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失調

陰陽失調

陰陽失調,既指病證,也指病機。指機體陰陽消長失去平衡的統稱。是機體在疾病過程中,由於致病素的作用,導致機體的陰陽消長失去相對的平衡,所出現的陰不制陽,陽不制陰的病理變化。陰陽失調又是臟腑、經絡、氣血等相互關係的失調,以及表裡出入,上下升降等氣機運動失常的概括。包括陰陽偏盛、陰陽偏衰、陰陽互損、陰陽格拒、陰陽亡失以及陰陽離決等。

簡介


● 英文名稱:Yin-yang Disharmony
● 又稱:陰陽不和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病機

古籍摘選


●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生氣通天論》)

名詞解釋


● 陰陽失去平衡協調的各種病理變化的統稱。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正常人體處於陰陽平衡的狀態,陰陽失調的病機,是以陰與陽之間所存在著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以及相互消長、轉化等理論來闡釋分析機體寒熱病證的病變機理。陰陽失調的病機雖然複雜,但其中最基本的病機是陰陽的偏盛和偏衰。陰陽偏盛不僅可以導致其對方的虧損,也可以形成陰陽格拒或陰陽轉化;陰陽偏衰不僅可發展為陰陽互損,也可導致陰陽亡失。

陰陽偏盛

● 人體陰陽雙方中的某一方過於亢盛,對另一方的制約太過,導致以邪氣盛為主的病機變化,主要包括實熱性的陽偏勝和實寒性的陰偏盛。

陰陽偏衰

● 人體陰陽二氣中某一方不足時,必然無力制約另一方而導致對方的相對偏盛,導致以正氣虛為主的病機變化,主要包括虛寒性的陽偏衰和虛熱性的陰偏衰。

陰陽互損

● 在陰或陽一方虛損的前提下,病變繼續發展影響到相對的另一方,形成陰陽兩虛的病機變化。陰陽互損是以陰陽偏衰為基礎,以陰陽互根互用關係失常為原理。

陰陽格拒

● 陰陽相互格拒的機理,在於陰陽雙方的對立排斥,即陰或陽的一方偏盛或偏衰至極,壅遏於內,將另一方排斥格拒於外,迫使陰陽之間不相維繫,從而出現真寒假熱或真熱假寒的複雜病變。包括陰盛格陽和陽盛格陰兩方面。

陰陽轉化

● 陰陽之間在“極”或“重”的條件下,證候性質向相反方面轉化的病機過程,包括由陰轉陽和由陽轉陰兩方面。

陰陽亡失

● 機體的陰氣或陽氣突然大量亡失,導致生命垂危的病機變化,包括亡陰和亡陽。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 [4] 李經緯。中醫大辭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