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與副傷寒

傷寒與副傷寒

傷寒是由傷寒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副傷寒是由副傷寒甲、乙、丙桿菌引起的一組細菌性傳染病。帶菌者或者患者為傷寒與副傷寒的唯一傳染源。傷寒桿菌與副傷寒桿菌通過糞口途徑傳播。人體攝入傷寒桿菌或副傷寒桿菌后是否發病,取決於所攝入細菌的數量、致病能力以及人體防禦力的強弱。傷寒的臨床特徵為持續發熱、相對緩脈、表情淡漠、玫瑰疹、肝脾腫大、白細胞少等。副傷寒甲、乙的癥狀與傷寒相似,但一般病情較輕,病程較短。副傷寒丙的癥狀較為不同,可表現為輕型傷寒、急性胃腸炎或膿毒血症。主要治療方法為一般支持治療、對症治療及抗感染治療。傷寒病死率在發展中國家4%左右,如果出現腸出血、腸穿孔等嚴重併發症需及時到醫院就診以便進一步處理。副傷寒出現腸出血、腸穿孔等併發症較少,病死率較低。傷寒確診后,可通過及時給予相應藥物或者手術治癒,治癒后可獲得永久免疫力,很少再次發病。副傷寒治療同傷寒基本相同,但副傷寒較傷寒複發率高。

就診科室


● 感染科、消化內科

病因


● 傷寒與副傷寒主要在亞洲和非洲飲水條件差的地區爆發或流行。
● 人體攝入被傷寒桿菌或副傷寒桿菌污染的水或食物后,如果細菌數量多、毒力強,或者人體防禦力低,就會發病。

癥狀


傷寒與副傷寒共同特點如下:

● 起病初期一般表現為發熱、食欲不振、噁心、腹瀉或便秘等,少數患者伴有右下腹輕壓痛。
● 起病中期表現為持續發熱,伴有神經或消化系統癥狀,如表情淡漠、獃滯、右下腹或瀰漫性腹部隱痛、便秘、肝脾輕度腫大等,約一半以上患者在胸、腹及肩背部出現淡紅色小斑丘疹。
● 起病後期表現為體溫逐漸恢復正常,神經及消化系統癥狀減輕或者消失。

副傷寒與傷寒的區別之處:

● 副傷寒腸道病變表淺,累及範圍廣。
● 體溫波動大,熱型不規則。
● 皮疹出現早,顏色深且稍大,範圍可分佈全身。
● 副傷寒複發率高,併發症少,病死率低。

檢查


血液、尿液及糞便的常規檢查

● 明確是否有感染情況。

病原體檢查

● 血液、尿液及糞便的細菌培養,必要時還需完善骨髓細菌培養,明確病原體。

肥達試驗

● 有助於傷寒與副傷寒的鑒別診斷。

診斷


● 醫生主要通過流行病學特點,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以及實驗室檢查資料,特別是細菌培養及肥達試驗,可進行傷寒與副傷寒的鑒別診斷。

流行病學特點

● 了解當地疫情,患者是否具有傷寒史和副傷寒史,或者與傷寒及副傷寒患者密切接觸史,夏秋季傳染病發病情況等。

臨床癥狀與體征

● 持續發熱1周以上,伴全身中毒癥狀,表情淡漠、食慾下降、腹脹;胃腸癥狀,腹痛、腹瀉或便秘;以及相對緩脈、玫瑰疹或肝脾腫大等體征。如果出現腸出血或腸穿孔對診斷更有幫助。

實驗室檢查

● 血液和骨髓培養陽性有確診意義,肥達試驗陽性也有輔助診斷意義。

鑒別診斷


● 傷寒和副傷寒起病初期無明顯特異性,需要與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細菌性痢疾、瘧疾、革蘭陰性桿菌敗血症、血行播散性肺結核等鑒別。

治療


一般治療

● 消毒隔離,卧床休息,流質或者半流質飲食,補充足夠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各種維生素。

對症治療

● 對發熱、便秘、腹脹、腹瀉等症給予相應物理療法或者藥物處理,減輕患者不適。

病因治療

● 明確診斷後,根據經驗進行治療。
● 首選推薦使用第三代喹諾酮類藥物。
● 對於兒童、孕婦傷寒患者,推薦使用第三代頭孢菌素。
● 對於敏感菌株,可使用氯黴素、復方新諾明、氨苄西林、阿奇黴素等藥物治療。
● 治療開始后要密切觀察療效,根據藥物敏感性結果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 副傷寒出現膿腫形成時,應切開引流病加強抗菌治療。

危害


● 傷寒可能引起腸出血、腸穿孔、中毒性肝炎、肺炎、膽囊炎、溶血性尿毒症等一系列併發症,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 副傷寒甲、乙併發症相對較少,副傷寒丙臨床表現複雜,併發症以局限性膿腫形成較為多見,需及時切開引流。

預后


● 傷寒確診后,可通過及時給予相應藥物或者手術治癒,治癒后可獲得永久免疫力,很少再次發病。
● 副傷寒治療同傷寒基本相同,但副傷寒較傷寒複發率高。

預防


控制傳染源

● 患者應按腸道傳染病隔離,體溫正常15天後才解除隔離。
● 慢性攜帶者應調離餐飲業並予以治療。
● 接觸者,醫學觀察15天。

切斷傳播途徑

● 做好水源管理、飲食管理、糞便管理和消滅蒼蠅等工作。

保護易感人群

● 對易感人群進行傷寒、副傷寒甲、乙三聯菌苗預防接種,接種疫苗后仍需注意飲食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