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
地理名詞
河西走廊(Hexi Corridor),因位於黃河以西,為兩山夾峙,故名河西走廊。簡稱河西、雍涼。是甘肅西北部祁連山以北,合黎山以南,烏鞘嶺以西,甘肅新疆邊界以東,長約10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200公里不等,西北東南走向的長條堆積平原。是中國內地通往西域的要道,古涼州、雍州的屬地、治所所在地,古西北首府所在地,佛教東傳的要道與第一站,絲路西去的咽喉,經略西北的軍事重鎮,中原名士躲避北方戰火的棲息場所。自古以來就是富足之地、兵家必爭之地。
河西走廊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大涼在此建都;公元前1年已有了經貿和宗教往來的古道;先秦時期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大小乘佛教通過河西走廊傳入洛陽;佛教古代四大譯經家有三位與河西走廊有著深厚淵源;20世紀中國四大文獻考古奇觀中的兩大奇觀敦煌遺書、居延漢簡與河西走廊有關;被定為中國旅遊標誌的馬踏飛燕從河西走廊出土;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地涼州白塔寺在這裡屹立;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1600餘年歷史的敦煌莫高窟在這裡留存;華夏族的農耕文明在河西走廊保留下來。
河西走廊如今多指甘肅省14個地州市中的河西五市。2017年8月甘肅省人民政府明確,武威市為河西走廊中心城市。
河西走廊都夾在祁連山與合黎山、龍首山等山脈之間,狹長且直,形如走廊,因地處黃河之西,被稱為“河西走廊”。
先秦時期(約7500~4000年前),從涼州的磨嘴子、馬家窯文化,皇娘娘台遺址、海藏寺遺址的齊家文化,沙井子、暖泉的沙井文化等證明從那時起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在四千年以前涼州就率先進入了青銅時代,是上古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玉帛之路的重要節點,主要是游牧部落。
敦煌莫高窟圖冊
西周(前1046),周武王滅商后所建立西周,此地為北羌、馬羌、西戎佔據,此地游牧經濟向農業經濟的緩慢過渡,但游牧生活仍占居主要的地位。北羌、馬羌、西戎是中國最古老的幾個強悍部落,雄踞西北長達幾個世紀。西周時中國分為九州,此地屬雍、涼二州,舊稱“雍涼之地”。
東周(前770),周平王定都洛邑,建立東周,此地為雍州屬地,春秋以前為西戎佔據。雍州,禹貢的“黑水西河惟雍州”,到爾雅的釋地:“河西曰雍州”,都有明確的史載。黑水即張掖黑河,或謂即黨河,或謂即大通河,諸說不一。是中國古九州之一。
秦朝初年(前221),秦滅六國一統天下,始皇帝建立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雍州的這部分土地為月氏駐牧地,隨畜移徙,與匈奴同俗,此處是月氏人的屬地,亦稱月支、禺知的屬地,隸屬於雍州,月氏人游牧於河西走廊西部武威與敦煌地區,實力強大,為匈奴勁敵。
東漢的鐵騎方陣
西漢元朔三年(前126),武帝改雍州曰涼州,以其金行,土地寒涼故也。涼州因此而得名,至此從古雍州改名涼州,成為漢代十三州之一,領河西諸地,故姑臧有“雍涼之都”之美譽。
西漢元狩二年(前121),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派驃騎將軍霍去病出隴右擊匈奴,使整個河西納入西漢版圖。在隴西郡和北地郡基礎上,增設河西四郡。前106年武威郡轄姑臧、張掖、武威、休屠、揟次、鸞鳥、媼圍、蒼松、宣威十縣。以姑臧為治所。
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天下為十三州各置一刺史,史稱十三刺史部。在涼州範圍內置涼州刺史部,涼州刺史部政府駐地武威郡,涼州刺史是西漢最重要的幾個刺史之一,權力很大,涼州轄武威郡、酒泉郡、金城郡、敦煌郡、隴西郡、漢陽郡、武都郡、安定郡、北地郡、張掖郡、張掖屬國、居延屬國,司法權由郡守行使。
