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蛇

爬行綱蛇亞目的動物

虎蛇屬眼鏡蛇科(Elapidae)爬蟲,學名為Notechis scutatus,產於澳大利亞;其毒液含凝血劑和神經麻痹劑,常使人斃命。向人攻擊之前,頭和頸部膨脹成扁平狀(眼鏡蛇的方式)。虎蛇為常見種類,澳大利亞南方地區的沼澤地數量極多。體呈多種顏色,一般有褐色和黃色條紋。平均體長1.2公尺(4尺)。體長約1.3~1.6米。蛇身厚實,頭部寬大,身體呈淺暗橘黃色或茶色,並伴有黃綠色、灰色或橘褐色箍環,生於澳大利亞和塔斯馬尼亞島半乾旱區域。虎蛇攻擊性強,含劇毒液,是致人死亡的主要蛇種。

外形特徵


眼鏡蛇科(Elapidae)爬蟲,學名為Notechis scutatus,產於澳大利亞。其毒液含凝血劑和神經麻痹劑,常使人斃命。向人攻擊之前,頭和頸部膨脹成扁平狀(眼鏡蛇的方式)。虎蛇為常見種類,南方地區的沼澤地數量極多。體呈多種顏色,一般有褐色和黃色條紋,平均體長1.2公尺。
體長約1.3~1.6米。蛇身厚實,頭部寬大,身體呈淺暗橘黃色或茶色,並伴有黃綠色.灰色或橘褐色箍環,生於澳大利亞和塔斯馬尼亞島半乾旱區域。虎蛇攻擊性強,含劇毒液,是致人死亡的主要蛇種棲。虎蛇是澳大利亞亞熱帶地區一種體型較大的毒蛇,它們是蛇亞目中一個很獨特的群體。

簡介


虎蛇
虎蛇
虎蛇是澳洲亞熱帶地區一種體型較大的毒蛇,牠們是蛇亞目中一個很獨特的群體,同種屬中的外型、體色、大小分別可以相當大。部分虎蛇的體色更會因應季節性而有所改變。一般虎蛇的身體長達1.45米,體紋寬闊,有明顯的光暗落差。虎蛇的體色大致有橄欖色、暗黃色、橙棕色及黑色等,蛇腹比較淺色。虎蛇以毒素殺死獵物,也會向侵略者施展凌厲的咬擊,有令人類致命的能力。牠們能夠忍受低溫,不過對虎蛇而言,最佳的活動時刻是較為溫暖的夜晚。雌性的虎蛇每次能誕下12至40條幼蛇,唯獨紀錄中有一條東方虎蛇曾經一次誕下64條幼蛇,是較為罕見的例子。一般而言,虎蛇沒有強烈的侵略性,遇到威脅時如果做得到的話牠們都會先選擇逃逸,而不是主動進擊。如果威脅迫近,牠們會緩緩壓平身子繃緊肌肉,昂起頭部,準備隨時彈出咬擊;有時亦會發出嘶嘶聲響,藉以恫嚇對手。

生活習性


虎蛇
虎蛇
虎蛇,屬爬行綱,蛇亞目,是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有毒固然可怕,但只要注意提防,也並不那麼危險。虎蛇以食鼠為主(也食蛙類、鳥類等),虎蛇其貌不揚,形狀色澤奇特、渾身被鱗,頭頸高翹、軀尾擺動、快速行進、尋偶鳴叫、泅水過渡、實在難以逗人喜愛。虎蛇喜居蔭蔽、潮濕、人跡罕至、雜草叢生、樹木繁茂、有枮木樹洞或亂石成堆、具柴垛草堆和古埂土牆,且餌料豐富的環境,這些都是它們棲居、出沒、繁衍的場所。
虎蛇喜棲於墓洞中,洞口可見稀稠成粒的糞便,這樣我們就知道洞中有沒有蛇了。蛇有冬眠的習性,到了冬天盤踞的洞中睡覺,一睡就是幾個月,不吃不喝,一動不動地保持體力。待到春暖花開,虎蛇就醒了,開始外出覓食,而且脫掉原來的外衣。虎蛇蛻皮時,蛇的新舊皮之間會分泌出一種液體,這種液體有助於蛇的蛻皮。虎蛇蛻皮后不久,活動量增大,覓食量增加,體況逐漸恢復。隨著氣溫逐漸上升,到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進入發情期。尋偶時,雌雄蛇發出的鳴叫聲清晰明亮,“噠噠噠”如擊石聲。
虎蛇的產卵期一般在4月下旬到6月上中旬。所產蛇卵一般粘結成一個大的卵塊,卵塊中卵的數量為12~40枚不等。虎蛇經常處於飢餓或半飢餓狀態。一般以“守株待兔”方式捕食,但有時也主動出擊。虎蛇也喜歡在太陽光下進行日光浴,時間一般為上午10—12時左右。行日光浴時,一般伏於地面草叢或纏繞或於樹榦上,也有半身裸露於洞口外、石頭堆外面呈盤蜷狀的,姿態變化多端。
虎蛇分佈廣泛,棲息於雨林、濕硬葉林、干硬葉林、潮濕林地。食性廣泛,以食鼠為主,也捕食魚、青蛙、爬蟲、鳥。雖然基本上虎蛇在白天活躍,但也經常在夏季溫暖的夜晚捕食青蛙。

