則參加學堂的第一次畢業考試,均順利通過,如期畢業。他們是同濟歷史上的第一屆畢業生。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尾聲,1917年2月美國宣布與德國斷交,不久對德宣戰。上海法租界以同濟醫工學堂是德國的產業,為防止德國人利用該校機械製造武器為由,當眾宣布解散學校,並限令師生當日離校。為此,社會各界聯名致電教育部,請設法對同濟學生作善後安排。教育部馬上派人商議,把學校遷到吳淞鎮,繼續開學上課。1917年4月23日,教育部下令學堂改屬華人私立學校,由華人董事會辦學,直屬教育部領導,改稱為同濟醫工學校。同年12月,更名為私立同濟醫工專門學校。原同濟德文醫工學堂校址后被中法兩國政府改建為中法國立工學院(現上海理工大學)。
1922年學校正式遷往吳淞鎮。根據《寶山縣誌》記載:1917年同濟德文醫學堂由華董接管,遷入吳淞中國公學。1918年,在教育部次長袁希濤主持下,由教育部撥款,在吳淞購地150畝籌建校舍。1921年竣工后陸續遷入新校舍。1922年,《申報》及《時事新報》報道:同濟醫科辦學完善,為國內各醫校之冠……。1923年定名為同濟大學。
1924年5月20日,教育部批准同濟醫科為大學。因此,每年的5月20日定為校慶日。
1927年8月,學校由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接管,命名為國立同濟大學,原醫、工兩科分別更名為醫學院、工學院。
1927年9月,同濟大學開女禁,首招兩名女生。
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日軍飛機狂轟濫炸,吳淞地區許多工廠、學校毀於一旦。同濟大學主要建築如大禮堂、電氣試驗室、材料試驗室、部分宿舍及實習工廠等被炸毀,圖書、機器、標本、模型等設備損失更為嚴重。寒假過後,新學期無法上課。在此情況下,胡庶華校長想方設法使全校師生暫遷市區巨籟路(今巨鹿路)民生坊繼續上課。同時,師生們參加搶救軍民傷員,以支援十九路軍與敵作戰;吳淞校舍在朱家驊的幫助下,很快得以修復。
1932年8月25日,學校遷回吳淞。
1933年5月,國民黨政治會議議決,將處於江灣、1932年停辦的國立勞動大學的房屋、機器、工廠等劃歸同濟大學,創辦同濟大學附設高級職業學校,后奉教育部令,改稱“同濟大學附設高級工業職業學校”,該校土木科、機械科後分別發展為南京工業大學、南京工程學院。
1937年又先後增設了文、理等學院,從而成為了一所多學科的綜合大學。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效仿美國的大學制度,以在每個省設立一所綜合國立大學為目標。國立同濟大學是民國建設國立大學期間最早建立的七所國立大學之一(1927年),也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最早的一批綜合性大學(含醫學院)。抗日戰爭爆發,美麗的同濟校園在侵略者的轟炸中僅剩斷壁殘垣。
為求“一張平靜的書桌”,學校於1937年開始內遷辦學。經過三年流離、六次搬遷,先後輾轉浙江金華、江西贛州和吉安、廣西賀縣八步鎮,雲南昆明等地,直至1940年落腳四川宜賓的李庄古鎮。師生們教學不輟,堅持文化抗戰。
1946年回遷上海以後,同濟大學發展成為以理、工、醫、文、法五大學院著稱的海內外著名綜合性大學。
1948年8月,細菌研究所登報招收研究生。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6月25日上海市軍管會接管同濟大學。建國后,為高教部直屬院校。
從1949年開始,為配合新中國教育資源統籌布局,同濟大學歷經多次院系調整。
1949年9月,文學院和法學院併入復旦大學,后隨復旦大學支援了華東政法學院(現華東政法大學)、上海財政經濟學院(現上海財經大學)等校的建設。
1950年,為了支援湘、鄂、粵、桂、豫、贛六省(中南區)醫療衛生事業,醫學院和附屬同濟醫院全部遷往湖北武漢,與武漢大學醫學院合併后改名中南同濟醫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和武漢同濟醫院。
1951年,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兩校土木系併入同濟大學;理學院動物系、植物系併入華東師範大學。
1952年8月至9月底,數學、物理、化學等系除了保留基本的工科教學以外,全部調整至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東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等校;工學院機械系、電機系、造船系等調整至交通大學(現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還支援了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等校;土木系水利組調整至華東水利學院(現河海大學)。9月6日,中央教育部和華東教育部決定將交通大學、大同大學、聖約翰大學、震旦大學、之江大學、上海市立工業專科學校、華東交通工業專科學校、中華工商專科學校和同濟大學9所學校的土木、建築、測量各系、科、組全部集中於同濟大學(1951年復旦大學土木系併入交通大學土木系),后又將中央美術學院建築組調入,使之成為國內土木建築領域規模最大、學科最全的工科大學。
自1952年院系調整后的幾年中,清華大學工程測量專業、公路與城市道路專業學生共55人調整至同濟大學;南京工學院橋樑與隧道工程專業、廈門大學土木專業和浙江大學鐵路專業各有幾十名師生也先後調至同濟大學。
1954年,恢復研究生教育,由高教部劃歸城建部和建工部雙重領導。
1956年,工學院測量系遷往湖北武漢,參與建設武漢測量製圖學院(后改名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已併入武漢大學)。
1960年6月,被列為建工部重點高校。
1960年10月,被列為高教部重點工科院校,位列64所全國重點大學之一。
1966年,劃歸高教部領導。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后,高校停止招生。在這場大動亂中,同濟大學是重災區。
原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訪同濟
1967年6月2日,《文匯報》發表社論《上海高校文化大革命的勝利——祝賀同濟大學革命委員會成立》。當天,革委會發出通告,宣布自1967年6月1日起,“同濟大學的黨、政、財、文各項大權歸‘同濟大學革委會’”。
1968年3月6日,經上海市革委會批准,成立了“中共同濟大學核心小組”,這是市革委會批准的第一個高校黨的“核心小組”。此後“整黨”由“校革會”和“核心小組”共同負責。
1970年11月,同濟大學招收的首屆工農兵學員入校。
1972年起,學校開始接受國家有關部、委和上海市的科研任務和科研經費。
1978年,學校恢復招收研究生。
溫家寶、習近平觀看同濟大學生科技成果展
1978年以後,學校實行“兩個轉變”——恢復對德交流由封閉辦學向對外開放辦學轉變,由土建為主的工科大學向理工為主的多科性大學轉變。
1979年,經國務院同意,恢復對德聯繫,成為中德科技、文化交流的窗口。
1981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為全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單位。
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試辦研究生院(1996年經評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
1995年10月,國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宣布共建同濟大學。
1996年,上海城市建設學院和上海建築材料工業學院併入,同年列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2000年4月,與上海鐵道大學合併,組建成新的同濟大學,並復辦醫學院。
2001年1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將同濟大學列入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即“985工程”)名單;成為首批獲准試辦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的高等學校。
2003年,上海航空工業學校劃歸同濟大學管理。
2004年,列為中共中央組織部直管高校。同年9月,嘉定校區啟用,同濟大學軟體學院以及汽車學院首批入駐。
2005年7月12日—8月22日,機械、電信、交通等第二批搬遷學院順利入駐嘉定校區。
2007年5月20日,同濟大學迎來百年校慶。慶祝大會在同濟大學大禮堂舉行,習近平出席慶祝大會並致詞。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親自前往同濟大學,看望師生員工,祝賀同濟大學百年華誕。
2007年,成為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首批試點高校之一;首批入選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學校。
2008年,入選國家“111計劃”。
2009年,入選國家“珠峰計劃“。
2010年6月,教育部和上海市宣布繼續共建同濟大學;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9月16日,教育部和國家海洋局在北京簽署協議,合作共同推進17所高校涉海學科建設及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同濟大學名列其中。同年,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獲評“全國工程碩士研究生教育創新院校”。
2011年11月,同濟大學與中國氣象局正式建立局校合作關係。12月,獲得“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
