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普陀山的結果 展開

普陀山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普徠陀山又名補陀洛迦山,是中國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位於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杭州灣南緣,舟山群島東部海域,相傳是觀世音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

普陀山,位於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杭州灣南緣,舟山群島東部海域,地處北緯29°58′3″—30°02′3″,東經122°21′6″—122°24′9″,相傳是觀世音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

普陀山地形呈菱形狀,是舟山群島1390個島嶼中的一個小島,形似蒼龍卧海,面積12.52平方千米,與舟山群島的沈家門隔海相望,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南北長8.6千米,東西寬約3.5千米,岸線長30千米。中部佛頂山天燈台最高,海拔291.2米,向四面延伸,西為茶山,北為伏龍山,東為青鼓壘山,東南為錦屏山、蓮台山、白華山,西南為梅岑山,主峰均在100至200米間,連綿起伏。

1982年,普陀山被評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2004年,普陀山被評為ISO14000國家示範區。 2007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經原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風景區。

歷史沿革


據史書記載,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為道人修鍊之寶地。普陀山名幾經更變。
春秋越王勾踐時(前497年—公元前465年)與舟山等島統稱甬東。
相傳西漢成帝時(前32年—7年),南昌尉梅福來山隱居,採藥煉丹,自此稱梅岑山。
普陀山
普陀山
普陀山作為觀音道場初創於唐代。
唐大中(847年—860年)年間,有梵僧(又說西域僧)來山禮佛,傳說在潮音洞目睹觀音示現。
唐咸通四年(863年)日僧慧鍔大師從五台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舟至蓮花洋遭遇風浪,數番前行無法如願,遂信觀音不肯東渡,乃留聖像於潮音洞側供奉,故稱“不肯去觀音”。后經歷代興建,寺院林立。鼎盛時期全山共有4大寺、106庵、139茅蓬,4654餘僧侶,史稱“震旦第一佛國”。
宋時普陀山稱寶陀山。宋寶慶《昌國縣誌》載:“梅岑山觀音寶陀寺在縣東海中,梁貞明二年建,因山為名。”宋張邦基《墨庄漫錄》云:“寶陀山,去昌國兩潮,山不甚高峻。”
宋乾德五年(967年),趙匡胤遣內侍(太監)王貴來山進香,並賜錦幡首開朝廷降香普陀之始。
元豐三年(1080年),朝廷賜銀建寶陀觀音寺(即今前寺)。當時,日韓等國來華經商、朝貢者,也開始幕名登山禮佛,普陀山漸有名氣。
紹興元年(1131年),寶陀觀音寺主持真歇禪師奏請朝廷允准,易律為禪,山上700多漁戶全部遷出,普陀山遂成佛教凈土。
嘉定七年(1214年),朝廷賜錢萬鑼修繕圓通殿,並指定普陀山為專供觀音的道場。
元朝,普陀山稱補陀洛迦山。
元大德三年(1299年)六月,敕封江南釋教總統、寶陀觀音寺主持一山為妙慈弘濟大師,攜帶國書出使日本,弘揚佛教,與日通好。
宋至明代,普陀山有以梵語“補怛洛迦”意譯稱白華山。
明洪武十九年(1421年)實行海禁,命湯和進山燒殿毀佛,並將僧人遷到明州棲心寺(今寧波七塔寺),直至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才迎佛回山,重建寺院。
明孝宗嘉靖年間(1522年一1566年),普陀山的寺廟被毀,寶陀觀音寺也未能倖免。
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欽賜寶陀觀音寺為“護國永壽普陀禪寺”,山以寺名,此為普陀山名之始。
清康熙八年(1669年),荷蘭殖民者入侵普陀,該寺除大殿未毀外,其餘均蕩然無存。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修建護國永壽普陀禪寺,並賜額“普濟群靈”,始稱“普濟禪寺”。
清雍正九年(1731年),普濟禪寺擴建殿堂及用房。
民國十三年(1924年),全山有3大寺、88庵院、128茅蓬,4000餘僧侶,僅普濟禪寺就有僧眾上千。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7月,日軍侵佔普陀山,海港封鎖,香客斷絕,庵院失修,佛事敗落。抗戰勝利后稍有復甦。
1950年5月19日,普陀山解放,時有僧侶316人。黨和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護正當宗教活動,並撥款修建普濟、法雨兩寺和楊枝庵等。
1958年起,因受“左”的影響和“文化大革命”之各亂,黨的宗教政策遭嚴重破壞,宗教活動一度中止,粉碎“四人幫”之後,黨的宗教政策得以重新落實。
1979年4月,普陀山管理局成立,國家撥出資金和物資,搶修危房,修復景點。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普陀山位於杭州灣南緣、舟山群島東部海域,陸地面積12.52平方千米,地處北緯29°58′3″—30°02′3″,東經122°21′6″—122°24′9″。西南距沈家門漁港6.5千米,南距朱家尖島2.5千米,東瀕瀚海。

