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儉

中國內地紀錄片導演,代表作《活著》

范儉,1977年出生於中國,中國內地紀錄片導演,先後畢業於武漢大學、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人物經歷


范儉
范儉
1999年,范儉從武漢大學畢業。 2003年,執導個人首部紀錄片《反思非典》,該片揭露了非典期間政府暴露的問題。2004年,執導紀錄片《競選》,該片講述了北大學生自薦競選基層人大代表的故事。
2006年,從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同年,執導紀錄片《在城市裡跳躍》,該片還原農民工的城市化進程,入選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2008年,執導紀錄片《的哥》 ,該片講述了計程車司機眼裡的都市慾望,入選中國獨立影像展十佳紀錄片、香港亞洲電影節。
2009年,執導紀錄片《道者》。2010年,擔任紀錄片《斷裂帶》的導演;同年,執導紀錄片《我的理想》,該片獲得南方多媒體短片節紀錄短片銀獎。
2011年,為紀念“5·12”汶川地震四周年,執導了再生育題材紀錄片《活著》,該片講述了一個失去孩子的高齡母親在近兩年時間艱難受孕的故事,入圍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競賽單元,獲得廣州國際紀錄片節評審團特別獎。
2015年,范儉用8天的時間拍攝了紀錄短片《一個女詩人的意外走紅》;同年,執導紀錄片《吾土》,該片勾勒了一代中國“失地農民”的悲喜,還有他們對土地深沉的寄託。2016年,執導傳記紀錄片《搖搖晃晃的人間》,該片入圍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紀錄片單元,成為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長片競賽單元的唯一一部中國紀錄片,並最終獲得長片競賽單元評委會大獎。
2017年,執導紀錄片《張海超:亮的塵》。2018年,執導紀錄片《劉婷:忘記她是他》,該片講述了劉婷、郭剛堂和張海超的故事;同年,執導紀錄片《十年:吾兒勿忘》。
2020年執導短片《被遺忘的春天》。
2021年7月29日,擔任導演的《兩個星球》在FIRST青年影展上映。

主要作品


導演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2018年《十年:吾兒勿忘》紀錄片
2018年《劉婷:忘記她是他》紀錄片
2017年《張海超:亮的塵》紀錄片
2016年《搖搖晃晃的人間》紀錄片
2015年《吾土》紀錄片
2015年《一個女詩人的意外走紅》紀錄短片
2015年《尋愛》紀錄片
2011年《活著》紀錄片
2010年《我的理想》紀錄片
2010年《斷裂帶》紀錄片
2009年《道者》紀錄片
2008年《的哥》紀錄片
2006年《在城市裡跳躍》紀錄片
2004年《競選》紀錄片
2003年《反思非典》紀錄片

剪輯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2015年《尋愛》紀錄片

攝影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2015年《尋愛》紀錄片

獲獎記錄


上海國際電影節
▪ 2017 第20屆 上海國際電影節紀錄片單元-金爵獎 《搖搖晃晃的人間》 (提名)
其它獎項
▪ 2016 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長片競賽單元評委會大獎 《搖搖晃晃的人間》 (獲獎)
▪ 2011 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競賽單元 《活著》 (提名)
▪ 2011 廣州國際紀錄片節評審團特別獎 《活著》 (獲獎)
▪ 2010 南方多媒體短片節紀錄短片銀獎 《我的理想》 (提名)
▪ 2006 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在城市裡跳躍》 (獲獎)

人物評價


在紀錄片《搖搖晃晃的人間》中,范儉運用了隱喻和意象來呈現詩性,在意境的處理上,不僅僅只是美觀,更是將余秀華現實處境與自我內在的結合表現的淋漓盡致。他的電影語言在交代故事的同時,非但沒有妨礙反而促進了觀眾對余秀華的想象。影片圖像在具體展現余秀華一舉一動的同時,時刻指向他處,指向情感精神層面的複雜性,指向關於“余秀華”的一切普遍性和可能性,從而達到了“詩性”的本質。他似乎對理解人物主觀、私密的一面特別有一套,在情感的深度挖掘方面舉重若輕。可能沒有人比他更適合拍攝抒情詩這個極端個人化的體裁及其背後細膩、坦誠而多維的詩人(浙江在線、澎湃新聞綜合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