2012年9月,首批入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高校。11月,入選教育部衛生部第一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和國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
2013年,主辦21世紀學術聯盟第6屆總會。
2014年,入選國家“2011計劃”。
2016年11月,在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同濟大學在知識產權學院基礎上成立了“上海國際知識產權學院”。
2017年1月,被教育部認定為“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5月,加入中英大學工程教育與研究聯盟。7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9月,同濟大學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首批加入中日人文交流大學聯盟。
2018年5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同濟大學成為首批20所學位授權自主審核高校之一。6月,首批入選上海高等學校一流本科建設引領計劃。
2019年4月,首批入選上海高等學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領計劃。7月,首批入選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
2020年1月,首批入選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也稱強基計劃)。10月20日,發起成立“城鄉規劃扶貧聯盟”;同月,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教育部確定為2020年度國家知識產權示範高校。11月,被教育部確定為第二批教育融媒體建設試點單位。
2021年2月1日,同濟大學與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4月23日,發起組建“長三角可持續發展大學聯盟”。
2021年5月20日至21日,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暗房報告廳外熱鬧非凡,aai藝術與人工智慧國際論壇2021舉行,同濟大學成立國內首個藝術與人工智慧實驗室。
同濟大學先後承擔了一系列國家重大專項、重大工程科研攻關,取得了大跨度橋樑關鍵技術、結構抗震防災技術、城市交通智能誘導、城市污水處理、新能源汽車研發、國產化智能溫室、遙感空間信息、大洋鑽探、心房顫動分子遺傳學等標誌性科研成果。發表於國際三大學術期刊《Science》、《Nature》與《Cell》;同濟大學有22位教授擔任“973計劃”項目(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其中《大跨、高墩橋樑抗震設計關鍵技術》榮獲2009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心房顫動分子遺傳學和細胞電生理學研究》和《特大橋樑顫振和抖振精細化理論》分獲2005、2010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學校7科研項目成果獲頒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主持完成5項目,分別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以學校為第二完成單位、學校教授為第一完成人的1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以學校為第二完成單位、學校教授為第二完成人的1軍工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獲獎數(含軍工項目)位居全國高校第四。
2018年,學校牽頭建設的“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揭牌成立,成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重要抓手。服務港珠澳大橋建設,攻克若干世界級技術難題;成立雄安未來城市研究院,服務雄安新區的規劃與建設。由學校牽頭建設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海底科學觀測網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得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複;“細胞乾性與命運編輯”前沿科學中心獲批建設,成為入選教育部珠峰計劃的首批七個前沿科學中心之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獲批經費位居全國高校第8,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牽頭項目數並列全國高校第3。發表在《Nature》上的研究成果為開發新型抗腫瘤葯提供全新思路;實現全球首例人類自體肺幹細胞移植再生。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發展,承擔完成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型低速風洞的建築設計任務,為長三角一體化建設建言獻策。國防科研和軍民融合項目立項合同額首次突破1億元。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總計83項(其中重大項目4項),較上一年增加27.7%。文科科研項目合同金額首次超過1億元。學校成為中央網信辦首批“網路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之一。獲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7項;獲上海市科學技術獎18項;獲教育部科學技術獎13項;獲上海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6項,其中一等獎8項。
同濟大學與地方政府聯合推動建設“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產值從初期2005年的不足30億元發展到2019年的460億元,開創了“三區融合,聯動發展”校地合作的典範;2010年上海世博會從申辦、籌備到舉辦,同濟大學就有2800多名師生參與其中,承擔了科技部和上海市世博科技專項等研究課題170多項,完成各類規劃、設計任務90多項,並承擔了世博主題演繹總策劃、世博會園區總規劃、城市最佳實踐區總策劃、世博總體項目管理總負責等8個方面的總負責重任。
截至2020年5月,學校擁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個國家協同創新中心、1個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5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其他國家級研究平台以及69個省部級研究平台。同濟大學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動實驗中心”、國內第一個“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風洞中心”、國內第一個“城市軌道交通綜合試驗平台”、國內第一個“海底觀測研究實驗基地”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
在國務院2013年1月16日討論通過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中,由同濟大學領銜,經2011年總體專家組評審獲得第一名的“國家海底長期科學觀測系統”項目建議又被列為中國十二五期間優先安排的16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首位。
基地類型 | 平台或基地名稱 |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 | 國家海底長期科學觀測系統 |
國家重點實驗室(3) | 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 |
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 | |
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 | |
國家工程實驗室(1) | 新能源汽車及動力系統國家工程實驗室 |
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1) | 國家幹細胞轉化資源庫 |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 | 城市污染控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 | 國家土建結構預計裝配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國家磁懸浮交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國家燃料電池汽車及動力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國家設施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聯合) | |
“2011”協同創新中心(1) | 智能型新能源汽車協同創新中心 |