(前60年)漢宣帝神爵二年,出於對匈奴不斷騷擾與絲路上強盜橫行的狀況考慮,為加強對西域的控制,設立了漢朝對西域的直接管轄機構——西域都護府。以漢朝在西域設立官員為標誌,絲綢之路開始進入繁榮的時代。
魏晉南北朝時期,張軌原為西晉涼州刺史,晉末大亂,“避難之國,唯涼土耳”,張軌及其後來者對流民採取招撫政策,“課農桑,賢才,置崇文祭酒,征九郡胄子五百人,立學校以教之”。故涼州成為當時少有的安定地區之一。它的存在,使當時中國同中亞各國,同西域的關係不因中國動亂而中斷,也使中原文化在涼州地區得以保存和發展。
十六國後期,河西走廊地區,先後出現了五個國家,即鮮卑乞伏國仁建立的西秦(385-431),都苑川;氐人呂光建立的後涼(385-403),都姑臧;盧水胡人沮渠蒙遜建立的北涼(397-439),都張掖;鮮卑禿髮烏孤建立的南涼(397-414),都廉川堡;漢人李暠建立的西涼(400-421),先後都敦煌、酒泉。
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魏滅北涼,統一北方。
唐朝時期,7世紀到12世紀,唐代,河西走廊與絲綢之路再度引起統治者的關注。河西走廊成為經濟繁榮程度僅次於長安、蘇杭的地區。那時的河西走廊各國商旅縱橫,經濟發達盛極一時。河西走廊一度是距離長安最近的副金融中心,最大的外貿交易中心。
安史之亂后,唐朝開始衰落,西藏吐蕃佔據河西、隴右。
公元851年,張議潮佔據河西、隴右,歸附於唐朝。
兩宋時期,北宋沒有控制以往絲路的河西走廊。南宋無法控制整個河西走廊。因而河西走廊的衰落日益明顯,而青唐道的開闢,逐漸有取代西北絲路的現象。
地帶性植被主要由超旱生灌木、半灌木荒漠和超旱生半喬木荒漠組成。
東部荒漠植被具有明顯的草原化特徵,形成較獨特的草原化荒漠類型,如珍珠豬毛菜群系、貓頭刺群系,除常見的荒漠種紅砂、合頭草、尖葉鹽爪爪等,還伴生有不同程度的草原成分,主要有沙生針茅、短花針茅、戈壁針茅、無芒隱子草、中亞細柄茅、多根蔥、蒙古蔥等。
西部廣布礫質戈壁和乾燥剝蝕石質殘丘,生態環境更加嚴酷。礫質戈壁分佈有典型的荒漠植被,如紅砂、膜果麻黃、泡泡刺、木霸王、裸果木等群落類型。流動沙丘常見有沙拐棗、籽高、沙米、沙芥等。固定沙丘常見有多枝檉柳、齒葉白刺、白刺等。疏勒河中、下游和北大河中游有少量胡楊和尖果沙棗林。湖盆低地,鹽化潛水補給的隱域生境,分佈有細葉鹽爪爪、有鹽爪爪、鹽角草鹽漠。河流沖積平原上分佈有蘆葦、芨芨草、甘草、駱駝刺、花花柴、苦豆子、馬藺、拂子茅等組成的鹽生草甸。
河西走廊南為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的祁連山脈。由一系列北西走向的高山和谷地組成,西寬東窄,由柴達木盆地至酒泉之間為最寬,約300公里。祁連山山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最高峰疏勒南山團結1峰海拔為6,305米,基本接近青藏高原大多數山峰的高度。祁連山北側和南側分別以大起大落的明顯斷裂由高山一下降至平原,北坡與河西走廊的相對高度在2,000米以上,而南坡與柴達木盆地間僅1,000多米。在祁連山4,500米以上的高山上,有著豐厚的永久積雪和史前冰川覆蓋,這些積雪和冰川在每年特定的季節融化,為河西走廊大量的綠洲和耕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
北側則為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北山),絕大多數山峰海拔在2,000-2,500米之間,個別高峰達到了3,600米。這裡山地地形起伏,逐漸趨於平緩,可以算準平原。河西走廊介於祁連山與馬鬃山(北山)之間的狹長平地,因其位於黃河以西,故得名。
河西走廊屬於祁連山地槽邊緣拗陷帶。喜馬拉雅運動時,祁連山大幅度隆升,走廊接受了大量新生代以來的洪積、沖積物。自南而北,依次出現南山北麓坡積帶、洪積帶、洪積沖積帶、沖積帶和北山南麓坡積帶。走廊地勢平坦,一般海拔1500米左右。沿河沖積平原形成武威、張掖、酒泉等大片綠洲。
河西走廊屬於祁連山地槽邊緣凹陷帶。沿河沖積平原形成武威、張掖、酒泉等大 片綠洲。其餘廣大地區以風力作用和乾燥剝蝕作用為主,戈壁和沙漠廣泛分佈,尤以嘉峪關以西戈壁面積廣大,綠洲面積更小.