地質地貌

普陀山地勢西北高峻,東南平緩,以佛頂山天燈台最高,海拔為291.2米,向北、東、南延伸,高度蜿蜒下降,向北伸展為茶山(93.7米)和龍頭山(102.3米);向東為錦屏山(205.2米)、蓮台山(133.3米)和青鼓山(142.7米);向南為雪浪山(183.2米)、大山(183.2米)、梅芩山(109.3米)和白華山(97.1米)。
普陀山
普陀山
普陀山地質屬古華夏褶皺帶浙東沿海地帶,形成於1億5千萬年前侏羅—白堊紀,燕山運動晚期的侵入花崗構成岩石基礎。其地貌因受第三紀新構造運動地殼間歇上升及第四紀冰期、間冰期海蝕作用影響,可分為山地、海蝕海積階地、海積地、海蝕地區類。
山地:海拔200米以上低山區面積約0.24平方千米。占島總面積的2%,余為海拔200米以下丘陵地。堅硬的花崗岩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經風化侵蝕,沿垂直高角度切節理髮育,四周山體崩塌,形成眾多孤峰突兀的風景地貌。
海蝕、海積階地:全島完整的保存著五級海蝕階地和三級海積階地,其面積佔全島總面積90%,其中四、五級海蝕階地呈渾圓狀,構成島上主要山脊。
海積地:島四周由於水動差異,沉積物分佈不同,東北海岸水動力強,涌浪直逼灘面,沿岸以沙灘、礫石灘為主;西南海岸水動力弱,潮間帶堆積大量由長江供給的淤泥,形成寬闊的泥灘。沙灘:全長約5.17千米,佔全島岸線22%,分佈為島北后嶴沙、虎沙,島東飛沙嶴、千沙沙、百步沙,島南金沙等。沙質自岸向海由粗而細,潮間帶以下轉為泥質。
礫石灘:全長約3.23千米,佔全島岸線14.3%,分佈島西北大水浪、岡墩北海岸及飛沙嶴東南祥庵沿岸一帶,呈帶狀嵌鑲在海灣內。飛沙嶴東南及伏龍山小山洞對面礫石灘寬20—30米,余皆數米。礫石直徑大小一般在0.50—1.5米間,最大可達1.5—2米,由於涌浪、激流衝擊,磨擦成渾圓形。
泥灘:全長約4.2千米,佔全島總岸線20%,分佈在島南短姑道頭至風洞嘴,島西風洞嘴至六嶠山嘴等波浪潮流較弱區域,由長江口、浙江沿岸潮流中的懸浮物在波隱區回淤沉積而成。潮間帶延伸寬400—1000米,坡度2°—3°。
海蝕地:潮汐、潮流、波浪作用下,形成海蝕洞穴,逐步擴大為海蝕巷道、海蝕壁龕、海蝕崖、海蝕平台,構成基岩岸線,全長9.9千米,佔全島總岸線44%。
海蝕崖、海蝕平台:分佈在島四周,猶以北部、東部較發育,崖壁高十幾米。說法台石、心字石等古海蝕崖比比可見,至今保存完好。海蝕平台分佈在一些海積階地邊緣,岩柱壁立。
海蝕洞穴、海蝕巷道:分佈於海蝕崖腳,由於涌浪衝擊,海蝕洞穴逐漸擴大為海蝕巷道,潮音洞、梵音洞以及西方庵前的海蝕巷道均為典型代表。

氣候特點

普陀山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在20℃左右,年降水量為1100毫米左右。
普陀山屬中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主要特點是冬暖夏涼,四季分明;風大霧多,雨量充沛,據氣象站二十年氣象資料分析,年平均氣溫16.1℃,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5.4℃,最熱月(8月)氣溫27℃;日極端最高氣溫38.2℃,日極端最低氣溫-6.5℃;全年降水量1186.9毫米,降水天數平均149.1日;其中春夏季雨量較多,秋季雨量較少,相對濕度72%—91%(平均80%),年日照時數平均2133.7小時,季風明顯,秋季多偏北風,春夏多偏南風,7、8、9三個月時有颱風,年平均風速4.2—5.7米/秒,最大平均風速31米/秒。無霜期254天,結冰日數平均18.3天。

土壤

普陀山全山土地總面積19735畝,其中土壤面積19209畝,佔97.3%;寺院、居民住房基地430畝,水面24畝,公路73畝,分別佔總面積的2. 2%、0. 12%和0. 38%。按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分類,全山土壤歸屬為紅壤、潮土、鹽士、水稻土4個土類;紅壤、黃紅壤、浸蝕型紅壤、潮土。濱海鹽土、滲育型水稻土。瀦育型水稻土、鹽漬型水稻土8個亞類。

水文

普陀山四周瀕海,地表水大部分瀉入海,地層富水性弱,地下水資源有限。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普陀山地表水:普陀山年均降水1187.8毫米,年總降水量1403萬立方米,涇流係數0.43,年涇流量579萬立方米,平均每平千米有48.9萬立方米。
地下水:賦存於第四紀鬆散岩層中,其中沿岸砂、粉水層含水性較好,水深1—3米,從近海邊切割處滲出。總計全山地下水資源102.52萬立方米。

土壤資源

普陀山土地總面積19735畝,其中土壤面積19209畝,佔97.3%。砂粘質紅土屬:(砂粘質紅土1個土種)面積8330畝,遍布全島,佔全島土壤總面積43.36%。母質為粗晶花崗岩風化體,石英砂含量高而明顯,大於1毫米的砂粒佔20—40%,細土佔10—15%;土體深厚,能為植物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使植物根系深扎。

