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籃花生

半籃花生

少年兒童曉華在收穫后的田地里撿來了半籃“地腳”花生,準備去交公。曉華娘則認為撿來的花生應該歸自己。為此,母子倆人爭論起來,產生了激烈的矛盾。曉華爹對半籃花生的來歷進行了調查研究。查明摘帽地主王友財利用“地腳”挖社會主義的牆腳。曉華不了解王友財的用意,也隨同他撿了“地腳”花生。於是,曉華爹根據這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對全家分析了半籃花生所反映的兩種思想、兩個階級的鬥爭,教育全家要好好學習毛主席的哲學思想。越劇現代小戲。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初期。

劇本來源


作品《半籃花生》
作品《半籃花生》
1970年10月—11月,浙江省革委會在杭召開地方劇種改革交流會。會中,杭州標準件廠李立軍、朱富毅編寫的獨幕話劇《山村開遍哲學花》參加觀摩演出。12月,方元改編成婺劇《半籃花生》;次年2月,何賢芬改編成同名越劇,分別在金華、杭州上演。4月,浙江省文化局據以上兩個戲曲本組織討論修改提綱,由方元再作修改後金華婺劇團首演。6月,省宣傳部、文化局成立浙江省《半籃花生》創作組,由曾昭弘主要執筆,再改編成越劇,7月由浙江越劇團在杭州演出。9月,毛澤東同志在杭州通過電視熒屏觀后說:“這個戲有戲,一 家人都很可愛,說明農民不但可以學哲學,而且可以學好哲學。”11月,中央電視台拍攝成黑白電視片播放。1972年1月23日,《浙江日報》刊登《半籃花生》越劇本,署名為“浙江省《半籃花生》創作組”。同年11月,長春電影製片廠決定拍攝彩色戲曲片。1973年上半年由何賢芬幾經修改,拍成送審后,江青提出要加強矛盾的特殊性,突出鬥爭哲學,下令“要重拍”。再經曾昭弘執筆修改,於1974年3—5月完成拍攝。最後越劇本於1974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單行本,全國多家出版社再版。

劇目簡介


寫夏收季節,生產隊花生豐收,小學生曉華放學回家時,為隊里揀回半籃“地腳”花生,關照媽媽“一顆也不能少”。媽媽知道曉華愛吃鹽水煮花生,意欲把花生煮熟了給她吃。哥哥東升回來責怪妹妹自私,曉華受了委屈,氣得哭鬧起來。曉華爹發現籃里花生顆粒飽滿,就和全家人帶著疑問學習哲學,使大家弄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一心為公”的道理。同時查明,是有人想偷隊里花生,收掘時故意把好花生當地腳花生埋在泥里。誤會解除,認識提高,他們高高興興地把半籃花生交歸集體。

演出歷史


阮敏(男)等導演。電影排戲導演張駿聲,技導周世瑞、楊小青。電影導演朱文順。本團音樂創作組作曲。

演職員表

職員表

導演朱文順
編劇《半籃花生》創作組

演員表

梁永璋;何賢芬;郁尚校;

梁永璋;何賢芬;郁尚校;

飾演曉華爹

何雅;張蓉樺;周杏芬;

何雅;張蓉樺;周杏芬;

飾演曉華娘

朱美紅;阮敏;吳玲玲;

朱美紅;阮敏;吳玲玲;

飾演曉華

周正;宋順發;劉興飾;

周正;宋順發;劉興飾;

飾演東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