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合鄉
營合鄉
營合鄉在織金縣東部。面積61平方公里。人口1.43萬,其中苗、彝等民族佔13.2%。轄8村委會。
1949年分屬興文鎮和足麥鄉。1953年置補花鄉。1958年撤鄉建幸福公社,后併入貓場公社。1962年析建補花、營合公社。1984年公社改鄉。1991年合併置營合鄉。有煤、磷、硫鐵等礦。有小學8所。鄉人民政府駐地小龍場,在城關鎮東35公里,馬鬃嶺東南。人口200。海拔 1 350 米。昔以“辰”日趕場,為以龍場相區別,因名小龍場。有公路接天龍—織金公路。基礎建設
營合鄉在先進性教育活動中,嚴格按照縣委的安排部署,結合全鄉的實際,始終堅持村改工作中的“四個一”,結合“三基本”,積極進行村級組織管理服務體制改革。通過近兩年的探索實踐,村級管理服務體制改革成效凸顯,改出了發展的美好前景。符合民心,順應民意。村級管理服務體制改革從根本上解決了歷年以來因制度殘缺,村級想解決而又無法解決的問題。真正把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了“從群眾最希望辦的事干起,從群眾最不滿意的地方改起,”切實實現了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維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符合民心,順應民意,得到了廣大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營合鄉完成828戶“村村通”建設任務,完成調頻廣播的開通與維護,新增5個農家書屋建設點,投資24萬元鄉文化服務中心正在建設中。鞏固提高“兩基”成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小學入學率達99.18%,初中適齡少年入學率達99%,營合鄉中、小學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切實抓好安全排查、校園周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實現校園周邊200米內無“兩吧三廳”。“整臟治亂”工作穩步推進,投入資金3萬元用於“整臟治亂”工作,改造營合鄉政府駐地公廁,完善垃圾設施。8個村建有衛生室,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5%,完成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項目工作,加強各類傳染病防治工作。
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建設,加大工業反哺農業的力度,引進可促進農戶增收致富的農業龍頭企業;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穩步推進生豬、家禽規模養殖,抓好水產養殖,抓住中等以上工業進駐的機遇,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200——300人,力爭到十二五末期實現全鄉農民人均年收入突破5000元大關。
營合鄉位於織金縣東部,佔地62平方公里,距縣城69公里。平均海拔1000米,屬喀斯特地貌,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17度,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共轄8個行政村,全鄉人口18642人,有耕地12690畝,其中,稻田2741畝,旱地9949畝,人均耕地面積0.7畝。
營合鄉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鄉,主要產業為農業,工業和第三產業發展緩慢,農業承載著農民就業和農村發展繁榮等多重重擔。由於地處山區,多山丘,無平原,農業生產現代化難度大,農業產業化成本高。近年來,國家進行了發展現代農業的整體部署,營合鄉黨委政府在上級部門的指導和相關部門的支持下,狠抓發展機遇,根據地方特點,區域特點,因地制宜,制定相關發展措施,認真落實強農惠農政策,經過克服多重困難,在推動農業產業化升級,促進鄉農業穩步發展方面卓有成效。目前,農業產業結構得到有效調整,農業生產條件得到合理改善,農業科技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規模農業、特色農業發展初見成效,農產品適應市場需求的能力有了顯著提高,農民種地積極性增強,農業產業化發展穩步推進,農民增收渠道增加,農村環境有了較大改觀。
不過,營合鄉農業產業化發展也面臨許多問題,如:發展機制不適應,農村產權制度落後,土地、資金、勞動力等要素尚不具備城鄉對接條件,制約了農業結構調整升級;農業投入缺口仍然較大,農村金融服務網點缺乏,對農業生產支持力度不夠,農村土地流轉困難,制約了農業規模的擴大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農業產業體系不健全,農業集約化程度低,家庭經營比較明顯;農產品加工企業少,加工水平低,對農業的帶動力不強,缺乏品牌產品;服務體系不健全,基層農技推廣體系薄弱,農民專業組織帶動力弱,大多數農民的生產缺乏組織引導,缺乏產前、產中和產後社會化服務,農民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弱;交通設施落後,農產品外銷難度大成本高,農業基礎設施緊缺;農民文化素質低,自主發展和創新能力不足,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壓力大,農民增收困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