在河西走廊山地的周圍,由山區河流搬運下來的物質堆積于山前,形成相互毗連的山前傾斜平原。在較大的河流下游,還分佈著沖積平原。這些地區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引水灌溉條件好,便於開發利用,是河西走廊綠洲主要的分佈地區。
河西走廊氣候乾旱,許多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祁連山冰雪融水豐富,灌溉農業發達,是西北地區最主要的商品糧食基地和經濟作物集中產地。
以黑山、寬台山和大黃山為界將走廊分隔為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大內流水系,均發源於祁連山,由冰雪融化水和雨水補給,冬季普遍結冰。各河出山後,大部分滲入戈壁灘形成潛流,或被綠洲利用灌溉,僅較大河流下游注入終端湖。
嘉峪關
②黑河水系。東西介於大黃山和嘉峪關之間。大部分為礫質荒漠和沙礫質荒漠,北緣多沙丘分佈。唯張掖、臨澤、高台之間及酒泉一帶形成大面積綠洲,是河西重要農業區。自古有“金張掖、銀武威”之稱。
③疏勒河水系。位於走廊西端。南有阿爾金山東段、祁連山西段的高山,山前有一列近東西走向的剝蝕石質低山(即三危山、截山和蘑菇台山等);北有馬鬃山。中部走廊為疏勒河中游綠洲和黨河下游的敦煌綠洲,疏勒河下游則為鹽鹼灘。綠洲外圍有面積較廣的戈壁,間有沙丘分佈。
河西走廊的石窟
氣候 河西走廊的氣候屬大陸性乾旱氣候,儘管降水很少(年降水量只有200毫米左右),但發展農業的其它氣候條件仍非常優越。
當地雲量稀少,日照時間較長,全年日照可達2550小時~3500小時,光照資源豐富,對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十分有利。因地處中緯度地帶,且海拔較高,熱量不足、但作物生長季節氣溫偏高,加之氣溫日變化大,有利於農作物的物質積累,特別適於瓜果糖份的積累。
由於位於兩山夾縫間,易形成狹管效應,因此風力較大。
2018年8月6日,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布在河西走廊西城驛遺址發掘的木本植物木炭顯示,距今約3700年前後,河西走廊的氣候從溫涼濕潤開始變乾旱了。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河西走廊礦產資源豐富,區內有玉門石油、山丹煤田、九條嶺煤礦、金昌鎳礦及鏡鐵山鐵礦等多處大型礦點,金屬,非金屬礦產資源儲量十分豐富。鏡鐵山礦探明儲量就達6億噸,佔全省的90%以上。金昌鎳和鉑族金屬產量分別佔全國總量的85%和90%以上。這裡日光照強,也是季風口,光伏發電和風能發電的潛力巨大。日前,“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劉光鼎院士在題為《中國油氣資源二次創業》的專題報告上指出,我國油氣資源的出路在於二次創業,要在目前出油的新生代沉積盆地下面再探出油氣資源來.他還提出,河西走廊是個“聚寶盆”,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油氣儲量也很豐富,亟待開發。
2019年,河西五市常住人口共490.61萬人。其中武威市2019年常住人口182.5萬人;張掖市2019年常住人口123.76萬人;金昌市2019年常住人口45.82萬人;嘉峪關市2019年常住人口25.31萬人;酒泉市2019年常住人口113.22萬人。
甘肅省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省內現有55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241.05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9.43%。全省86個縣、市、區中,除少數民族聚居的21個縣、市外,其餘65個縣、市、區中均有散居的少數民族。從河西走廊少數民族分佈情況來看,藏族主要聚居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和河西走廊祁連山的東、中段地區;裕固族(甘肅省的獨有民族)、蒙古族、哈薩克族主要分佈在河西走廊祁連山的中、西段地區。
2019年,河西五市共實現生產總值2179.1億元。其中武威市2019年實現生產總值488.46億元、增長4%;張掖市2019年實現生產總值448.73億元,增長6.5%;金昌市2019年實現生產總值340.31億元,增長9.7%;嘉峪關市2019年實現生產總值283.4億元,增長6.5%;酒泉市2019年實現生產總值618.2億元,增長7.7%。
張掖山丹軍馬場圖冊
