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結核性分枝桿菌病

非結核性分枝桿菌病

非結核性分枝桿菌病是一種感染性疾病。是因感染非結核性分枝桿菌引起的,非結核分枝桿菌是指結核分枝桿菌和麻風分枝桿菌以外的所有分枝桿菌。非結核分枝桿菌廣泛分佈存在於自然界,可通過水、土壤和氣溶膠傳播。非結核性分枝桿菌病不同菌種的好發部位不盡相同,臨床表現不同,如肺部感染表現為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難、低熱、消瘦、乏力;淋巴結感染表現為頸部,頜下,腹股溝,腋窩等部位淋巴結腫大伴觸痛;腦膜感染表現為頭痛、低熱、盜汗、嘔吐、視力障礙、復視、嗜睡、昏迷;皮膚和軟組織感染表現為肘、膝、踝、指處皮膚出現紅褐色小丘疹、小結節或斑塊,隨後軟化破潰形成潰瘍;骨骼系統感染表現為寒戰、高熱、關節局部紅腫及壓痛、活動受限等。非結核性分枝桿菌病的主要治療方法是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非結核性分枝桿菌病可累及神經中樞、皮膚組織、骨骼系統、消化系統、生殖系統、呼吸系統等。非結核性分枝桿菌病的預后與感染部位、致病菌類型、治療時機與方法等有關。

就診科室


● 呼吸內科、感染科或內科、皮膚科、骨科或外科

病因


● 非結核性分枝桿菌病是由於感染非結核性分枝桿菌引起的。可通過水、土壤和氣溶膠傳播。

癥狀


● 非結核性分枝桿菌病主要侵襲肺部,不同菌種的好發部位不盡相同,臨床表現不同:
● 肺部感染表現
● ● 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難、低熱、消瘦、乏力。
● 淋巴結感染表現
● ● 頸部,頜下,腹股溝,腋窩等部位淋巴結腫大伴觸痛。
● 腦膜感染表現
● ● 頭痛、低熱、盜汗、嘔吐、視力障礙、復視、嗜睡、昏迷。
● 皮膚和軟組織感染表現
● ● 肘、膝、踝、指處皮膚出現紅褐色小丘疹、小結節或斑塊,隨後軟化破潰形成潰瘍。
● 骨骼系統感染表現
● ● 寒戰、高熱、關節局部紅腫及壓痛、活動受限。

檢查


● 確診非結核性分枝桿菌病主要依靠細菌學檢查、病理學檢查、分子生物學檢查、X線檢查、CT檢查等檢查。
● 細菌學檢查
● ● 檢查需取痰液、膿液或活檢組織作細菌培養,查看是否有菌絲生長並做抗酸染色檢查,有助於疾病診斷。
● 病理學檢查
● ● 可明確是否發生為非結核性分枝桿菌的病理學特徵,有助於診斷,但僅憑病理學特徵難以與結核病相鑒別。
● 分子生物學檢查
● ● 檢查可作菌種鑒定,且更快速與簡便,準確性更高,有助於疾病診斷。
● X線檢查、CT檢查
● ● 疾病類型不同,檢查病變現象不同,有助於疾病鑒別。
以上檢查不一定都做,醫生會根據你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合你的檢查,當然還有可能做一些其他的檢查,請你一定要積極配合醫生。

診斷


● 非結核性分枝桿菌病的診斷有賴於臨床,X線和細菌培養及菌種鑒定,尤其是後者,為確診的主要依據。根據2000年全國非典型分枝桿菌病研討會擬定的《非結核分枝桿菌病診斷與處理指南》,診斷依據如下:

非結核分枝桿菌肺病

● 具有呼吸系統癥狀或伴全身癥狀,有X線胸片顯示的肺部病變,已排除其他疾病,在確保標本無污染的條件下,具有以下條件之一者可診斷為非結核性分枝桿菌肺病:
● 痰非結核性分枝桿菌培養三次均為同一非結核性分枝桿菌;
● 痰培養兩次為同一非結核性分枝桿菌,1次痰塗片抗酸染色陽性;
● 支氣管灌洗液非結核性分枝桿菌培養陽性;
● 支氣管肺活檢物非結核性分枝桿菌培養陽性,
● 肺活檢見與非結核性分枝桿菌病變相似的肉芽腫,痰非結核性分枝桿菌培養1次陽性。

肺外非結核分枝桿菌病

● 有局部或伴全身癥狀,經檢查有肺外組織、器官病變,已排除其他疾病,在確保標本無污染的條件下,病變組織非結核性分枝桿菌培養陽性,即可診斷。

鑒別診斷


● 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咳嗽、胸痛、呼吸困難、低熱等癥狀,容易與非結核性分枝桿菌病混淆,如結核病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細菌學檢查、分子生物學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對於非結核性分枝桿菌病,主要依靠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

● 肺部感染
● ● 鳥-胞內分枝桿菌複合體感染引起的肺炎,用克拉黴素或阿奇黴素,聯合乙胺丁醇、利福平或利福布汀,也可聯合使用鏈黴素或阿米卡星治療。
● ● 堪薩斯分枝桿菌感染者可聯合應用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治療;如菌株對其耐葯可改為利福布汀、阿米卡星、甲氧苄啶或莫西沙星治療。
● 淋巴感染
● ● 鳥-胞內分枝桿菌複合體引起淋巴結炎時可選用三聯藥物:克拉黴素或阿奇黴素、乙胺丁醇和利福平或利福布汀。
● 皮膚及軟組織感染
● ● 由海分枝桿菌感染引起的皮膚軟組織感染,可選用多西環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治療;或利福平+乙胺丁醇,克拉黴素+乙胺丁醇治療。
● 播散性感染 
● ●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併發堪薩斯分枝桿菌感染引起的播散性肺結核分枝桿菌病,可聯合應用異煙肼+利福布汀+乙胺丁醇,利奈唑胺、克拉黴素和莫西沙星體外敏感,對吡嗪醯胺耐葯。

手術治療

● 手術治療可作為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的輔助療法,適用於內科治療無效或失敗及複發性與頑固性咯血的患者。
● 皮膚及軟組織感染時,可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對皮膚病變組織進行手術治療。

危害


● 非結核性分枝桿菌病可累及神經中樞、皮膚組織、骨骼系統、消化系統、生殖系統、呼吸系統等。

預后


● 非結核性分枝桿菌病的預后與感染部位、致病菌類型、治療時機與方法等有關。

預防


● 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后要洗手。
● 注意飲食衛生,不吃不衛生的蔬菜。
● 肉類、水產品一定要煮熟、加工后使用。
● 做好防塵措施,注意個人衛生。
● 加強室內通風采光,保持室內乾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