分佈範圍


虎蛇
虎蛇
虎蛇主要分佈在海岸、濕地或溪澗等地帶,牠們有刻意佔據領地的習性。一些居住了大量蛙類或其它獵物的地區,更是虎蛇經常聚居的集中地。另外,虎蛇所佔領的島嶼上亦有不少海鷗聚集生活,虎蛇亦會捕食這些海鷗的幼兒,不過亦有不少體型較大的虎蛇會被海鷗啄擊致盲。虎蛇的分佈地由西澳洲州南部伸展至南澳州塔斯曼尼亞、維多利亞州以至新南威爾士一帶。除了海岸地區外,虎蛇亦常出沒於內陸水道,與及墨累河等地方。另外,一些聚居於濕地的虎蛇,由於其居地近年受到當地郊區發展的影響,虎蛇的主要食物來源如蛙類數字因而大大減少,直接影響到虎蛇的生態。

物種分類


虎蛇
虎蛇
虎蛇雖然盛產於澳洲南部,但實際上牠們的分佈相當廣泛。以下介紹幾個主要的品種:
一般虎蛇
一般虎蛇(Commontigersnake)
特徵:頭部較為巨大,身體亦較為粗壯,強健的肌肉令牠們在移動或享受日光浴時可以更有效地壓平身子,更為靈活。通常體長接近一米,有多種體色,基本上以棕色、灰色、橄欖色為主,有時也會發現身體沒有虎紋的種類。鱗片突出,像重疊的盾牌,尤其是頸部附近的鱗片,更為密集。
西方虎蛇
虎蛇
虎蛇
西方虎蛇(Westerntigersnake)
特徵:強健的體型及巨大的頭部,最長長度達兩米。背部的體紋呈鋼青色及黑色,與黃色的條紋組成虎紋,間中亦能找到沒有明顯體紋的種類。腹部呈黃色。
查佩爾島虎蛇
查佩爾島虎蛇(ChappellIslandtigersnake)
特徵:是虎蛇屬中最巨型的品種,平均長度達兩米,背部紋理呈橄欖色至黑色,腹部同樣較為淺色。這品種在幼蛇階段就已經有完整的交錯體紋。
帝島虎蛇
虎蛇
虎蛇
帝島虎蛇(KingIsland)及另一種塔斯曼尼亞虎蛇(Tasmaniantigersnakes)亦是虎蛇的主要品種,二者形態較為相似。牠們的幼蛇階段較為幼小,成長后體長可長達1.5米。背部體紋呈黑色並與較淺色的體紋交錯成虎紋,在某些情況下黑色的體紋會被黑色或灰色的斑點取代,形成黯澹的體紋,甚或沒有明顯體紋。
半島虎蛇
半島虎蛇(Peninsulatigersnake)
特徵:平均體長約有1.1米,體型在虎蛇屬中較為細小。嘴部附近的鱗片呈白色,背部體紋呈黑色。在袋鼠島一帶,半島虎蛇有多種體色,體紋組織亦較為豐富。
其他關於虎蛇的信息
1、體型最大的虎蛇分佈於巴斯海峽群島Bass Strait Islands(位於塔斯馬尼亞和澳大利亞的東南部之間,連接印度洋和塔斯曼海的海峽,於1798年由英國探險家喬治·巴斯發現及命名。)尤其是查佩爾島(Chappell Island)上的虎蛇成體通常都超過2米。
2、虎蛇在澳大利亞分佈廣泛,導致各地的外部形態各異,傳統上一度認為它的不同種群是獨立的種類或亞種,直至今日仍被認為是一種高度畸變的種類。
3、學術爭議:有學者主張將查佩爾島虎蛇(Chappell Island)、帝島虎蛇(King Island Tiger Snake)、塔斯馬尼亞虎蛇(Tasmanian Tiger Snake)以及半島虎蛇(Peninsula Tiger Snake)這些分佈在島嶼上的種群通常被稱為黑虎蛇(Black Tiger Snake),學名Notechis ater,分為3個亞種。
其中查佩爾島虎蛇(Chappell Island Tiger Snake)亞種學名為Notechis ater serventyi(Warrell,1963)、帝島虎蛇(King Island Tiger Snake)和塔斯馬尼亞虎蛇(Tasmanian Tiger Snake)亞種學名為Notechisater humphreysi,(Warrell,1963)以及半島虎蛇(Peninsula Tiger Snake)亞種學名為Notechisaterniger (Kinghorn 1921)。
4、生活在巴斯海峽群島Bass Strait Islands的虎蛇通常居住在鳥類挖掘的的巢穴中,並在鳥類繁殖季以新生雛鳥為食。但當倖存的雛鳥長大到難以被捕食的尺寸后,虎蛇會與成鳥一起友好地共同分享巢穴。