從金城(蘭州)出發,越過黃土高原與河西平原的分界烏鞘嶺,便正式進入河西走廊。自東南往西北,河西走廊依次經過東端涼州(武威)、甘州(張掖)、嘉峪關、肅州(酒泉)、西端瓜州、沙州(敦煌),一直延伸到玉門關附近。河西走廊的文物品類極其豐富,藝術成就很高,文物價值突出,簡牘、彩陶、壁畫、岩畫、雕塑、古城遺址等等,各具特色,交相輝映,簡直就是一條燦爛奪目的“文化長廊”。因是佛教東傳的要道,這裡還留存了大量石窟群:武威天梯山石窟、張掖馬蹄寺石窟、瓜州榆林窟,敦煌莫高窟……大小石窟星羅棋布地點綴於走廊沿線,於是,河西走廊又被人們稱為“石窟藝術走廊”。
古絲綢之路從西安出發,穿過河西走廊,分別從陽關與玉門關進入新疆。河西走廊因此成為古絲路的樞紐路段,連接著亞非歐三大洲的物質貿易與文化交流。東西方文化在這裡相互激蕩,積澱下蔚為壯觀的歷史文明。對於河西走廊的這一優勢,季羨林評價:“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河西走廊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了。”
敦煌莫高窟圖冊(2張)
敦煌莫高窟,始建於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是一座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一朵有1600餘年歷史的曠世奇葩。至今有保存完整的洞窟492個,裡面珍藏著歷史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多身,還有唐宋木結構建築五座。莫高窟的藝術是融建築、彩塑、壁畫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它是我國、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199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俗稱“萬佛峽”,是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現存41個洞窟,共保存壁畫5650幅,彩塑272身,與莫高窟同一時期。其中,中唐25窟為其精華,因這裡曾珍藏稀世珍寶象牙佛而聞名於世。
敦煌古城
敦煌古城又稱敦煌影視城、仿宋沙洲城。佔地面積1.21萬平方米。是為中日合拍電影《敦煌》而仿照沙州古城和“清明上河圖”修建的人文景觀和影視拍攝基地。現已拍攝過《敦煌》、《封神榜》等20多部電影、電視片。
玉門關雅丹魔鬼城,距玉門關西90公里,是典型的雅丹地貌群落,東西長約25公里,南北寬約1—2公里,遇有風吹,鬼聲森森,夜行轉而不出,俗稱魔鬼城。其整體像一座中世紀的古城,這座特殊的“城堡”,有城牆、有街道,有大樓、有廣場,有教堂、有雕塑,這些大自然的傑作形象生動、維妙維肖令世人瞠目。
位於安西縣東85公里處。有“康熙夜夢橋灣城”、漢代長城烽燧、疏勒河九曲蜿環、雅丹地貌、大漠孤煙等人文自然景觀;館藏傳世文物象牙造像、人皮鼓、東千佛洞西夏壁畫臨摹品及極旱荒漠自然保護區植物標本展覽廳等服務設施。
在晴朗炎熱的夏日,敦煌的戈壁瀚海中常能看到神秘的蜃景。尤其是在敦煌至陽關、玉門關公路兩側,可以看到波濤澎湃的“海水”、高大的“山川”、整齊的“建築”、錯落有致的“城市”。這些景緻若隱若現,十分壯觀。
三危聖境以其神、奇、靈、峻而著稱,三危山主峰與莫高窟隔大泉河相望,“危峰東峙”是敦煌“八大景”之一。相傳西王母、觀音菩薩、太上老君曾雲遊此山,至今仍保留古建築“王母宮”、“觀音井”、“老君堂”等。特別是1600多年前,樂僔和尚雲遊此山,夕陽西下時萬道金光中出現了千萬尊佛的金身,便開鑿了莫高窟第一個洞窟。
千佛洞洞
西千佛洞,因地處莫高窟之西而得名,現存石窟17個,與莫高窟同一時代,石窟的結構、彩塑、壁畫藝術風格等與莫高窟體系相近。在光輝燦爛的敦煌藝術中佔有重要位置。
陽關國家級沙漠森林公園,位於陽關遺址西10公里處,由葡萄長廊、葡萄觀賞園、沙生植物園等組成。總面積16.65平方公里。是休閑娛樂的理想場所。
月牙泉被鳴沙山環抱,因水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月牙泉四面環沙而不被掩埋,經千年而不幹涸,實屬自然奇觀。
1999年,驪靬故縣和驪靬降人再次引起了國際、國內有關方面的關注,海內外考察和研究驪靬故縣和驪靬人形成了一股強勁的浪潮,經十餘年不衰,且勢頭越來越熱,隨之形成了驪靬文化,現已成為國內獨具特色的文化現象,為古老的驪靬增添了耀眼的光彩。
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段的張掖市,形成於600萬年前,位於張掖市臨澤、肅南縣境內,面積約510多平方千米,是中國發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特別是窗欞式、宮殿式丹霞地貌,是丹霞地貌中的精品。彩色丘陵色彩之繽紛、面積之大冠絕全國。
