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9條詞條名為坡腳村的結果 展開
- 雲南峨山縣化念鎮下轄村
- 雲南省魯甸縣江底鄉坡腳村
- 雲南省羅平縣板橋鎮舍邦歹村委會坡腳村
- 雲南省曲靖市羅平縣長底布依族鄉坡腳村
- 貴州省六盤水盤縣普古鄉坡腳村
- 雲南西疇縣新馬街鄉下轄村
- 雲南省大理市雲龍縣寶豐鄉坡腳村
- 雲南省曲靖市師宗縣丹鳳鎮坡腳村
- 峨山縣化念鎮羅里村民委員會下轄村
- 新平縣平甸鄉昌源村民委員會下轄村
- 雲南省富民縣永定鎮黃坡村委會坡腳村
- 雲南省大理雲龍縣民建鄉坡腳村委會
- 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雅酉鎮下轄村
- 雲南南澗縣南澗鎮下轄村
- 新平縣水塘鎮幫邁村民委員會下轄村
- 貴州織金縣上坪寨鄉下轄村
- 雲南大理州永平縣博南鎮下轄村
- 雲南省普洱市思茅鎮坡腳村
-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景谷鄉文聯村委會坡腳村
- 雲南省峨山縣雙江鎮廠上村民委員會坡腳村
- 景洪市勐養鎮曼灑浩村委會坡腳
- 雲南省保山市騰衝市固東鎮下轄村
- 雲南省馬關縣坡腳鎮坡腳村
- 雲南晉寧縣雙河彝族鄉下轄村
- 雲南省尋甸縣甸沙鄉下轄村
- 雲南省尋甸縣金所鄉下轄村
- 雲南省景洪市普文鎮下轄村
- 峨山縣富良棚鄉迭舍莫村民委員會下轄村
- 新平縣腰街鎮峨德村民委員會下轄村
- 雲南省宣威市得祿鄉坡腳村
- 玉溪華寧縣青龍鎮下轄村
- 四川省瀘州市敘永縣石壩彝族鄉下轄村
- 雲南保山隆陽區瓦窯鎮下轄村
- 雲南省臨滄市臨翔區南美拉祜族鄉坡腳村
- 銅廠鄉里士村民委員會下轄村
- 雲南省保山施甸縣由旺鎮坡腳村委會
- 易門縣綠汁鎮木廠村民委員會下轄自然村
- 廣西玉林市陸川縣烏石鎮下轄村
- 雲南省宣威市得祿鄉得祿村委會坡腳村
坡腳村
雲南西疇縣新馬街鄉下轄村
該村隸屬於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新馬街鄉,屬於山區。距離鎮14.00公里,國土面積30.95平方公里,海拔1387.00米,年平均氣溫22.00℃,年降水量1560.00毫米,適宜種植烤煙、玉米、油菜、水稻等農作物。
坡腳村[雲南省西疇縣新馬街鄉坡腳村]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全村有1244戶通自來水,有8戶飲用井 水。有1252戶通電,有408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06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32.6%和84.9%);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1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87戶(分別佔總數的33.2%和22.9%)。
該村到鄉道路為沙石路。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共擁有汽車5輛,拖拉機6輛,摩托車225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800.00畝,有效灌溉率為57.3%,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80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4畝。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986戶;裝有太陽能農戶71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30戶。全村有35個村小組已通自來水;有35個村小組已通電;有35個村小組已通路;有35個村小組已通電視;有35個村小組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4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8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046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該村2013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177.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86.00萬元,畜牧業收入357.0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21頭,肉牛23頭);林業收入40.00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106.00萬元,工資性收入44.7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23.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4.12萬元。
該村現有農戶1255戶,共鄉村人口5326人,其中男性2732人,女性2594人。其中農業人口5253人,勞動力3620人。到2013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加農村合作醫療4459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鎮)衛生院,距離鎮衛生院14.00公里。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坡腳小學,中學生就讀到馬街中學。該村距離中學14.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547人,中學生178人。
該村到2013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125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413.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401.00畝。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勞4780個。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粘貼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該村設黨小組15個,黨員總數177人,黨員中男黨員157人,女黨員20人。團員132人。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一是全村人民群眾科學發展的意識不高,農村經濟發展缺乏產業支撐;二是農村發展規劃有待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可持續發展意識不高;三是基礎設施建設落後,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有待進一不改善。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一是認真做好農村發展規劃,增強農村產業發展後勁,二是加大對人民群眾學科學、用科學的培訓力度,提高人民群眾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三是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為全村經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物質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