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1) | 長三角城市群智能規劃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 |
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1) | 汽車整車風洞試驗中心(上海) |
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國際聯合研究中心)(4) | 新能源汽車工程中心 |
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 |
地震工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 |
可持續城市水系統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 |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0) | 道路與交通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長江水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先進土木工程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嵌入式系統與服務計算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高密度人居環境生態與節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心律失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先進微結構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脊柱脊髓損傷再生修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工程結構服役性能演化與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1) | 細胞乾性與命運編輯前沿科學中心 |
教育部國際聯合合作實驗室(2) | 地震工程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
生態化城市設計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 | 土木信息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企業數字化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新能源汽車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建築鋼結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道路交通安全與環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重大工程施工技術與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教育部其他研究中心(3) | 教育部設施農業網上合作研究中心(聯合) |
教育部城市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聯合) | |
教育部中國大陸構造環境監測網路聯合研究中心同濟大學分中心 | |
交通部協同創新平台(1) | 重交通道路耐久與安全交通部協同創新平台 |
其他省部級實驗室(4) | 現代工程測量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重點實驗室(聯合) |
民航飛行區設施耐久與運行安全重點實驗室 | |
橋樑結構抗風技術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 | |
中國氣象局上海城市氣候變化應對重點開放實驗室(聯合)(籌) | |
上海市重點實驗室(9) | 上海市金屬功能材料開發應用重點實驗室(聯合) |
上海市結核病(肺)重點實驗室 | |
上海市特殊人工微結構材料與技術重點實驗室 | |
上海市地面交通工具風洞重點實驗室 | |
上海市信號轉導與疾病研究重點實驗室 | |
上海市化學品分析、風險評估與控制重點實驗室 | |
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間優化技術重點實驗室(籌) | |
上海市軌道交通結構耐久與系統安全重點實驗室(籌) | |
上海市航天測繪遙感與空間探測重點實驗室(籌) | |
上海市“一帶一路”國際聯合實驗室(1) | 巽他陸架大洋鑽探國際聯合實驗室 |
上海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9) | 上海電動汽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上海市設施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上海寶石及材料工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上海網路信息服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上海工業視覺感知與智能計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上海牙組織修復與再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上海區塊鏈應用服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籌) | |
上海人工心臟與心衰醫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籌) | |
上海超聲診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籌) | |
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1) | 上海市幹細胞臨床診療工程研究中心 |
上海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1) | 上海市感染性疾病(結核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
上海市專業技術服務平台(5) | 上海市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台 |
上海市地面交通工具風洞專業技術服務平台 | |
上海市土木基礎設施抗震試驗專業技術服務平台 | |
上海市電子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專業技術服務平台 | |
上海視覺感知技術創新服務平台 | |
上海高校知識服務平台 (上海市協同創新中心)(5) | 智能型新能源汽車協同創新中心 |
上海市電子交易與信息服務協同創新中心 | |
長三角城市群智能規劃協同創新中心 | |
上海市磁浮與軌道交通協同創新中心 | |
海底過程研究協同創新中心 | |
上海市軟科學研究基地(1) | 上海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研究中心 |
上海市科創中心(1) | 上海新能源汽車研發與轉化功能性平台 |
人工智慧藝術實驗室(1) |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藝術與人工智慧實驗室 |
•學術期刊
《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同濟大學學報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創刊於1990年,是由同濟大學主辦、教育部主管、國內外公開出版發行的人文社會科學綜合性學術期刊。連續入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目錄》(CSSCI)、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目總覽》。
《同濟大學學報(醫學版)》
由教育部主管、同濟大學主辦的綜合性醫學類學術期刊,屬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被美國《化學文摘》(CA)等收錄。
《城市規劃學刊》
創辦於1957年,前身為《城市規劃彙刊》,是國內最早的城市規劃學術期刊。該刊由教育部主管,同濟大學主辦,是國家建築類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美國國際CODEN中心授予國際刊名代碼。
《德國研究》
1986年創刊,研究對象以德國為主、兼顧歐盟的綜合性學術理論期刊。被《中國學術期刊網路出版總庫》和《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收錄,入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
《城市軌道交通研究》
1998年創刊,中國城市軌道交通領域內首家公開出版的科技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力學季刊》
1980年創辦並公開發行。該刊自1993年起連續被選為國家科委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選為核心期刊;是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市力學學會主辦的工程力學學科的學術刊物。
《岩土工程師》