毒性


虎蛇分泌強烈的神經毒素、凝固劑、溶血素及蛇類特有的肌肉毒素,其毒性能躋身世界最強烈的蛇毒之列。被虎蛇所咬后,除了傷口劇痛之外,從傷口附近延伸的毒素更會令足部及頸部出現痛楚,身體感到麻痺、出汗,隨即開始呼吸困難及局部肢體癱瘓。即使有有效的抗蛇毒素,但如果不立即治療的話,致命率仍高達45%。
被澳洲一帶毒蛇所咬的治療方法,大致上相同。一般而言,為了有效抑制蛇毒在淋巴系統擴散,治療初步都會使用壓力穩定法(PressureImmobilizationMethod)。治療時會在被咬的傷口附近縛上寬闊的繃帶,並把整個肢段(手或腳)都緊緊包裹著,並以木板加以固定。如果在蛇咬傷口附近有留下痕迹的話,蛇毒便可能得到確認,並能施以針對性的治療。抗蛇毒素(或血清)的存在大大減少被虎蛇所咬傷的致命率,目前由虎蛇咬擊所致的死亡數字,已經被另一種毒蛇褐蛇所超越了。

識別毒蛇


虎蛇
虎蛇
對不同的毒蛇,防治的方法也有所區別。只有正確識別毒蛇,才能進行對症防治。毒蛇的標誌器官是毒牙,按其形態,可以分為溝牙和管牙,按其在上額骨著生的位置,可分為前毒牙和后毒牙。但是這種鑒別在應用上很不方便。另一種方法是從蛇的外形和色斑上來鑒別!在野外施工、旅遊時,一旦被蛇咬傷要迅速判斷是否是毒蛇咬傷。如何判斷呢?
一是看蛇形:毒蛇的頭多呈三角形,身上有彩色花紋,尾短而細;無毒蛇頭多呈橢圓形,身上色彩單調,尾細而長。最好將咬人的蛇打死以供診斷參考。
二是看傷口:毒蛇咬傷的傷口表皮常有一對大而深的牙痕,或兩列小牙痕上方有一對大牙痕,有的大牙痕里甚至留有斷牙;無毒蛇咬傷則無牙痕,或有兩列對稱的細小牙痕。如果蛇咬傷發生在夜間無法看清蛇形,從傷口上也無法分辨是否為毒蛇所傷時,萬萬不可等待傷口情況是否發生變化來判斷是否被毒蛇咬傷。此時必需按毒蛇咬傷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