植物資源

普陀山植被以佛頂山為中心,向四周成環狀分佈,山坡為灌木草本植物,局部為針葉林和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沙丘水灘為兼鹽性植物群落,濱海岩壁為海藻群落。
普陀山上樹木豐茂,古樟遍野,素有“海島植物園”之稱。全山共有66種百年以上的樹木1221株。除千年古樟,還有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中國特有的珍稀瀕危物種普陀鵝耳櫪。

動物資源

普陀山山上有國家二級以上動物30多種,是野生動物的天然樂園。據調查,普陀山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有舟山獐、穿山甲以及各種鳥類、蛇類等。2004年5月至2005年6月,對普陀山兩棲爬行動物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普陀山島有兩棲動物1目4科8種,爬行動物2目11科20種,包括中華蟾蜍、兩棲動物蛙科的牛蛙,爬行動物澤龜科的紅耳龜,鱷龜科的蛇鱷龜等3種為外來物種。

主要景點


綜述

普陀山主要景點有三寺:普濟禪寺(前寺)、法雨禪寺(后寺)、慧濟禪寺(佛頂山寺),並稱為普陀山三大禪寺,架構著普陀山觀音道場。普陀山三寶,亦稱佛國三寶:指九龍藻井、楊枝觀音碑、多寶塔(太子塔),普陀山三石:磐陀石、心字石、二龜聽法石,普陀山三洞:朝陽洞、潮音洞、梵音洞。普陀山十二景:蓮洋午渡、短姑聖跡、梅灣春曉、磐陀夕照、蓮池夜月、法華靈洞、古洞潮音、朝陽涌日、千步金沙、光熙雪霽、茶山夙霧、天門清梵。