1980年創刊,該刊已被維普《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中國知網收錄。
● 圖書館藏
同濟大學圖書館由四平路校區圖書館、嘉定校區圖書館、滬北校區圖書館、德文圖書館、同濟大學博物館組成,總面積68135平方米。同濟大學圖書館擁有豐富的館藏資源,紙本圖書和期刊合訂本超過440萬冊,電子圖書及學位論文約1055萬種,紙質中外文現刊800多種,全文電子期刊6萬餘種。
● 卓越聯盟
卓越聯盟校長聯席會議
2010年11月25日,同濟大學、天津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8所高校在同濟大學宣布簽署《卓越人才培養合作框架協議》,同意全方位合作,並宣布2011年自主選拔錄取實行聯考。重慶大學於次月宣布加入,至此,同盟的合作高校增至9所。
● 國內合作
2021年6月22日,同濟大學與中國航發商用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國航發商發”)簽約共建“商用航空發動機人工智慧及大數據應用技術聯合創新中心(United Innovation Center,即UIC)”,將共同致力於以人工智慧與大數據賦能航空發動機的設計、製造及運營,為推動我國民用航空事業發展、助推航空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 國際合作
同濟大學積極推進國際化進程,已發展成為中國教育、文化和科技對外交流的重要窗口。除頗具影響的中德學院、中法學院、中德工程學院和中意學院外,還建有與聯合國相關機構合作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上海)”等機構。在日本、韓國、德國、義大利等地合作承辦多所孔子學院。
學校每年接待境外來賓5000多人次,2002年德國總理施羅德、2004年法國總統希拉克、2006年義大利總理普羅迪、2007年德國總統克勒等,並有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來校講學。大力發展留學生教育,留學生來自1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學校在對德為主的合作基礎上,發展為以對歐洲合作為中心,拓展北美、輻射亞非的布局,先後建立了中德、中法、中意、中芬、中西、聯合國等11個國際化合作平台學院,與200多所海外高校簽訂合作協議,與大眾、西門子、拜耳和IBM等眾多跨國企業共建了研究中心;國際學生人數達3575人。學校先後發起成立了"中國綠色大學聯盟"和"國際綠色校園聯盟"並擔任首屆主席,當選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全球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大學合作聯盟主席,是亞太地區第一所被授予"全球可持續校園傑出獎"的高校。
截至2020年11月,同濟大學設有研究生院、本科生院、新生院和29個專業學院,本科招生專業82個。
學部 | 學院 | |
同濟大學醫學與生命科學部 | 同濟大學醫學院 | 同濟大學口腔醫學院 |
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 ||
同濟大學理學部 | 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 | 同濟大學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 |
同濟大學數學科學學院 | 同濟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 |
同濟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 | ||
同濟大學中德學部 | 同濟大學中德學院 | 同濟大學中德工程學院 |
同濟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 | ||
學院/直屬研究院 | ||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 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同濟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 |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 | 同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同濟大學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 | 同濟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 同濟大學軟體學院 |
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 | 同濟大學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院 | 同濟大學城市風險管理研究院 |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 同濟大學法學院 | 上海國際知識產權學院 |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 | 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 | 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 |
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 | 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
同濟大學中法工程和管理學院 | 同濟大學中意學院 | 同濟大學中西學院 |
同濟大學中芬中心 | 同濟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 同濟大學女子學院 |
同濟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 | 聯合國環境署-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 | |
同濟大學創新創業學院 | 同濟大學國際足球學院 | 同濟大學體育教學部 |
同濟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 同濟大學網路教育學院 | 同濟大學高等研究院 |
同濟大學
● 博士后流動站
土木工程、建築學、海洋科學、機械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物理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力學、數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化學、地球物理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工商管理、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城鄉規劃學、生物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應用經濟學、政治學、外國語言文學、風景園林學、設計學
● 一級學科博士點
哲學、應用經濟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外國語言文學、設計學、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物理學、海洋科學、生物學、力學、機械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材料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建築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土木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
● 專業學位博士點
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土木水利、資源與環境、交通運輸、材料與化工、能源動力、機械、電子信息
● 一級學科碩士點
哲學、應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心理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藝術學理論、設計學、數學、物理學、化學、海洋科學、地球物理學、生物學、力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建築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土木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交通運輸工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藥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 專業學位碩士點
建築學、城市規劃、風景園林、臨床醫學、口腔醫學、護理、法律、教育、金融、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會計、藝術、漢語國際教育、翻譯、新聞與傳播、土木水利、資源與環境、交通運輸、材料與化工、能源動力、機械、電子信息、體育、應用統計
● 重點學科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
