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桂英點將台

穆桂英點將台

穆桂英點將台,是北京市昌平區二級文物,位於居庸關和八達嶺老路右側山澗中,是一塊平地突起的巨石。據傳穆桂英曾在該石上乘馬點將抗擊金兵入侵,石面上多處馬蹄印為證。

《居庸關》和八達嶺徠是兩道把守進京之路的關口,關口和東西兩側山上的長城現以全面修復十分壯觀。並在義大利藝術家的創意下,全部用燈光裝飾,遠眺近觀暇想連篇。燈展至月底結束。

由來


穆桂英點將台
穆桂英點將台
過了四橋子村,再往裡走一里多地,有一塊高三米,平面約有五、六十平方米的巨石獨卧溝中。石上刻有“仙枕”二字。名叫仙枕石。當地人說,穆桂英曾站在這塊巨石上點過將,所以也叫穆桂英點將台。傳說,遼兵進犯中原。穆桂英掛帥大戰遼兵,殺得遼兵節節敗退。正當她率領大軍乘勝追擊時,突然分娩了。敗退到居庸關北的遼兵得知此訊,以為有機可乘,立即停止敗退,準備捲土重來。剛剛分娩不到三天的穆桂英,接到緊急戰報,心中很是惱火,立即披掛上陣,去退敵兵。眾將官急了,忙上前勸道:“元帥,遼兵反攻,自有我們抵擋,你身體要緊,還是留在賬內,不出去的好。”穆桂英說:“遼兵反攻,戰情緊急我身為元帥,怎能坐賬不出呢!”說著。把嬰兒交給丫環侍女看管,馬上傳令大小三軍將領,帶領人馬速到邊關聽點。
眾將領見元帥月子中不顧身體虛弱,還要出征抗敵,都深受感動。不多時,就都帶領兵馬到點將台前聽點了。
且說遼邦兵將,正準備拔馬回頭,反攻宋營時,忽見穆桂英披掛整齊,威武地站在點將台上點將,都怔住了。看來說穆桂英分娩是謠傳,不能上當。於是趕忙又往北退去,一直退到八達嶺外。至今那個點將台上還留著穆桂英腳印和二十八個賬棚桿眼呀!

有關景點


穆桂英坡

地址:山西省大同市礦區(位於礦區口泉鎮)
穆桂英坡:位於礦區口泉鎮,寬13米,呈東西走向,相傳宋遼交兵時,穆桂英曾率軍駐紮於九寨,時常騎馬下山經過此處。
後人仰慕英傑,遂將此處稱為穆桂英坡,以示紀念。

穆桂英洞

穆桂英洞位於鶴山區姬家山鄉婁家溝村西2.5公里處的鳳凰山腰上,該山海拔440米,山勢險峻。
徠相傳北宋時期楊門女將穆桂英抗擊遼國時,在這裡安營紮寨。在位於東部10餘里的一個大場子里習武練兵(后稱教場村),與遼兵對峙。山下有一開闊地,中央有一平台,高約2米,長3.5米,寬4米,為穆桂英點將台。
穆桂英洞為天然形成,洞高4米,寬7米,深10米,且洞中套洞。洞頂是嶙峋怪石,外側有石柱天窗,上可望突兀群峰,下可俯溪流深淵,景色可謂“秀如峨嵋,難似蜀道,險似華岳”。
穆桂英洞前,一塊光滑的石板上有四個石窩,相傳是當年樹“穆”字杏黃大旗的旗杆窩。
這旗杆窩有著不尋常的來歷。傳說當年遼國軍兵進犯宋朝,直殺得屍橫遍野,血染河水,雙方正在難分難解之際,忽然,一陣狂風驟起,只聽“咔嚓”一聲,山峰上懸掛的“穆”字杏黃大旗的旗杆被攔腰折斷。遼兵見帥字大旗倒了,立時威風陡長,拼力衝殺,而宋軍漸漸立腳不住,情勢萬分危急。這時穆桂英身邊的一位大將叫焦贊,此人身長一丈,面如鍋底,神似金剛,只見他一個虎步跳到旗杆座邊,抱起大旗杆竄到旁邊突兀的青石板上,站好馬步,運足力氣,喝聲:“起!”那大旗杆便穩穩地立了起來。宋軍將士見“穆”字大旗復又隨風飄揚,軍威大震,一陣猛殺,遼兵大半中箭著槍,少半逃回遼營。
遼軍敗退以後,焦贊才鬆開了旗杆,可那三丈高的大旗杆,自個穩穩地立在那裡。原來旗杆的下端已被焦贊捅進青石板中,足有二三尺深。從此,青石板上便留下這個千古不朽的紀念。以後世世代代,上山的人們總要在這青石板前逗留一會兒,深情地撫摸著旗杆窩,追憶當年好漢焦贊的壯舉和楊家世代忠良的業績。天長日久,青石板磨平了,旗杆窩也磨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