十二景觀

遊覽普陀山分別有“普陀八景”、“普陀十景”、“普陀十二景”、“普陀十六景”之頌讚。明代文學家屠隆有詠“普陀十二景”詩:梅灣春曉、茶山夙霧、古洞潮音、龜潭寒碧、大門清梵、千步金沙、蓮洋午渡、香爐翠靄、洛迦燈火、靜室茶煙、磐陀曉日、缽盂鴻灝。清代裘班所編的《普陀山志》載十二景為:短姑聖跡、佛指名山、兩洞潮音、千步金沙、華頂雲濤、梅岑仙井、朝陽涌日、磐陀夕照、法華靈洞、光照雪霽、寶塔聞鍾、蓮池夜月。 [10] [16]
短姑聖跡
蓮洋午渡:就是蓮花洋,處舟山本島與普陀山之間,北接黃大洋,南為普瀋水道。因日本人慾迎觀音像回國,海生鐵蓮花阻渡的傳說得名。清康熙《定海縣誌》轉引《普陀志》云:“宋元豐中,侯夷人貢,見大土靈異,欲載至本國,海生鐵蓮花,舟不能行,倭懼而還之,得名以此。”
曾有漁歌詠道:“蓮花洋里風浪大,無風海上起蓮花。一朵蓮花開十里,花瓣尖尖像狼牙。” [17]
梅灣春曉
短姑聖跡:位於佛國山門東南約300米處。灘上有“闊十餘米,長百來米,小石自相零附,兩側錯列巨細不一、形狀各異的岩石”,有些石上鐫有“短姑古迹”等字樣,出沒於潮汐浪濤之中,成為舊時的天然船埠。船到短姑道頭邊,可是靠不了岸,還得用長不過一丈、寬不過三尺的小舢板擺渡。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普陀山住持了余、蓮禪二僧因潮落潮漲,往來船隻靠岸不便,遂募資用巨石壘成長達11米,寬8米的石條道頭。在未建普陀山客運碼頭之前,凡前來普陀山參禮進香、攬勝觀光者,都得由此登岸。 [17]
磐陀夕照
海灣春曉:指普陀山的早春景色,普陀山也稱梅岑,因西部山灣為梅灣,也稱作前灣。據傳此地多野梅,庵、篷僧眾多好養梅怡性。每當早春季節,遍山野梅,青山綠樹映襯著點點紅斑,曾被人譽為“海上羅浮”。 [17]
磐陀夕照:指磐陀石一帶的傍晚景色。由梅福庵西行不遠處便可看到磐陀石。磐陀石由上下兩石相累而成,下面一塊巨石底闊上尖,周廣20餘米,中間凸出處將上石托住,曰磐;上面一塊巨石上平底尖,高達3米,寬近7米,呈菱形,曰陀。上下兩石接縫處間隙如線,睨之通明,似接未接,好似一石空懸於一石之上。 [17]
蓮池夜月
蓮池夜月:“蓮池夜月”指的是海印池的月夜景色。海印地在普濟寺山門前,也稱“放生池”、”蓮花池”,原是佛家信徒在此放生之池塘,后植蓮花,即稱“蓮花池”。“海印”為佛所得三昧之名,如大海能匯聚百川之水,佛之智海湛然,能印現宇宙萬法。海印池面積約十五畝,始建於明代。池上築有三座石橋,中間一座稱平橋;北接普濟寺中山門,中有八角亭,南銜御碑亭。御碑亭、八角亭、普濟寺古剎建在同一條中軸線上。古石橋橫卧水波,遠處聳立著普濟寺。
蓮花池三面環山,四周古樟參天,池水為山泉所積。每當盛夏之際,池中荷葉田田,蓮花亭亭,映襯著古樹、梵宇、拱橋、寶塔倒影。
法華靈洞
法華靈洞:景觀奇特,方圓巨石自相壘架,形成洞穴數十餘處:有的狹隘低迫,傴行可過;有的寬廣如室,中奉石像;有的上豐下削,泉涓滴漏,自石罅流出而下注成池。普陀山洞穴雖多,層復出奇,唯此洞為最。洞外有“青大福地”、“普陀岩”、“東南大柱”等題刻。
古洞潮音
古洞潮音:洞半浸海中,縱深30米左右,崖至洞底深約10餘米。此處海岸曲折往複,巉岩峭壁,怪石層層疊疊。洞底通海,頂有兩處縫隙,稱為天窗。
潮音洞口朝大海,呈張口狀。日夜為海浪所擊拍,潮水奔騰入洞口。若遇大風,浪花飛濺,浪沫直衝“天窗”之上。如是晴天,洞內七彩虹霓幻現。
據載,宋元時期來普陀朝山香客,多在潮音洞前扣求菩薩現身賜福。明以後則多去梵音洞叩求觀音大士顯靈。香客中常有縱身躍下山崖,捨身離世,藉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者,於是定海縣令纓燧在岸上建亭,並親書《捨身戒》,立碑以禁捨身。
朝陽涌日
朝陽涌日:在普陀山觀日出,以朝陽洞為先,有“朝陽涌日”之說。過仙人井,登八寶嶺東望,見崗上有岩斜峙似象,伸鼻舉目,眺望東海,此即為象岩。象岩以東臨海處有一天然洞窟朝陽洞,朝陽洞洞口面朝東洋,左右挽百步沙與千步沙。每當晴日,清晨在此看日出,觀海景。旭日“巨若車輪,赤若丹沙,忽從海底湧起,赭光萬道,散射海水,千鮮相增,光耀心目。”所以人們給它起名為“朝陽洞”。朝陽洞也是聽潮音的去處。朝陽洞上原有朝陽庵。攤霞亭又稱朝陽亭,建在朝陽洞左平台上,近崖瀕海。
千步金沙
千步金沙:千步金沙長1370米,寬400餘米,是舟山群島第二大沙灘,位於舟山普陀山。千步金沙又稱塔灣金沙,據傳在塔灣南側龍潭坑曾建有一石塔,港灣倒映塔影,故而得名。千步金沙屬細型沙質,細軟純凈。
光照雪霽:“光熙雪霽”指的是光熙峰的雪後景色,為普陀十二大景觀之一。光熙峰在佛頂山東南,一名“蓮石花”、又名“石屋”。從遠處望去,翠綠叢中,峰石聳秀,似蓮花,如白雪積峰。
茶山夙霧
茶山夙霧:茶山位於佛頂山後,自北而西,婉蜒綿亘。山勢崆曠,中多溪澗。而每在日出之前,茶樹林夙霧繚繞,時而如絲似縷,時而姻縕瀰漫。古代普陀山沒有居民,山中僧人自種自食,種茶是住山僧人的一項重要勞作。每到採摘季節,眾僧一齊出動,山上立時出現一種“山山爭說采香芽,撥霧穿雲去路賒”(明·李桐詩句)的景象。普陀茶山之茶,被人稱作“雲霧佛茶”,因為此茶樹多為僧人所植,因而山僧談論“茶山夙霧”也別具情韻。
天門清梵:指普陀山最東端梵音洞的景觀。在普陀山眾多神奇的洞壑中,梵音洞的磅礴氣勢和陡峭危壁,為其他洞所莫及。梵音洞山色清黔,蒼崖兀起,距崖頂數丈的洞腰部,中嵌橫石如橋。兩陡壁間架有石台,台上築有雙層佛龕,名“觀佛閣”,為梵音洞觀潮最佳處。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御書“梵音洞”額賜掛於此處。

普濟禪寺

普濟禪寺又稱前寺,始建於宋元豐年間(1078年—1085年),是普陀山第一大寺,也是全國重點寺院,歷代全山方丈均住錫於此。寺院規模宏大,有“五步一樓,十步一閣”之稱,全寺殿堂六進,自南向北貫串在一條中軸線上。其中大圓通殿是普濟寺主殿,殿中供奉高8.8米的毗盧觀音為菩薩正身法像,兩邊端坐觀音“三十二應身”,以示觀音大士感應世間萬物眾生。

法雨禪寺

法雨徠寺又稱后寺,初名海潮庵,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賜“天華法雨”額,遂稱法雨禪寺。建築布局依山取勢,分群遞升。其中九龍殿最為輝煌,該佛殿是從南京明故宮整體搬遷而來的,殿內有普陀山三寶之一的“九龍藻井”。

慧濟禪寺

慧濟寺位於普陀山最高處佛頂山上,又稱佛頂山寺。全寺布局為其它禪林所少見,天王殿後,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樓、玉皇殿、方丈室等均在一條平行線上,頗具浙東園林建築風格。與普陀山其他寺院不同,慧濟寺主殿為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佛像,右側大悲殿供奉的唐代觀音像,為普陀山最古老佛像藝術。慧濟寺主殿屋頂用天藍、淡綠、鵝黃、紫紅等色琉璃瓦蓋成,陽光下映出萬道彩虹,形成“佛光普照”景象。