建築學、土木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藝術與設計
國家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建築學、土木工程、交通運輸工程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海洋地質、工程力學、機械設計及理論、材料學、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環境工程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基礎數學、凝聚態物理、車輛工程
上海市重點學科
橋樑工程、海洋地質、岩土工程、地質學、建築學(城市規劃與設計、建築設計及其理論)、道路與鐵道工程、結構工程、材料學、環境工程、機械設計及其理論(含車輛工程)、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建築歷史與理論、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固體力學、管理科學與工程、車輛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地質工程、內科學(心血管病)、外國哲學
上海市高峰學科
I類高峰:土木工程、城鄉規劃學、管理科學與工程
II類高峰:海洋科學、交通運輸工程
IV類高峰:設計學、環境與生態、幹細胞與轉化
上海高校一流學科
A類:建築學(建築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土木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
B類:哲學、數學、物理學、海洋科學、生物學、力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測繪科學與技術、交通運輸工程、臨床醫學、管理科學與工程
● 學科評估
2017年12月28日,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公布,同濟大學的土木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城鄉規劃學、管理科學與工程4個學科排名獲得A+(前2%或前2名),獲得A+的學科數量排名全國第11位(並列);設計學排名獲得A(前2-5%);數學、機械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交通運輸工程、風景園林學、軟體工程排名獲得A-(前5-10%)。
截至2013年12月,同濟大學擁有國家級精品課程29門,國家級特色專業2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6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0個。截至2019年12月,共有23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居上海高校首位。
國家級特色專業 | |||
動畫 | 軟體工程 | 建築學 | 城市規劃 |
土木工程 | 環境工程 | 車輛工程 | 工業設計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交通工程 | 工程管理 | 德語 |
地質學 | 地質工程 |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 歷史建築保護工程 |
生物信息學 | 數學與應用數學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給水排水工程 |
工程力學 | - |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 |||
金融學 | 德語 | 數學與應用數學 | 應用物理學 |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 工業設計 | 自動化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軟體工程 | 土木工程 |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 | 測繪工程 |
地質工程 | 交通工程 | 環境工程 | 建築學 |
城鄉規劃 | 風景園林 | 臨床醫學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工程管理 | 市場營銷 | 環境設計 |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 ||
力學實驗教學中心 | 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 土木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
計算機與信息技術教學實驗中心 | 建築規劃景觀實驗教學中心 | 力學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 |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2020年度) | |
同濟大學 | 計算機科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
生命科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 |
數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 |
物理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
附屬醫院
截至2020年2月,同濟大學有附屬第十人民醫院(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附屬同濟醫院(上海市同濟醫院)、附屬東方醫院(上海市東方醫院)、附屬肺科醫院(上海市肺科醫院)、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附屬楊浦醫院(上海市楊浦區中心醫院)、附屬養志康復醫院(上海市養志康復醫院)、同濟大學附屬口腔醫院、附屬皮膚病醫院(上海市皮膚病醫院)等9家附屬醫院,其中三級甲等醫院8所、三級乙等醫院1所;另有附屬天佑醫院(籌)(上海天佑醫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籌)(上海市浦東新區精神衛生中心)、附屬普陀人民醫院(籌)(上海市普陀區人民醫院)、附屬康復醫院(籌)(上海市第一康復醫院)、附屬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籌)(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附屬腦科醫院(籌)(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等6家附屬醫院(籌);此外,醫學院還有20餘家教學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習基地。
附屬學校
截至2019年11月,學校有6所附屬中小學。同濟大學楊浦基礎教育集團由同濟大學第一附屬中學、同濟大學附屬存志學校、同濟大學附屬存志東校(上海市十五中學)、同濟大學實驗學校、同濟小學、同濟大學幼兒園、同濟大學附屬新江灣城實驗學校(籌建中暫名)組成。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吳孟超院士
截至2020年11月,擁有專任教師2785人,其中專業技術職務正高級1074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3人(含雙聘),中國工程院院士15人(含雙聘),發展中國家科學院及美國、德國、瑞典等國科學院或工程院外籍院士21人次。國家級教學名師5人,教育部“長江計劃”特聘教授36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首席科學家23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73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66人,“青年長江”“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四類優秀青年人才150人。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9個,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劃”12個,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1個,入選科技部“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
● 院士
類別 | 院士名單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汪品先、孫鈞、姚熹、鄭時齡、裴鋼、周興銘、陳義漢、常青、 何滿潮、薛永祺、何積豐、陶文銓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項海帆、李同保、郭重慶、盧耀如、鍾志華、吳志強、陳傑、 肖緒文、崔俊芝、侯立安、梁文灝、呂西林、徐祖信、段寧、 赫伯特·芒 |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裴鋼、汪品先 |
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 姚熹 |
德國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 | 吳志強 |
