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交通

為降低環境污染等的交通系統

綠色交通是指為了減低交通擁擠、降低環境污染、促進社會公平、節省建設維護費用而發展低污染、有利於城市環境的多元化城市交通運輸系統。

意義


綠色交通的首要目的是減輕交通擁擠、降低環境污染,這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減少個人機動車輛的使用,尤其是減少高污染車輛的使用;提倡步行,提倡使用自行車與公共交通;提倡使用清潔乾淨的燃料和車輛等。
但綠色交通的意義不僅僅如此,綠色交通是要發展成為可持續、協調的交通,它包括幾方面的協調:
①交通與環境(生態環境、心理環境)的協調;
②交通與未來發展的協調,即交通要適應於未來的發展;
③交通與社會的協調,交通要以人為本,為人類提供安全的交通;
④交通與資源的協調,即以最少的資源維持交通的需求。

基本特徵


綠色交通具體表現為如下基本特徵:
1.協和性
綠色交通只有在交通系統與城市布局、土地利用、環境保護等外部系統協捌共生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綠色交通目標。
2.可持續性
可持續性是指人類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不能超越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是保障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
3.系統性
系統論的觀點出發,作為生命系統的人類和作為支撐系統的自然一起構成了一個複合系統,包含著一種對自然的新態度,體現的是以“人是自然的成員”為價值導向的現代生態文明發展方式。

發展原則


根據可持續發展的含義,綠色交通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1.人本位原則
城市交通系統歸根到底是為人服務的,不僅應滿足居民出行的基本需求,而且應當滿足居民出行的方式選擇需求,並且能把出行的負面影響減小到最低程度i良好的道路交通系統必須高效、安全、舒適、便捷、準時,它不以犧牲出行的“質”來滿足出行的“量”。
2.生態本位原則
生態本位要求處理好交通主體與自然界的關係。人類與自然是一個相互依存的整體。以損害自然界的生物種群來滿足人類無節制的需求,只能導致整個生態環境資源的破壞和枯竭,最終危害人類自身。
3.公平性原則
當代人與後代人享有同等的發展權利,後代人有權擁有足夠的發展空問;當代人與後代人享有同等的使剛城市交通資源權利,當代人不能提早氂完交通資源而將交通矛盾轉嫁給後代人。不同收入、不同階層、不同年齡的居民具有平等使用交通資源的權利,居民生存空間不能成為小汽車的海洋。
4.協調性原則
城市交通必須協調好以下關係,一是城市道路交通與土地使用質量之間的關係;二是交通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控制汽車尾氣及噪音污染,改善人們生活質量;三是交通供需平衡關係,優化居民出行方式結構;四是協調動態、靜態交通的關係,解決停車難問題;五是市內交通與市外交通的關係,使其相互銜接,合理髮展。
5.延續性原則
城市交通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交通發展本身不是經濟發展的目的,經濟發展的終極目標是人民生活改善,社會環境整體提升。改善城市交通不僅僅意味著“道路拓寬”、“道路網路容量增大”或“新建道路”,更重要的是城市交通對城市環境的推動與影響。

發展目標


可以將綠色交通系統應當實現的發展目標大致分為三大類,即功能目標、環境目標、資源消耗目標.
(1)功能目標
它主要涉及城市交通的運輸質量,包括安全性、可達性、選擇性和服務性等,以及滿足不同交通需求的能力等。
一是交通安全。“人的生命最寶貴”,生存權是居民最基本的權利。交通系統應當安全,應當努力消滅車禍和重大交通事故。
二是可達性。易達程度不僅是對交通條件的評價,更涉及城市社區的建沒。一方面,提高易達程度是街區人氣旺盛、社區價值同歸的前提;另一方面,不同群體在易達程度上的差別可以導致社會排他現象的惡化。它反映一個城市社區的社會包容程度,是城市可持續發展中社會公平進步的可衡量指標。
三是選擇性好。一個高效率的綠色交通系統應當滿足居民的多方式選擇需求。居民近距離出行能夠通過步行、騎自行車來解決,遠距離出行可以通過公共交通、軌道交通、計程車等多種方式來解決。
(2)環境(生態)目標
環境目標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要求城市交通行為對環境產生的負面及消極的影響最小,較少干擾無交通需求的人的活動,對空氣、聲環境、生態及其他自然要素,產生的負面效應在允許範圍以內;另一方面要求對步行友好。
(3)資源消耗目標
資源目標要求城市交通系統對人類有用資源的耗費較少,如土地、能源、資金(人類的勞力)等。由於許多資源都具有不可補償性且總量有限,如土地、礦產及石油天然氣等,對其消耗需要加以控制j它要求通過改善、引導或限制交通需求來實現改善城市交通的目的。

優點


綠色交通的應用,將帶來巨大的好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自然環境
①減少空氣污染與酸雨。
②減少公共空間與家裡之噪音。
③減少農業區與敏感地區之都市化。
④較少街道塵土與污垢。
(2)社會方面
①增進個人運動與健身。
②降低交通肇事及由此引起的生命損失。
③減少交通擁擠、肇事受傷所損失的時間。
④減少窮人與老年人買車之需要。
(3)經濟方面
①降低能源費用,不受能源短缺之傷害。
②活化鄰近商業活動。
③降低健康照料之費用。
④降低所有之交通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