南海觀音立像

南海觀音立像位於普陀山風景名勝區之東南的龍灣崗巔。這一尊南海觀音立像總高33米,其中台基高13米,銅像高18米,蓮花座為2米,重70多噸。佛像基層是面積1000多平方的功德廳,上層供奉500尊形態各異的觀音銅像,下層大廳飾有觀音靈異故事的大型黃楊木雕和以普陀山風景名勝區景色為題材的彩玉浮雕。
普陀山
普陀山

南天門

南天門地處普陀山南的南山上,與短姑道頭對峙。南天門孤懸入海,處於普陀山最南端,與該島一水相隔,架有石橋,橋身似龍,名環龍橋。此地巨石森立,危岩高聳,中有兩石如門,故名南天門。闕門飛檐起角,中間書有“南天門”三字,旁有龍眼井,崖上有石鼓,闕左上方有獅子石。南天門內群岩聳秀,門前碧波浩渺,摩崖石刻眾多,門側有清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武將藍理所題“山海大觀”四字。門裡有梵宇琳宮,宇旁有一巨岩,可緣石級而登臨岩頂。岩頂平坦,有兩處小水潭,潭水清淳發光,俗稱獅子眼,岩石上鍥有“龍華大會”、“砥柱南天”、“海岸孤絕處”等石刻。傳說這裡是八仙過海的地方,普陀山禪宗始祖真歇禪師曾結茅於此。

觀音洞

觀音古洞,俗稱觀音洞,是普陀山最大的石室洞窟。進了山門,有一道黃色廟牆,壁題“南無觀世音菩薩”數字,信士皆稱該牆為“菩薩牆”。觀音洞似一大型石室,天然生成,洞內闊如室,地面頗平整。洞中有一石柱懸垂,上寬下銳,倒注入地,稱為“垂雲倒浪”。洞內四周空靈,洞壁及柱身均刻有觀音大士浮雕慈相。洞頂覆有巨岩,壁鐫“大士重現”四字,字徑1.5米。洞內有一石柱懸垂至地,洞上及洞周石壁雕有觀音像。洞旁建一庵,明萬曆年間(1572年—1620年)為茅篷,清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成庵宇,道光、光緒、宣統年間又陸續興建,1983年,大殿內由浙江美術學院雕成觀音坐像一尊。

紫竹林

紫竹林是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東南部的梅檀嶺下的一個景點。竹林庵位於百步沙南、潮音洞西上,正對波光瀲灧的蓮花洋,與洛迦山隔海相望。寺院背山面海,其庵額“補袒紫竹林”字為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康有為所題。紫竹林庵大殿主供漢白玉紫竹觀音像,應化各異形象,啟得種種善根。紫竹林庵前方是一片廣闊的岬谷。

不肯去觀音院

不肯去觀音院,位於紫竹林。不肯去觀音院是當年慧鍔法師供奉不肯去觀音的地方,是普陀山觀音道場的發源地。現殿內供仿唐式十一面觀音像,寺院西側築“三十三觀音靈場”長廊,內塑日本33座供奉觀音的寺院主尊。

開發建設


基礎建設

公廁
普陀山景區引導標識
普陀山在不肯去觀音院、紫竹林禪院、潮音洞、普濟寺、法雨寺這些景點路段的交會處均有設有公廁。廁所配備了殘疾人廁所和母嬰廁位。位於南海觀音像和不肯去觀音院交叉口附近的公廁,放置了小心地滑的標誌。
景區引導標識
普陀山有四種語言的景區引導標識,標示圖文相符。
環境綠化
2002年以來,普陀山累計投資1.2億元,對全山1221株古木名樹和摩崖石刻、國家保護動物進行全面摸底調查,搶救保護;轉移島內畜牧業、種植業和水產品加工企業;實施全島“禁摩”和禁止燃燒散煤及煤製品,減少大氣污染;在實施生活污水集中處理、達標排放標準的同時,以每噸300元的高昂代價將全島生活垃圾清運出山處理;全面實施綠化、美化、彩化工程。
2006年以來,普陀山完成環境綠化改造4.2萬平方米,種植各類喬灌木3.15萬株、景花10萬多株。

榮譽表彰

1982年,普陀山被評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2004年,普陀山被評為浙江省唯一的ISO14000國家示範區。
普陀山
普陀山
2007年5月8日,普陀山被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風景區。
2009年,普陀山景區被國家旅遊局等6部門列為全國旅遊景區文明燃香、文明敬香試點單位;被中華文化促進會旅遊文化研究中心、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合總會和國際休閑產業協會授予世界旅遊名片和中國十大文化休閑旅遊品牌景區稱號。
2020年5月,普陀山入選首批“浙江文化印記”。

佛教文化


歷史

據佛教傳說,唐大中年間有一印度僧人來此,親睹觀音菩薩現身說法,授以七色寶石,故稱此地為觀音顯聖地。佛經有觀音住南印度普陀洛伽山之說,因略以稱島。唐咸通四年(863)日僧慧鍔從五台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舟至蓮花洋遭遇風浪,數番前行無法如願,遂信觀音不肯東渡,乃留聖像於潮音洞側供奉,故稱“不肯去觀音”(今稱“不肯去觀音院”)。后經歷代興建,寺院林立。鼎盛時期全山共有4大寺、106庵、139茅蓬,4654餘僧侶,史稱“震旦第一佛國”。自北宋以後,普陀山觀音信仰盛行,寺院漸增,僧眾雲集。在元代《補陀洛迦山傳》中僅提到寶陀寺、潮音洞、善財洞、盤陀石、三摩地、真歇庵等幾處,可見寺廟不多。至南宋紹興元年(1131)將普陀山佛教各宗歸於禪宗。元明清三代相繼興建寺院,至清末遂有三大寺、七十餘庵堂與一百多處茅蓬。

