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漢字

徠餐,中國漢字,讀作cān。形聲字,從食殘聲,本義為吃飯,《說文》:“餐,吞也”;《廣雅》:“餐,食也”;《方言》注,“晝飯為餐,晚飯為飧”。引申出三餐、餐飲等。該字的主要字義是指吃,如:餐具、餐廳、聚餐、風餐露宿。也指飯食,如:早餐、西餐。現代漢語中餐字經常簡作“歺”。(二簡字)

基本釋義


餐 cān ㄘㄢˉ
● ● 吃:~具。~廳。聚~。風~露宿。
● ● 飯食:早~。西~。
● ● 量詞,指一頓飯:一日三~。

詳細釋義


〈動〉
● ● (形聲。從食,(cán)聲。本義:吃)
● ● 同本義[eat]
餐,吞也。——《說文》
餐,食也。——《廣雅》
相謁而餐。——《方言一》。注:「晝飯為餐,晚飯為飧。」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詩·魏風·伐檀》
徠列侯幸得賜餐錢奉邑。——《漢書•高帝紀》
● ● 又如:進餐;會餐;野餐;就餐;聚餐;餐玉(吞食玉屑。古時認為服食玉屑可以延壽)
● ● 吞食[swallow]
此甘餐毒藥,戲猛獸之爪牙也。——漢·枚乘《七發》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廣韻》七安切《集韻》《韻會》千安切,粲平聲。《說文》吞也。《詩·魏風》不素餐兮。《釋文》餐,七丹反。《說文》或從水作湌。《韻會》俗作飡。
又飮饌曰餐。《前漢·高后紀》賜餐錢。《注》廚膳錢也。
又《韓信傳》令其裨將傳餐。《注》服虔曰:立騎傳餐食也。如淳曰:小飯曰餐。師古曰:餐,古食字。千安反。
又采也。《王儉褚淵》餐輿誦於丘里,瞻雅詠於京國。《注》采輿論,稱述其德也。
又古通先。《古樂府·君子行》周公下白屋,吐哺不足餐。一沐三握髮,後世稱聖賢。
又《集韻》蘇昆切,音孫。與飧同。哺也。《爾雅·釋言》粲,餐也。《釋文》餐,音飧。
又《集韻》蒼案切,音粲。餠也。《正韻》作䬸。《字彙》作餐,非。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野餐‘、餐館、晚餐、餐廳、餐具、正餐、快餐、配餐、餐車、餐飲

相關成語

餐風嚙雪、餐腥啄腐、餐霞飲液、餐風宿露、飢餐渴飲

英語翻譯


eat,dine;meal;food

字源演變


清紐、元部;清紐、寒韻、七安切。
形聲字。《說文》:“餐,吞也。從食,?聲。”本義是吃。《詩·魏風·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引申為飯食,還引申為承受、挨,用作量詞,如言“一日三餐”。表示吃或吃飯義,上古漢語多用“食”,與“食”有同義關係的“餐”這個詞出現較晚,“餐”字尚未見於先秦古文字。今見最早字形是小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