山丹軍馬場位於河西走廊中部,自1949年9月建場以來,近50年一直歸屬軍隊管理,是我國乃至亞洲最大的軍馬繁育基地,也是我軍最大的糧油肉生產基地。地勢平坦,水草豐茂,夏季綠草如茵,冬季一片金黃,是馬匹繁衍、生長的理想場所,也是理地地塞上影視場地。自《牧馬人》、《蒙根花》、《文成公主》、《王昭君》、《和平年代》、《紅色康拜因》、《長城》等影視片在此拍攝並播出后,山丹馬和軍馬場都名聲大振,成為重要的影視旅遊勝地。
高台烈士陵園由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紀念亭、烈士公墓、紀念碑等紀念建築物組成。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碑建成於2009年4月3日,紀念碑採用傳統紀念碑造型,高29.37米。碑身上部的黨徽寓意革命戰士永遠在黨的領導下前進,碑體正面為原西路軍第三十軍政委、原國家主席李先念的題詞:紅軍西路軍烈士永遠活在我們心中。2019年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參觀了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習近平強調,我心裡一直牽掛西路軍歷史和犧牲的將士,他們作出的重大的不可替代、不可磨滅的貢獻,永載史冊。他們展現了我們黨的革命精神、奮鬥精神,體現了紅軍精神、長征精神,我們要講好黨的故事、紅軍的故事、西路軍的故事,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承下去。
武威文廟位於武威市涼州區崇文街。始建於明正統二至四年(1437—1439)。被譽為“隴右學宮之冠”。由儒學院、孔廟、文昌宮三部分組成。主要景點有文昌宮、山門、崇聖祠、大成殿、戟門、欞星門、狀元橋、泮池,尊經閣、儒學院等。
天梯山石窟位於武威城南50公里的張義鎮燈山村,始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約有1600年歷史,被稱為“石窟鼻祖”。2001年,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18個洞窟,主體大佛窟開鑿於盛唐時期,高達28米,是全身貼金鉑的一尊大佛。主要景點有天梯大佛、天梯山石窟、天梯山石窟陳列館、天梯湖、圍堰壩等。
武威雷台因雷台漢墓出土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聞名,1983年被公布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景點有漢式大門、音樂噴泉、漢代風格大型浮雕、四神圖騰柱、整體放大6倍的99件銅車馬儀仗俑陣列、漢墓、雷台觀、漢文化展覽館等。
白塔寺位於武威市城東南20公里的武南鎮白塔村。因公元1247年西藏薩迦派宗教領袖薩迦班智達與蒙古汗國皇子、西路軍統帥闊端在白塔寺進行“涼州會談”,並頒發《薩迦班智達致蕃人書》,成為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地。主要景點有塔林、白塔寺遺址、薩班靈骨塔、涼州會談紀念館等。
羅什寺位於武威市北大街,最早建於後涼(386—400),塔及寺院在唐代時大力擴展,明、清皆有修葺。是為紀念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弘揚佛法、翻譯經典功績而建造的,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以鳩摩羅什命名的寺院。主要景點有鳩摩羅什舌舍利塔、大雄寶殿、圖書館等。
祁連山國家公園標識(來源:中國日報中文網)
2017年9月以來,按照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以及國家林草局《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實施方案》,甘肅省委、省政府先後制定下發了相關實施方案和任務,確定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任務54項。
2019年10月17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祁連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共同發布了祁連山國家公園標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