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克萊采奏鳴曲的結果 展開

克萊采奏鳴曲

小提琴奏鳴曲

克萊采奏鳴曲,即A大調第九小提琴奏鳴曲(作品47),是貝多芬的不朽之作,被譽為浪漫時期小提琴奏鳴曲的頂峰之作。

創作背景


此曲原本是寫給一位久居倫敦的小提琴家喬治·布里奇托爾(1778-1860)的,他是一名黑白混血兒,父親是非洲人,母親是歐洲人。在1803年的年初,布里奇托爾來到維也納,通過里奇諾維斯基王子的介紹,他與貝多芬相識。兩位音樂家一見如故,隨後他即刻開始排練這首貝多芬當時正在創作的新奏鳴曲。據說,布里奇托爾的某一段即興改編使得作曲家大受感動,以致於貝多芬從鍵盤前跳起來擁抱住了布里奇托爾,並說:“再來一遍,我親愛的孩子。”於是貝多芬將快要收尾的這部《第九小提琴奏鳴曲》題獻給了他。1803年5月24日,在維也納的音樂會上,他們的合作演出大獲成功。在演出前已經沒有時間複寫好第二樂章的小提琴分譜,布里奇托爾不得不越過貝多芬的肩頭來看總譜上的小提琴部分,但儘管如此,這一樂章受到觀眾們熱烈的歡迎。可是演出結束后,布里奇托爾卻當著貝多芬的面辱罵了一位同貝多芬走得很近的女士,而且其用語之難聽使貝多芬大為光火,就此兩人撕破了臉。最終貝多芬將封面上布里奇托爾的名字改成了克萊采。
魯道夫·克萊采(Rodolphe Kreutzer 1766-1831)是法國十八世紀末小提琴家,同時也是作曲家,著有《42首練習曲和隨想曲》。貝多芬極為欣賞他,並把這部已經出版的作品題獻給他,但是克萊采從未在公開場合演奏過它,甚至曾稱其為“完全不可理喻的”,令貝多芬十分惱火。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這部他看不起的曲子,卻使他的名字被載入史冊。

作品介紹


關於貝多芬對於“克萊采”奏鳴曲的題獻,作曲家本人曾用他那不大熟練的義大利語寫道:“克萊采奏鳴曲是以復協奏曲形式所創作的樂曲,作品近乎一首協奏曲。”作品恢宏的風格就如同協奏曲一樣,這一特點在樂曲的第一樂章中就立刻顯露出來。樂曲的呈示部很不尋常,音樂以小提琴和弦奏出的A大調富有戲劇性的慢板序奏開始,隨後緊接著的是帶有華麗的經過句和小提琴強力和弦的a小調急板奏鳴曲式部分。樂曲的第二主題速度不變,但音符的時值大大加長,開始的四個音符每一個都佔滿了整個小節。這裡E大調轉e小調的主題給人的感覺是寧靜的,在快速的段落重新開始之前,有一個短暫的停頓(這是形成上佳效果的手段),在這裡,新的樂思被鋼琴以八度的形式彈奏出來並配合以小提琴的撥奏和弦,這段旋律在樂曲的展開部也非常重要。再現部中,第二主題為A大調,第三主題為a小調,最後樂曲進入強有力的樂章尾聲。
最後的樂章在激情迸發開始之後,變奏的行板樂章營造了溫文嫻靜的氣氛,F大調的主題出現之後,緊接著的是極富裝飾性的四段變奏(第三變奏為小調)以及一個尾奏。最後的終曲是另一個急板,這一次,除去一段柔緩安靜的2/4拍旋律之外,作曲家呈現給我們的是一種帶有舞動不停的義大利塔蘭泰拉舞曲風格的6/8拍節奏。終曲是奏鳴曲式的,它的兩個的主題有著相同的長短節奏型,在接近樂曲的結尾處,第一主題又以較慢的速度反覆出現了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