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 | 吳志強、婁永琪 |
比利時皇家科學與藝術學院外籍院士 | 李國強 |
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 | 薛松濤 |
法國建築科學院院士 | 鄭時齡、伍江 |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 李榮興、趙生捷 |
國家級教學團隊 | ||
建築歷史與理論教學團隊(鄭時齡) | 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團隊(龔沛曾) | 鋼結構教學團隊(陳以一) |
城市與區域規劃理論與方法教學團隊(趙民) | 普通物理學課程教學團隊(顧牧) | 寶石學教學團隊(廖宗廷) |
教育部創新團隊 | ||
大城市交通管理理論及系統(孫立軍) | 節能環保汽車(余卓平) | 心臟顫動的發生機制和干預策略的理論基礎(陳義漢) |
嵌入式服務計算(蔣昌俊) | 特殊人工微結構材料與電磁波調控(陳鴻) | 城市軟土地下空間與工程(朱合華) |
人誘導多能幹細胞向神經前體細胞定向分化的分子機制及應用研究(康九紅) | - | - |
● 2021QS世界大學排名,位列全球256位,中國大陸第9位。
● 2020USNews世界大學排名,位列全球279位,中國大陸第11位。
● 2020年11月20日,《中央文明委關於表彰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和第二屆全國文明家庭、文明校園及新一屆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的決定》表彰為“第二屆全國文明校園”。
● 2021年7月8日,同濟大學的北京城市副中心CIM平台創研項目獲得卓越人工智慧引領者(Super AI Leader,簡稱SAIL獎)大獎。
● 2021年8月,位居2021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第151-200名。
截至2019年11月,同濟大學校友中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的有156人。
政治 | 喬石 | 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 胡厥文 | 民建中央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
蔡達峰 | 民進中央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 萬鋼 | 致公黨中央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 | |
錢正英 | 全國政協副主席,水利部部長 | 童第周 |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 | |
李昌 | 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 張惠新 | 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 | |
周祖翼 | 中央機構編製委員會辦公室主任 | 李明豫 | 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副書記 | |
朱永新 | 民進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副秘書長 | 賴明 | 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副秘書長 | |
楊健 | 台盟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副秘書長 | 馮培恩 | 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 | |
章師明 | 農工民主黨中央副主席 | 汪紀戎 | 農工民主黨中央副主席 | |
江景波 | 民盟中央副主席 | 趙雯 | 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 | |
饒斌 | 一機部部長,中國汽車之父 | 錢信忠 | 衛生部部長,開國少將 | |
汪光燾 | 建設部部長 | 盛光祖 | 鐵道部部長 | |
陳鐵迪 | 上海市人大主任 | 胡康生 | 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 | |
徐馳 | 四川省委書記 | 葉林 | 北京市委書記 | |
唐登傑 |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 | 於毅夫 | 黑龍江省長 | |
陽安江 | 北京市政協主席 | 黃躍金 | 江西省政協主席 | |
馮煦初 | 西安市市長 | 沈怡 | 南京市市長 | |
張彩珍 | 國家體委副主任 | 吳海鷹 | 全國婦聯副主席 | |
奚國華 |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 | 梁濤 | 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 | |
戴東昌 |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 | 王志清 |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 | |
庄少勤 | 自然資源部副部長 | 程望 |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 | |
傅雯娟 | 建設部副部長 | 穆佔英 | 國資委監事會主席 | |
仇保興 | 建設部副部長 | 陳效達 | 國資委監事會主席 | |
王立 | 五機部副部長 | 解思忠 | 國資委監事會主席 | |
鄭坤生 | 中聯辦副主任 | 宋原生 | 國務院三峽辦副主任 | |
吳啟迪 | 教育部副部長 | 姜君辰 | 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副主任 | |
黃新初 |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 | 胡文容 | 重慶市委常委,組織部長 | |
王書堅 | 山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 | 陳寅 | 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 | |
姜平 | 上海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 時光輝 | 貴州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 |
唐承沛 | 安徽省委常委,宣傳部長 | 施小琳 | 江西省委常委,宣傳部長 | |
熊建平 | 浙江省委常委,統戰部長 | 沙海林 | 上海市委常委,統戰部長 | |
張劍飛 | 湖南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 | 張群山 | 貴州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 | |
吳承志 | 青海省副省長,武警少將 | 張學兵 | 上海市副市長,副總警監 | |
黃俊華 |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 | 張曉欽 |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 | |
楊洪波 | 四川省副省長 | 湯志平 | 上海市副市長 | |
洪捷序 | 福建省副省長 | 譚慶璉 | 山東省副省長 | |
張道宏 | 陝西省副省長 | 沈駿 | 上海市副市長 | |
張祖林 | 雲南省副省長 | 王黎明 | 青海省副省長 | |
馬欣 | 江蘇省副省長 | 錢學中 | 上海市副市長 | |
王世傑 | 貴州省副省長 | 張衛國 | 江蘇省副省長 | |
成伯仁 | 陝西省副省長 | 韓建華 | 青海省副省長 | |
劉政奎 | 遼寧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 蔡力峰 | 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 |
唐哲 | 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 王濤 |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 |
李賦都 | 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 鄭惠強 |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 |
陳雷卿 |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 | 葉培 |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 | |
錢學明 |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 | 趙仲華 | 天津市政協副主席 | |
虞麗娟 |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 | 石四箴 |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 | |
韓軍 | 安徽省政協副主席 | 張少康 | 廣東省政協副主席 | |
陸錫蕾 | 天津市政協副主席 | 黃鐘 | 陝西省政協副主席 | |
