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外部性腦積水

小兒外部性腦積水

小兒外部性腦積水是發生在嬰兒期的一種良性、有自愈傾向的腦部疾病。小兒外部性腦積水發病年齡為1~1.5歲,多發生於6個月左右的嬰兒。小兒外部性腦積水的主要表現為頭圍大於正常同齡兒或頭圍增長太快等。小兒外部性腦積水的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手術治療。部分患兒可有癲癇發作、運動發育遲緩、語言發育落後、顱內壓增高、偏癱、失語等。小兒外部性腦積水屬於良性自限性疾病,多可自然吸收,一般不留後遺症;合併神經系統其他疾病時,一般預后較差。

就診科室


● 兒科

病因


● 小兒外部性腦積水的病因尚未明確,多考慮2歲以下嬰幼兒顱骨增長速度較大腦增長速度快,造成大腦和顱骨的間隙增大,也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 早產、缺氧缺血性腦病。
● 顱內出血。
● 高膽紅素血症。
● 化膿性腦膜炎。
● 維生素A缺乏症。

癥狀


● 小兒外部性腦積水的主要表現為頭圍大於正常同齡兒或頭圍增長太快,前囟增寬或閉合延遲;部分患兒可出現以下癥狀:
● 易激惹、煩躁不安、多哭。
● 餵養困難、嘔吐。
● 嗜睡。
● 失語。
● 偏癱。

檢查


● 確診小兒外部性腦積水主要依靠體格檢查、頭顱CT及磁共振成像(MRI)、腦脊液檢查。

體格檢查

● 測量患兒的頭圍是否在正常範圍內。

頭顱CT及磁共振(MRI)檢查

● 明確病變的形態和位置。

腦脊液檢查

● 幫助進行疾病診斷,可了解腦脊液有無異常,如感染等。

診斷


● 醫生診斷小兒外部性腦積水,主要依據體格檢查、病史、頭顱CT、磁共振成像(MRI)。具體診斷依據如下:
● 體格檢查:患兒頭圍大於正常同齡兒。
● 病史:可有圍生期神經系統損傷史。
● 頭顱CT及磁共振成像(MRI):顯示雙側額和額頂區蛛網膜下腔對稱性局限性增寬,伴或不伴腦室輕度增大,擴大的蛛網膜下腔可自行恢復。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頭圍大於正常同齡兒等癥狀,容易與小兒外部性腦積水混淆,這些疾病有佝僂病、未成熟兒、慢性硬腦膜下血腫、顱內腫瘤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
● 醫生通過頭顱CT、磁共振成像(MRI)可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小兒外部性腦積水的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

● 有顱內壓增高者,可用碳酸酐酶抑製劑如乙醯唑胺(醋氮醯胺)或脫水劑如甘露醇。
● 有頻繁驚厥發作者可適當短期給予抗癲癇藥物治療。

手術治療

● 對於顱內壓持續增高經藥物治療無效及擴張性和癥狀性積水者可採用前囟穿刺放液或腦脊液分流術。

危害


● 小兒外部性腦積水不僅會影響患兒的睡眠和進食,還會導致嚴重併發症。
● 小兒外部性腦積水患兒會出現煩躁不安、多哭、餵養困難、嘔吐等癥狀,會影響患兒的睡眠和進食。
● 小兒外部性腦積水還可能會引起癲癇發作、運動發育遲緩、語言發育落後、顱內壓增高、偏癱等癥狀。

預后


● 小兒外部性腦積水為良性自限性疾病,多可自然吸收,一般不留後遺症;合併神經系統其他疾病時,治療效果較差。

預防


● 積極治療維生素A缺乏症、高膽紅素血症等相關疾病。
● 孕婦應注意生產安全,盡量選擇環境條件較好的醫院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