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異之
中國國民黨著名愛國將領
覃異之(1907—1995),中國國民黨著名愛國將領,畢業於黃埔軍校二期。抗戰時參加過古北口抗戰,台兒庄戰役、武漢會戰和長沙會戰等諸多戰役,新中國成立后擔任第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水利部參事室主任、全國政協常委、黃埔軍校同學會副會長、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常務副主任等職。
覃異之,出生於1907年,漢族,廣西安定(今都安)人,祖籍廣西賓陽。原名異存,因小時聰明過人,老師為其改名異知。早年就讀於私塾和中學。1924年夏赴廣州,入建國桂軍軍官學校第1期學習。1925年6月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二期炮兵科學習期間參加北伐。1925年10月任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少尉副區隊長,此時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1月任第四期入伍生第3團連、中隊長。1927年“四·一二”事變后,離開黃埔軍校。1928年去上海,不久與中國共產黨脫離,更名異之。1928年入南京中央軍校學習。曾在國民黨政府軍歷任師參謀處科長,師部參謀、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中隊區隊長及副中隊長。1930年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導第2師團附、營長。1932年8月參加對紅軍第4次“圍剿”,同年任第25師參謀處處長代理參謀長。1933年3月率部參加長城古北口抗戰任149團團長。同年10月赴江西參加第5次“圍剿”中央紅軍。1936年3月入山西“圍剿”陝甘紅軍,任西北“剿總”第11縱隊25師75旅149團上校團長。
1937年9月奉命參加平漢路北段對日作戰,在保定保衛戰中胸部中彈負傷。1938年3月任第52軍25師少將參謀長,參加台兒庄戰役。4月任該師第73旅少將旅長。同年7月參加了武漢會戰。不久任第52軍第195師中將師長,此時參加了著名的第一次長沙會戰,在長沙外圍新牆河地區率部阻擊日軍給予日軍以重創,其部下史恩華營長率領全營官兵在筆架山與日軍奈良晃支隊苦戰七日全營陣亡,由於在第一次長沙會戰中的英勇表現覃異之師長及其部下一戰成名。1942年4月任第52軍副軍長兼衡耒師管區司令。不久任中國駐印度總指揮部戰術學校副校長。1944年返國參加衡陽戰役。1945年初蔣介石欽點其任青年軍第204師師長。
1946年9月當選為三青團中央幹事會幹事,同年由青年軍第6軍整編為第205師覃異之出任整編師師長。1947年10月任東北行政長官部第8兵團副司令兼第52軍軍長。1947年9月選為中國國民黨第6屆中央執行委員。1948年3月當選第1屆國民大會代表,所部52軍暫編58師師長王家善在營口起義(王家善起義後任黑龍江省軍區副司令員,遼寧省政協副主席)。11月任首都衛戍副總司令兼江北指揮所主任,淮海戰役期間兼任總統府戰地視察組組長, 並選為國民黨中央委員。在任首都衛戍副總司令期間保護了大批革命人士,並掩護了號稱御林軍的其部下國民黨首都衛戍97師師長王晏清起義(王晏清起義后55年授予大校軍銜)。
1949年去香港。同年8月與黃紹竑等通電反蔣,宣布脫離中國國民黨在香港起義並擔任香港起義第一組召集人,主持政治,軍事方面的聯絡和策反工作,12月全家回到北京。其後受副總參謀長李克農委派返回香港繼續從事國民黨高層將領的策反工作,後由於身份行蹤的暴露及美國對台灣海峽的封鎖中共中央為了保護其安全將其接回北京,從事土改工作。
覃異之解放后擔任水利部、水利電力部參事室參事副主任、主任,1959年起任第二、三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委員,1957年起連續擔任第二、三、四、七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常委 ,第七屆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文史委軍事組副組長,民革中央五、六、七屆中常委、民革中央學習委員會主任,民革北京市委第八、九屆主委,第十屆名譽主委,民革第八屆中央監察委員會副主席,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黃埔同學會總會副會長,北京市黃埔同學會首任會長等職。1995年9月17日在北京逝世,骨灰安放於八寶山革命公墓骨灰堂,享年88歲。
著有《第五十二軍台兒庄抗戰經過》、《黃埔建軍》、《舒宗鎏等談中山艦事件》、《衡陽保衛戰前後回憶》、《蔣經國與青年軍》、《中國駐印軍始末》(與人合著)、《古北口抗戰紀要》(合著)等,遺作編入《覃異之回憶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