李松堂 | 遼寧省政協副主席 | 梁之彥 | 湖北省政協副主席 | |
楊戌標 | 寧波市政協主席 | 孫文友 | 浙江省政協副主席 | |
謝毓晉 | 湖北省政協副主席 | 王深林 | 山東省政協副主席 | |
科學 | 李國豪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 裘法祖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外科之父 |
貝時璋 |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 | 武忠弼 | 德國科學院院士,醫學家 | |
吳孟超 |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醫學家 | 侯雲德 |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醫學家 | |
陳珏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生物學家 | 張首晟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 | |
朱家驊 | 中央研究院院長,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 王澍 | 建築“諾貝爾獎”普利茲克獎得主 | |
倪超 | 成功大學首任校長,土木工程專家 | 鍾志華 |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車輛工程專家 | |
錢易 | 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 | 潘雲鶴 | 浙江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 | |
何友聲 |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 | 庄禮庭 | 西安交通大學校長,機械工程專家 | |
沈其震 | 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 丁烈雲 | 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 |
汪海粟 | 東南大學校長,電機工程專家 | 楊德和 | 東南大學黨委書記,教育家 | |
吳在德 | 同濟醫科大學校長,醫學家 | 周煒良 | 中央研究院院士,數學家 | |
梁伯強 | 中國科學院院士,醫學家 | 丁大釗 | 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 | |
吳新智 | 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學家 | 盧佩章 | 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家 | |
王守武 | 中國科學院院士,半導體專家 | 王守覺 | 中國科學院院士,半導體專家 | |
呂西林 | 中國工程院院士,結構工程專家 | 馬軍 | 中國工程院院士,市政工程專家 | |
陳星弼 | 中國科學院院士,微電子專家 | 塗銘旌 | 中國工程院院士,材料學家 | |
董石麟 | 中國工程院院士,結構工程專家 | 寧津生 | 中國工程院院士,測量學家 | |
湯德全 | 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工程專家 | 唐有祺 | 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家 | |
黃志鏜 | 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家 | 吳式樞 | 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 | |
張喜剛 | 中國工程院院士,橋樑工程專家 | 趙陽升 | 中國科學院院士,礦業工程專家 | |
鄧景發 | 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家 | 曹楚南 | 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家 | |
朱能鴻 |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文學家 | 陳洪鐸 | 中國工程院院士,醫學家 | |
李圭白 | 中國工程院院士,市政工程專家 | 常青 | 中國科學院院士,建築學家 | |
張祖勛 | 中國工程院院士,測量學家 | 李同保 | 中國工程院院士,物理學家 | |
陸道培 | 中國工程院院士,醫學家 | 陶亨咸 | 中國科學院院士,機械工程專家 | |
宋微波 | 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學家 | 徐祖信 | 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工程專家 | |
肖緒文 | 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築工程專家 | 吳志強 | 中國工程院院士,城市規劃專家 | |
俞鴻儒 | 中國科學院院士,力學家 | 吳旻 | 中國科學院院士,醫學家 | |
葉可明 | 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築工程專家 | 許厚澤 | 中國科學院院士,測量學家 | |
鍾萬勰 | 中國科學院院士,力學家 | 李家彪 | 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學家 | |
朱洪元 | 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 | 段寧 | 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工程專家 | |
鄭穎人 | 中國工程院院士,地下工程專家 | 張耀明 | 中國工程院院士,材料學家 | |
李猷嘉 | 中國工程院院士,燃氣工程專家 | 沈世釗 | 中國工程院院士,結構工程專家 | |
沈祖炎 | 中國工程院院士,結構工程專家 | 范立礎 | 中國工程院院士,橋樑工程專家 | |
陳俊勇 | 中國科學院院士,測量學家 | 梁文灝 | 中國工程院院士,地下工程專家 | |
潘鏡芙 | 中國工程院院士,艦艇設計專家 | 戚正武 | 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學家 | |
魏敦山 | 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築學家 | 鄒德慈 | 中國工程院院士,城市規劃專家 | |
陳新 | 中國工程院院士,橋樑工程專家 | 劉高聯 | 中國科學院院士,力學家 | |
鄭時齡 | 中國科學院院士,建築學家 | 項海帆 | 中國工程院院士,橋樑工程專家 |
經濟 | 孫文傑 | 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董事長 | 周紀昌 | 中國交通建設集團公司董事長 |
姚燕 | 中國建築材料集團總經理 | 杜國盛 | 中國化工集團黨委書記 | |
陳虹 | 上汽集團董事長 | 陳志鑫 | 上汽集團總裁 | |
胡茂元 | 上汽集團黨委書記 | 嚴慶齡 | 台灣汽車工業奠基人 | |
Oliver Blume | 保時捷汽車全球CEO | 彭明山 | 阿斯頓·馬丁汽車中國總裁 | |
王曉秋 | 上海通用總經理 | 張海亮 | 上海大眾總經理 | |
周厚健 | 海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 韓建國 | 國家能源投資集團黨組副書記 | |
孫明波 | 青島啤酒股份公司董事長 | 朱偉林 | 中國海洋石油公司副總裁 | |
郭文叄 | 海螺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 時傳清 | 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副總經理 | |
吳光權 | 中航通用飛機公司董事長 | 楊金槐 | 昌河飛機工業集團董事長 | |
俞北華 | 上海國際集團董事長 | 蔡來興 | 上海實業集團董事長 | |
施德容 | 上海國盛集團董事長 | 顧金山 | 上港集團董事長 | |
吳念祖 | 上海機場集團董事長 | 秦雲 | 上海機場集團黨委書記 | |
應名洪 | 申通地鐵集團董事長 | 顧偉華 | 申通地鐵集團總裁 | |
徐征 | 上海建工集團董事長 | 蔣志權 | 上海建工集團黨委書記 | |
蔣曙傑 | 上海城投集團董事長 | 張焰 | 隧道股份董事長 | |
秦寶華 | 華建集團董事長 | 張樺 | 華建集團總裁 | |
畢湘利 | 申通地鐵集團總裁 | 肖民 | 深圳地鐵集團總經理 | |
劉純潔 | 天津軌道交通集團總經理 | 蔣滌非 | 湖南軌道交通集團總經理 | |
李奉利 | 山東港口集團總經理 | 王子崢 | 新奧集團總裁 | |
馬伊磊 | 新疆機場集團總經理 | 劉可 | 廣西交通投資集團總經理 | |
關錫友 | 瀋陽機床集團董事長 | 傅建偉 | 中國紹興黃酒集團董事長 | |
張旭豪 | 餓了么創始人兼CEO | 程立 | 阿里巴巴集團CTO | |
蒯佳祺 | 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達達物流創始人兼CEO | 毛大慶 | 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優客工場創始人兼董事長 | |
季昕華 | 上交所上市公司UCloud創始人兼CEO | 陳志強 | 深交所上市公司開立醫療創始人兼董事長 | |
隋國棟 | 深交所上市公司什麼值得買創始人兼CEO | 潘孝貞 | 上交所上市公司金牌櫥櫃創始人兼總裁 | |
朱斌 | 上交所上市公司全築股份創始人兼董事長 | 李月中 | 深交所上市公司維爾利環保創始人兼董事長 | |
