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系膜血管瘤
腸系膜血管瘤
腸系膜血管瘤指腸系膜上下動脈及其分支擴張形成的動脈瘤,其中以腸系膜上動脈瘤多見。根據病變部位分為:腸系膜上動脈瘤、腸系膜下動脈瘤和分支動脈瘤。發病率約佔所有內臟動脈瘤的5.5%,男女比例無差異。腸系膜血管瘤的主要病因為感染,主要為真菌感染,細菌性心內膜炎;其次為動脈硬化。此外門靜脈高壓症、高血壓、先天性動脈發育不良、外傷和醫源性損傷等亦為該病發生的原因,但臨床少見。主要表現為腹部不適,進食后腹痛腹瀉、便血,瘤體較大時可觸及腹部搏動性腫塊。一旦確診,儘早手術治療。腸系膜血管瘤破裂發生率為13%,一旦破裂,死亡率則高達75%。腸系膜血管瘤治療較為棘手,根據瘤體部位、瘤體特點選擇相應的治療方式,多可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 血管外科
● 病因不明,大多數為先天性血管病變,少數發生在成人。有可能與動脈硬化、中膜退行性變性、結節性動脈炎、門靜脈高壓症、高血壓等疾病有關。
● 不明原因的腹脹、腹痛或腹部不適等癥狀。
● 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貧血、消瘦和發熱。
● 較大的血管瘤,腹部查體時可觸及腫塊或搏動性腫塊。
● 如果瘤體破裂,可出現上腹部不適,甚至急腹症癥狀及體征。如果出血多,則出現失血的表現,如面色蒼白、乏力等休克表現。
● 腹部X片:顯示上腹部鈣化影,提示腸系膜上動脈瘤。
● 選擇性血管造影可證實診斷,CTA、MRA等有較高診斷價值。
● 剖腹探查術中或結合術后病理確診。
● 根據臨床表現、體征及輔助檢查可確診。
● 腹痛、腹脹及腹部搏動性包塊等臨床表現。
● 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貧血、消瘦和發熱。
● 腹部影像學檢查可發現腹部包塊,但無特徵性表現;以急腹症、失血性休克就診的患者在排除常見情況后應考慮到該病的可能性,但多在剖腹探查術中或結合術后病理確診。
● 影像學檢查,如超聲、CTA、MRA等有較高診斷價值。
● 同可引起腹腔內出血性疾病進行鑒別,如肝、脾等實質性臟器破裂出血,胃腸等空腔臟器外傷出血,空腔臟器扭轉絞窄,異位妊娠破裂出血等;其他腸系膜腫瘤、囊腫等;腹膜轉移癌;腸系膜淋巴結結核。
● 出現不適請及時就醫,不能自行判斷用藥,以免延誤診治。
● 一旦確診,儘早手術治療,腸管耐受缺血時間實驗可作為動脈瘤手術方式選擇提供依據。
● 血管瘤切除血管重建術為最佳手術方式,但難度較高。
● 曠置遠近端血管旁路術。
● 經導管栓塞或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內修復術。
● 如果瘤體壓迫腸系膜動脈或瘤腔內血栓脫落栓塞遠段動脈及分支,導致腸系膜動脈供血不足,患者可出現腸絞痛,腹瀉等癥狀。
● 腸系膜血管瘤破裂發生率為13%,一旦破裂,死亡率則高達75%。
● 腸系膜血管瘤因其解剖及生理特點,治療較為棘手,根據瘤體部位、瘤體特點選擇相應的治療方式,多可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 因為目前對本病病因尚不明確,很難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
● [1] 劉昌偉。血管外科臨床手冊。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2..
● [2] Jack L.Cronenwett.盧瑟福血管外科學。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3.
● [3] 吳肇漢,秦新裕,丁強。實用外科學。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