主要寺院

普陀山主要寺院有普濟寺、法雨寺、慧濟寺。
普濟寺,又名“前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為普陀最大的寺院。傳為真歇禪師初住之寺,後有慧輝、普濟、懷信、祖銘等相繼主持,幾經興廢。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敕建圓通寶殿並賜額。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又敕建佛殿,三十八年重修大殿,賜寺額“普濟群靈”,改名普濟禪寺。現存大殿為清雍正九年(1731)奉敕重建,有殿閣堂廡200餘間,為山中供奉觀音大士之主剎。
法雨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明萬曆八年(1580)大智真融創建,名海潮庵。二十二年(1594)改名海潮寺,三十四年又名護國鎮海禪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興修大殿等,賜額“天花法雨”,因改今名。同治、光緒年間續有興建,現存殿宇245間。
慧濟寺,亦稱佛頂山寺,又名“后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明初僧慧圓結茅山頂,創立慧濟庵。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擴庵為寺,名慧濟寺。全寺有四殿、七宮、六樓,與普濟、法雨並稱為普陀三大寺。
此外尚有寶陀講寺、洪筏堂、錫麟堂、藥師庵、澄心庵、息來庵、三聖庵、文昌閣及妙峰庵、悅岑庵、鶴鳴庵、大乘庵、長樂庵、長生庵、雙泉庵、常明庵、逸雲庵、伴山庵等。

文化活動


歷代詩詞

普陀舊志云:“名山勝境,本仙真棲息之鄉,絕島荒嵎,為賢者避世之地。伊人宛在,遊子關情。”這座名山中的佛教文化印跡,千百年來,讓文人墨客們感懷不已,留下了不少詠嘆之詞。如元盛熙明詩《游普陀》云:“驚起東華塵土夢,滄州到處即為家。山人自種三珠樹,天使長乘八月槎。梅福留丹赤如桔,安期送棗大於瓜。金仙對面無言說,春滿幽岩小白花。”清繆燧詩《梅岑》云:“子真隱吳市,胡為在海涯。豈慕岩谷幽,與佛成一家。梅岑留遺跡,高迥凌青霞。我來當三月,滿林杜鵑花。披襟一長望,海濤浴浮槎。三山如可到,蓬萊路不賒。稚川晚得道,豈真在丹砂。一令復一尉,超然不可偕。”清盧琦詩《詠普陀》云:“葛井梅岑跡較奇,吳門勾漏隱何時?磐陀石上三生話,蝴蝶莊周兩不知。”

節日活動

南海觀音文化節
觀音文化節是普陀山最盛大的旅遊節慶,始創於2003年,每年舉辦一屆。中國普陀山南海觀音文化節是以普陀山深厚的觀音文化底蘊為依託,以弘揚觀音文化、打造文化名山為內涵的佛教旅遊盛會。期間有大型法會、佛教音樂會、眾信朝聖、蓮花燈會、文化研討會、佛教文化旅遊品展覽會等一系列活動。
香會節
普陀山觀音香會節起源於觀音應化誕生或成道等日。每年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聖誕日、六月十九觀音成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海內外佛門弟子,不論遠近紛紛從四面八方雲集普陀山敬香朝拜和參加法會。十八日晚、十九日凌晨達到高潮,上萬信眾摩肩接踵,三步一拜齊登佛頂山,場面蔚為壯觀。全山徹夜燈燭輝煌,講經誦佛之聲通宵達旦。
春季旅遊節
普陀山之春旅遊節以“生態旅遊,人文體驗,遊客互動,百姓同樂”為宗旨,在每年陽春三月舉辦,是融群眾娛樂、遊客參與為一體的互動性大型旅遊娛樂文化活動。於1990年首次舉辦。內容包括聲樂、舞蹈、戲劇、書畫、燈謎、幸運抽獎、佛國茶道、旅遊義工活動等,是普陀山繼觀音文化節、香會節之後的又一文化節日,此外還有攝影大賽、沙灘遊藝活動等一系列的旅遊節目。