陳勁松 | 深交所上市公司世聯行創始人兼董事長 | 黃自偉 | 深交所上市公司尤洛卡創始人兼董事長 | |
羅瑞發 | 深交所上市公司金溢科技創始人兼董事長 | 唐勇 | 華潤置地董事會主席 | |
錢文揮 | 中國工商銀行監事長 | 謝國忠 | 摩根斯坦利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 | |
劉信義 | 浦發銀行行長 | 侯福寧 | 上海農商銀行行長 | |
孫建平 | 浦發銀行監事會主席 | 密春雷 | 上海人壽董事長 | |
賈銳軍 | 上海銀行監事會主席 | 王錦海 | 華泰資管總經理 | |
余靜波 | 中國建設銀行副行長 | 俞小平 | 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副總裁 | |
謝偉 | 浦發銀行副行長 | 姜明生 | 浦發銀行副行長 | |
張衛東 | 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總裁 | 黃國濱 | 摩根大通中國投資銀行主席 | |
陳共炎 | 銀河證券董事長 | 惠小兵 | 光大證券總裁 | |
楊宇翔 | 平安證券董事長 | 王益民 | 東方證券董事長 | |
黃俊燦 | 金地集團總裁 | 劉偉 | 招商地產黨委書記 | |
郭英成 | 佳兆業集團主席 | 陳劍 | 華僑城地產總裁 | |
韓孝煌 | 冠城大通董事長 | 丁力業 | 萬科集團副總裁兼印力集團董事長 | |
人文 | 宗白華 | 南宗北鄧,中國現代美學大師 | 徐浩良 | 外交家,聯合國助理秘書長 |
羅國傑 | 新中國倫理學事業奠基人 | 吳重遠 | 體育元老,中國奧委會副主任 | |
張繼正 | 經濟學家,台灣“中央銀行”行長 | 張威廉 | 翻譯家,歌德獎章得主 | |
厲麟似 | 教育家、外交家、語言學家 | 章士釗 | 民主人士,原全國政協常委 | |
武劍西 | 出版家,商務印書館館長 | 阮儀三 | 聯合國文化遺產保護成就獎得主 | |
郭豐民 | 中國駐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大使 | 王小慧 | 攝影藝術家,德中友誼獎得主 | |
熊育群 | 作家,獲魯迅文學獎與冰心文學獎 | 林達 | 作家,著有《歷史深處的憂慮》 | |
楊益言 | 作家,著有長篇小說《紅岩》 | 殷夫 | 詩人,左聯五烈士之一 | |
夏穗生 | 醫學家,中國器官移植主要開創者 | 李恆英 | 首屆中國麻風病防治終身成就獎得主 | |
周海濤 | 交通運輸部總工程師 | 陳曉麗 |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總規劃師 | |
張波 | 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 | 周振遠 | 鐵道部副總工程師 | |
高偉俊 | 日本工程院院士,環境工程專家 | 薛松濤 | 日本工程院院士,結構工程專家 | |
王俊 |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院長 | 袁振隆 |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 | |
李曉江 |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 | 程鵬飛 |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院長 | |
朱永靈 |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局長 | 施錫祉 | 中國鐵路事業奠基人之一,鐵路工程專家 | |
朱京海 | 中國醫科大學黨委書記 | 谷鏡汧 | 上海醫科大學校長 | |
潘洪萱 | 上海財經大學黨委書記 | 朱紹中 | 東華大學黨委書記 | |
萬明坤 | 北京交通大學校長 | 唐伯明 | 重慶交通大學校長 | |
程樺 | 安徽大學校長 | 於信匯 | 上海大學黨委書記 | |
邢同和 | 建築師,上海博物館設計者 | 柳亦春 | 建築師,新生建築獎得主 | |
蔣瓊耳 | 設計師,愛馬仕“上下”品牌創始人 | 張帆 | 汽車設計師,廣汽設計總監 | |
武磊 | 中國男足運動員,現效力於西乙皇家西班牙人俱樂部 | 焦劉洋 | 倫敦奧運會游泳冠軍 | |
孫穗芳 | 社會慈善家,孫中山孫女 | 陳延年 | 新中國百位英雄模範人物,陳獨秀之子 | |
朱逢博 | 歌唱家,首屆中國金唱片獎得主 | 邱震海 | 鳳凰衛視資深節目主持人 | |
軍事 | 徐一天 | 國防科技大學政委,中將 | 黃偉燦 | 第二軍醫大學副校長,少將 |
王訊謨 | 濟南軍區後勤部部長,少將 | 李欣 | 解放軍政治學院政委,少將 | |
韓季忠 | 海軍後勤部副部長,少將 | 朱金龍 | 空軍後勤部副部長,少將 | |
張聲遠 |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副政委,少將 | 陳頤鼎 | 抗日第七十軍軍長,中將 | |
王明洋 | 解放軍理工大學教授,少將 | 楊繼曾 | 軍政部兵工署署長,少將 | |
沈俊 | 總參工程兵教授,少將 | 鄧士章 | 黃埔軍校籌備委員,少將 | |
張劍虹 | 中國抗日遠征軍參謀,少將 | 劉東騋 | 漢陽兵工廠廠長,少將 |
職務 | 名單 |
---|---|
黨委書記 | 方守恩 |
黨委副書記、校長 | 陳傑 |
黨委常務副書記 | 馮身洪 |
常務副校長 | 呂培明 |
黨委副書記 | 吳廣明 |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 方平 |
副校長 | 顧祥林、雷星暉、陳義漢、童小華、黃翔峰、婁永琪 |
● 同濟大學歷任黨委書記
蔣梯雲1952-1953 | 薛尚實1953-1959 | 王濤1959-1977 |
黃耕夫1977-1980 | 王零1980-1984 | 張紀衡1984-1991 |
王建雲1991.5-2000.3 | 程天權2000.4-2001.2 | 周家倫2001.2-2011.11 |
周祖翼2011.11-2014.8 | 楊賢金2014.12-2017.5 | 方守恩2017.7- |
● 同濟大學歷任校長
埃里希·寶隆1907-1909 | 福沙伯1909-1917 | 貝倫子1912-1919 |
沈恩孚1917-1923 | 袁希濤1923-1927 | 阮尚介1917-1927 |
張仲蘇1927-1929 | 張群1929-1929 | 胡庶華1929-1932 |
翁之龍1932-1939 | 趙士卿1939-1940 | 周均時1940-1942 |
丁文淵1942-1944 | 徐誦明1944-1946 | 董洗凡1946-1947 |
丁文淵1947-1948 | 夏堅白1948-1952 | 薛尚實1953-1959 |
王濤1959-1977 | 李國豪1977-1984 | 江景波1984-1989 |
高廷耀1989.2-1995.2 | 吳啟迪1995.2-2003.6 | 萬鋼2004.7-2007.8 |
裴鋼2007.8-2016.9 | 鍾志華2016.9-2018.7 | 陳傑2018.7- |
校訓
同舟共濟
同濟古訓:養天地之正氣,法古今之完人
校風
嚴謹、求實、團結、創新
校歌
•《國立同濟大學校歌》
國立同濟大學校歌
好一片中華大地,
不振興工藝,真可惜,真可惜!
同有耳目,同有手足,同有心思才力,不作工負了好教育。
勤勞、誠毅,提攜我中華國民,
同舟共濟,同舟共濟,振興工藝;
好一片中國大地,
不健康身體,真可惜,真可惜!
同有心腹,同有肌肉,同有起居飲食,不學醫負了好教育。
慈受、仁義,扶持我中華國民,
同舟共濟,同舟共濟,健康身體!
•《同濟之歌》
同濟啊同濟,同舟共濟,同濟啊同濟,同舟共濟;
航行征途中,我們齊心協力,航行征途中,我們齊心協力;
嚴謹求實,團結創新,終會到達理想境地,終會到達理想境地;
迎風踏浪,奮力划槳,再把那風帆高高掛起向著明天,向著世界,向著那嶄新的未來世紀,迎風踏浪,奮力划槳,向著那嶄新的未來世紀同濟,同舟共濟!
精神
● 同濟大學的學校精神:同舟共濟,自強不息
● 同濟大學的辦學理念:濟世興邦,愛國奉獻
● 同濟大學的學術風格:腳踏實地,不鶩虛名
原校黨委書記周家倫教授在同濟百年校慶講話中用“同舟共濟,自強不息”來總結同濟精神,並具體指出同濟精神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矢志不渝的愛國精神。
二是同舟共濟的團結精神。
三是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
四是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校徽
一、名稱
由中國書法學會名譽會長舒同親筆題寫的“同濟大學”;用中文和英文同時標識。中文居上,表明主體性;英文居下,表明國際性。
二、歷史
在標誌中加1907,表明建校年代;前進的龍舟,象徵歷史沿革的進程。
三、文化
標誌的文字:以“同濟”兩字為核心;標誌的圖案:三人划龍舟;昭示著目標:三人成眾,同舟共濟,向著一流目標奮力拚搏;昭示著精神:同新砥礪,同窗求索,為振興中華而讀書;濟愚扶弱,濟世興邦,為富國強民而育人。
【三好塢】
三好塢
【大禮堂】
同濟大學大禮堂
【“一·二九”禮堂】
同濟大學129禮堂
【文遠樓】
“文遠樓”於1953年建成,由黃毓麟、哈雄文設計。整座建築布局合理、體型豐富、外貌簡潔。二戰前後,現代主義風格深入影響中國,五十年代初誕生了一批非常優秀的本土現代建築,文遠樓便是其中之一,它是中國最早的典型的包豪斯風格的建築。20世紀90年代末,文遠樓被載入《世界建築史》,全國僅有37座建築獲此殊榮。
【建築城規樓群】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規樓群
【衷和樓】
同濟大學綜合樓
校區分佈
主要校區 | 地址 |
---|---|
四平路校區(主校區) | 上海市楊浦區四平路1239號 |
嘉定校區 | 上海市嘉定區曹安公路4800號 |
滬西校區 | 上海市普陀區真南路500號 |
滬北校區 | 上海市普陀區中山北路727號 |
海外校區 | 義大利佛羅倫薩市托斯卡納大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