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炎

脊髓炎

脊髓徠炎是各種感染或變態反應所引起的脊髓炎症性病變。脊髓炎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中青年多見,無性別差異,發病無季節性,秋冬和冬春季發病較多。脊髓炎多由各種感染或變態反應引起,按病因不同可分為病毒性脊髓炎、細菌性脊髓炎、結核性脊髓炎等多個種類,按起病形式可分為急性脊髓炎、亞急性脊髓炎和慢性脊髓炎,其中以急性脊髓炎最為常見。脊髓炎主要表現為病變水平以下運動、感覺、自主神經功能障礙,表現為病變水平以下肢體癱瘓、感覺障礙、尿便障礙。脊髓炎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激素、免疫球蛋白、抗生素等藥物治療及康復治療。預后取決於脊髓炎損害程度、病變範圍及併發症情況。如無嚴重併發症,多於3~6個月內基本恢復。合併泌尿系感染、壓瘡、肺部感染者常影響恢復,遺留後遺症。急性上升性脊髓炎和高頸段脊髓炎預后差,短期內可死於呼吸循環衰竭。

就診科室


● 神經內科

為什麼會得脊髓炎

● 脊髓炎的致病因素主要有:
● 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等。
● 細菌、螺旋體:結核桿菌、梅毒螺旋體。
● 真菌。
● 寄生蟲。
● 疫苗接種后。
● 部分脊髓炎病因尚不明確。

癥狀


● 脊髓炎多見於青壯年,發病前1~2周常有上呼吸道、胃腸道感染病史,或有疫苗接種史。
● 本病通常起病較急,首發癥狀多為雙下肢無力、麻木、病變相應部位的背痛、病變節段有束帶感,多在2~3天內癥狀進展至高峰,同時出現病變水平以下肢體癱瘓、感覺障礙、尿便障礙等。
● 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通常出現於皮疹后2~4天,常表現為疹斑正在消退、癥狀正在改善時患者突然再次出現高熱,並伴有頭昏、頭痛、乏力、全身酸痛,嚴重時出現抽搐和意識障礙。

檢查


● 確診脊髓炎需要進行體格檢查、血常規、腦脊液檢查、影像學檢查。

體格檢查

● 運動神經受損可有肌力、肌張力減低,腱反射減弱或消失。
● 感覺神經受損可有脊髓損害平面以下深淺感覺均消失,感覺消失區上緣常有感覺過敏帶或束帶感。
● 自主神經受損可有尿瀦留,病變節段以下皮膚乾燥,少汗或無汗。皮膚水腫、脫屑及指甲鬆脆等皮膚營養障礙。病變水平以上可有發作性的出汗過度、皮膚潮紅、反射性心動過緩等。

血常規檢查

● 血常規有白細胞計數正常或輕度增高。

腦脊液檢查

● 行腰椎穿刺術留取腦脊液檢查可見白細胞數正常或增高至(20~200)×10⁶/L,以淋巴細胞為主;蛋白含量可輕度增高,多為0.5~1.2g/L;糖與氯化物含量正常。

影像學檢查

● 脊髓核磁早期能夠顯示脊髓水腫,並可排除佔位性病變。

診斷


● 醫生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腦脊液檢查和脊髓核磁檢查結果診斷本病。
● 發病前1~2周有腹瀉、上呼吸道感染或疫苗接種史。
● 急性起病,迅速出現脊髓橫貫性損害癥狀。
● 腦脊液檢查符合急性脊髓炎的改變。
● CT、MRI影像學檢查可除外脊髓佔位性病變。

鑒別診斷


● 本病需要與脊髓血管病、視神經脊髓炎、急性脊髓壓迫症、急性硬脊膜外膿腫等疾病進行鑒別。
● 如果出現雙下肢麻木、無力、背痛、束帶感等癥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 醫生通過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檢查等可以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脊髓炎的治療以激素、免疫球蛋白、抗生素等藥物治療為主,同時予以康復治療促進肢體功能恢復,防止肌肉痙攣和關節攣縮。另外,應注意加強護理,減少併發症。

藥物治療

● 大劑量糖皮質激素衝擊可控制病情進展。
● 免疫球蛋白輸注可調節免疫功能。
● 根據病原學檢查和葯敏結果予相應的抗生素治療。
● B族維生素及神經營養劑可促進神經功能恢復。

康復治療

● 早期應將患肢置於功能位,進行被動活動、按摩等;肌力部分恢復時,應鼓勵患者主動運動,積極鍛煉;針灸、理療有助於康復。

護理

● 保持皮膚清潔,定時翻身。
● 注意保暖,鼓勵咳痰,注意按時翻身叩背、排痰和轉換體位。
● 排尿障礙應無菌導尿,留置導尿並用封閉式集尿袋,定期放尿。
● 尿便失禁者應勤換尿布,保持會陰部清潔。
● 呼吸機麻痹者應儘早氣管切開或使用人工呼吸機輔助呼吸。
● 吞咽閑難應給予放置胃管。

危害


● 脊髓炎常可合併尿路感染、肺部感染及壓瘡等,病情嚴重的預后差,可遺留肢體無力等多種後遺症。

預后


● 預后取決於病變的程度及合併症的情況。累及脊髓節段長且彌散者,預后較差。若無嚴重合併症,通常3~6個月基本可恢復生活自理。合併壓瘡、肺內感染或泌尿系感染可影響恢復,遺留後遺症或死於合併症。上升性脊髓炎預后差,可在短期內死於呼吸循環衰竭。

預防


● 出現呼吸道、胃腸道感染時及時治療,避免遷延。
● 注意體育鍛煉,增強身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