歷史典故

洛迦來歷
普陀山是印度話的簡稱,具足稱是普陀洛迦山、補怛羅迦、布怛落伽等,中國話叫做小白華山。普陀洛迦原為一山之名,因為中國人習性好略,或稱普陀或單呼洛迦,久之遂成為兩個山了。
考普陀山之成為觀世音菩薩道場的原因,在佛教經典上也有明文,當時印度就有幾個補怛洛伽等之說。
短姑聖跡
相傳有姑嫂二人渡蓮花洋來朝山進香,船靠碼頭時,不巧小姑“天癸”來潮,自愧不潔,不敢下船入山。其嫂短(責備的意思)其無福朝聖,叫她呆在小船中等她,便獨自進山拜佛去了。時近中午,潮水大漲,小船與岸相隔,小姑坐在船中,餓得發慌。正在此時,只見一村婦拎著飯籃走到碼頭邊,向潮水裡投下一些石塊,踩著這石塊來到小巧玲瓏姑船上,說是其嫂進香托她捎來的,說罷,放下飯盒便離船而去。過了不久,其嫂進香歸來,問起這件事,感到奇怪。忽然想起剛才拜佛時,瞻仰蓮座,只見觀音大士衣裾濕了一片,心裡頓有所悟,原來這是觀世音菩薩做的善事。因其嫂曾在碼頭“短其姑”,從此,姑嫂泊舟處即被稱作“短姑道頭”,大士送食時投向潮水裡用以踩腳的石塊,稱為“短姑聖跡”。
二龜聽法石
一傳,觀音菩薩在說法台上講經說法,東海龍王知道以後派了他的兩個龜相來聽經,沒想到兩相聽得入了迷,不願再回龍宮,龍王知道后非常生氣,就將他們化為了石頭。二傳,這是雌雄兩隻烏龜,因在聖地戲鬧而被懲罰變成了二龜。
普陀洛迦山
此說普陀洛迦山上,有觀世音宮殿。釋迦牟尼佛在此山與觀世音菩薩等無央數菩薩、聲聞、天龍八部聚會說法。觀世音菩薩除成就大慈悲外,還善能修持無量陀羅尼門,密放神通光明。唐代玄奘法師到印度時,曾到普陀洛迦山瞻仰觀音聖地。《大唐西域》玄奘所記的布怛洛迦山,陡峭挺拔,一般凡人難以攀登,唯觀自在菩薩往來於此。觀自在菩薩常現自在天形,或塗灰外道,慰喻世人使其所求,得到滿足。以何身得度者,菩薩即現何身而為。
觀世音菩薩在此山為無數菩薩、聲聞、天龍八部說法外,還常隨釋迦牟尼佛到各地說法。如《十一面神咒心經》說:佛在室羅伐竹林道場,觀自在菩薩與無量俱那庾多百千持咒神仙前後圍繞。

歷史人物

最早見於志史的來普陀修鍊的著名道教人物為秦始皇年間(前246年—前210年)的安期生。他曾受學於河上丈人,賣葯於東海邊,人稱“千歲翁”。相傳秦始皇東巡時,以重金召他去尋求長生不老葯。安期生不受其命,曰:“后數十年求我於蓬萊山下。”不久安期生渡海至桃花島、馬秦(今朱家尖)和普陀諸島隱居修道。今普陀山幾寶嶺下東側岩洞中有“仙人井”,其水雖大旱大潦亦無增減,色味甘潔,井窟中寒氣侵人,雖酷暑不可久居,相傳為安期生煉丹遺跡。西南海中的桃花山,傳說是以安期生灑墨成桃花而得名。
另一位曾在普陀山長期隱居修道的著名道教人物是梅福,字子真。他精嫻詩書,博學多才,曾補南昌尉,因見王莽擅權,漢室將傾,便棄妻子,隱姓埋名,於漢平帝元始年間(1年—5年)渡海來普陀山,結茅山椒,採藥煉丹,直至終老。後人因此稱此山為“梅岑山”,此名沿襲了千餘年。北宋宣和年間,山上尚有梅福留下的“履跡瓢痕”。今普陀山普濟寺西北有梅岑峰,岡阜起伏,林壑幽美,峰頂建有梅福庵,相傳是當年梅福結茅隱修之處。梅福庵內有靈佑洞,相傳此處為梅福煉丹處。庵內有一“梅福井”,相傳為梅福煉丹用井。據古志書載梅福曾梅岑峰西麓下的梅灣廣植梅樹。
據普陀山志史記載,晉代著名道教人物葛洪(284年—355年),字稚川,自號抱朴子,精通神仙修道之術,曾遊歷此山。今普濟寺慈雲石東側,有葛洪井,水色湛碧,沁人肺腑,滲水涓涓,晝夜不息,相傳為葛洪當年煉丹所鑿。另據鄞縣誌記載,元朝道士王天助,曾修鍊於普陀山。京師大旱之時,他祈雨輒應,投鐵符治理決河水患也頗為靈驗,被皇帝賜號太虛玄靜明妙真人。

交通

島上交通主要由普陀山客車公司經營,每個景點門口都有候車站點,但是需要請調度調車輛前來。各地景點交通方便,車票價格明碼規定。車況不錯,全帶空調。
公交車
普陀山由兩條旅遊專線車將大多數景點連接起來。這兩條專線車每隔10—15分鐘一班,夏秋季節的運營時間是6:00—18:00;冬春季節運營時間是7:00—17:00。遊客應在此前返回住地。
1號線:百步沙(普濟寺)、百步閣、紫竹林、入三摩地、碼頭、海防新村、海鮮園、寶陀飯店、西天渡口(香會期及特殊節假日停駛)。
2號線:百步沙(普濟寺)、朝陽洞、大乘庵、法雨寺、飛沙嶴、寶月庵、古佛洞、索道站。
計程車
普陀山景點較分散,團體包車更划算。12座國產豐田麵包車400—600元/天,20座國產豐田中巴車800—1000元/天。普陀山旅遊淡旺季明顯,淡季可議價。
飛機
從普陀山飛機場去普陀山,普陀山飛機場坐落在普陀山的鄰島朱家尖。離開飛機場有中巴車,小轎車,乘坐到達蜈蚣峙客運碼頭。蜈蚣峙客運碼頭到普陀山客運碼頭乘快艇10分鐘。

路線

包車游路線
1.去索道站乘索道上慧濟寺;2.游好慧濟寺乘索道回,去法雨寺;3.去普濟寺;4.去紫竹林看南海觀音;5.送回碼頭或賓館。
二日游線路
上海—普陀山
第一天:早上南浦大橋旅遊集散中心乘大巴,經杭州灣跨海大橋,舟山跨海連島大橋至朱家尖蜈蚣峙碼頭。快艇15分鐘往普陀山,用中餐,游紫竹林,潮音洞,不肯去觀音院,南海觀音大佛,宿普陀山;
第二天:早餐后游普濟寺,步行上下佛頂山慧濟寺,法雨寺,千步沙海濱公園,適時快艇至朱家尖乘大巴,返回上海。
杭州—普陀山
第一天:早上7:30杭州旅遊集散(黃龍)中心上車,散客拼團后乘空調旅遊車出發至沈家門半升洞碼頭,乘快艇赴普陀山,遊覽西天景區磐陀石、心字石、普濟寺。
第二天:遊覽法雨寺、紫竹林、南海觀音后快艇回沈家門,下午遊程結束乘車返杭州。

遊客中心

大廳里的休息位只有9個:遊客中心可以免費領取景區簡易遊程線路圖,設置了專門的投訴諮詢窗口,急救設施和寄存包服務,服務人性化。

特色旅遊

海天佛國
如果是香客和善男信女,會特意選擇三個日子上島:2月19日為觀音菩薩生日,6月19日為菩薩得道日,9月19日為菩薩出家日,這三個日子都是農曆。
以二月大香會期為最盛,六月游山避暑者較多,九月則稱小香會,香客略少。這三個日子的前三天,大批香客上島,候船時間可能長一點,房價也可能略高。
一般遊客,如果想觀覽佛事盛況,可專門選擇這幾個日子,如果怕人多擁擠,可以避開這幾個時間上普陀山。

特產

普陀山盛產“四大海魚”產品,其中黃魚、墨鬥魚最為有名。每年盛夏捕魚旺季到來時,正是採購海鮮的大好時機。“佛手”是普陀山特有的貝類,是該地特產,每年8月才能嘗到。其形似佛的五指展開,兩瓣吻合,煮熟之後吃來香味四溢,鮮而不膩。另外,普陀山還盛產的一種西瓜“佛瓜”。普陀山還有普陀佛茶,又稱佛頂山雲霧茶,採摘於一種野生茶樹,生長在佛頂山上。普陀佛茶歷史悠久,民國四年(1915年)曾經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獎。穀雨前採制的佛茶,用普陀山之泉水沖飲,有藥用價值。普陀水仙是舟山市的市花,由海島野生水仙繁育而成,其特點是球大、花多、香濃、抗寒、抗病性較強。

特色飲食

素齋
普陀山的素齋種類繁多、氣味芬芳、清新淡雅、營養豐富,一向受到中國海內外遊客的好評,如果有興趣也可以在寺內吃一頓素齋。普陀山的三大寺(普濟寺、法雨寺、佛頂山慧濟寺)的齋堂都有方便香客趕齋的時間。一般早餐為5:30—6:00,午飯為10:00—11:00,晚飯16:30—17:00左右。
海鮮
普陀山的活海鮮有黃魚、墨鬥魚、海蟹、花蛤、淡菜、貝殼類、條紋蝦等。除各賓館、山莊的餐飲外,飯店主要集中在海鮮園、前寺、后寺和南天門附近。其中,海鮮園集中了52家海鮮餐館。

景區住宿

普陀山大多住宿點都聚集在前寺、后寺附近。規模一般都不大,條件設施一般。標準間價格從150—700元不等,另收每人20元的海塘建設費。除周五、周六和法定節假日前後三天,以及每年九天的觀音香會期(農曆二月、六月和九月的十七、十八、十九)外,住宿一般可打八折。

主要寺院


普陀山主要寺院有普濟寺、法雨寺、慧濟寺。
普濟寺,又名“前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為普陀最大的寺院。傳為真歇禪師初住之寺,後有慧輝、普濟、懷信、祖銘等相繼主持,幾經興廢。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敕建圓通寶殿並賜額。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又敕建佛殿,三十八年重修大殿,賜寺額“普濟群靈”,改名普濟禪寺。現存大殿為清雍正九年(1731)奉敕重建,有殿閣堂廡200餘間,為山中供奉觀音大士之主剎。
法雨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明萬曆八年(1580)大智真融創建,名海潮庵。二十二年(1594)改名海潮寺,三十四年又名護國鎮海禪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興修大殿等,賜額“天花法雨”,因改今名。同治、光緒年間續有興建,現存殿宇245間。
慧濟寺,亦稱佛頂山寺,又名“后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明初僧慧圓結茅山頂,創立慧濟庵。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擴庵為寺,名慧濟寺。全寺有四殿、七宮、六樓,與普濟、法雨並稱為普陀三大寺。
此外尚有寶陀講寺、洪筏堂、錫麟堂、藥師庵、澄心庵、息來庵、三聖庵、文昌閣及妙峰庵、悅岑庵、鶴鳴庵、大乘庵、長樂庵、長生庵、雙泉庵、常明庵、逸雲庵、伴山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