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蟲病

蛔蟲病

蛔蟲病是似蚓蛔線蟲寄生於人體小腸或其他器官所致的寄生蟲病。本病流行廣泛,兒童發病率高。人群普遍易感。兒童喜好地上爬行、吸吮手指等致其易受感染,尤以學齡期兒童感染率高。本病是最常見的蠕蟲病,世界各地溫帶、亞熱帶及熱帶均有流行。發展中國家發病率高。常為散發,也可發生集體感染。可有腹痛與臍周壓痛,不定時反覆發作。蛔蟲代謝產物可引起宿主的肺、皮膚、結膜、腸黏膜過敏,表現為哮喘、蕁麻疹、結膜炎或腹瀉等。可口服驅蟲葯治療。針對異位蛔蟲病及併發症的治療。及時治療預后良好。

就診科室


● 感染科、消化內科、兒科

病因


● 飲食衛生環境較差或個人不良衛生習慣,因吞入感染期蛔蟲卵感染。例如農田勞動等接觸污染的泥土,經手入口或生食帶活蟲卵的拌鮮菜、瓜果等容易感染,亦可隨灰塵飛揚吸入咽部吞下而感染。

癥狀


● 人感染蛔蟲后,可不產生癥狀,稱為蛔蟲感染。但兒童、體弱或營養不良者出現癥狀的機會較多。
● 幼蟲所致的癥狀
● ● 短期內吞食大量感染性蟲卵時,約1周后出現咳嗽、哮喘、氣急、發熱、血絲痰等癥狀。重者有咯血、胸痛、呼吸困難伴發紺。以上癥狀一般在1~2周內可自行消退,稱為“暴發性蛔蟲性哮喘病”。
● 成蟲所致的癥狀
● ● 兒童病人以腹痛較為常見,位於上腹部或臍周,常反覆發作。有時伴食慾缺乏、噁心、嘔吐、腹瀉及便秘。嚴重感染者,尚可引起營養不良、智力和發育障礙。有時可出現精神不安、煩躁、磨牙、瘙癢、驚厥等。部分病人可出現過敏反應,如血管神經性水腫、頑固性蕁麻疹等。

檢查


血常規

● 明確是否有感染情況:可見白細胞及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病原學檢查

● 糞塗片或飽和鹽水漂浮法可查到蟲卵。

影像學檢查

● 腹部B超:
● ● 膽道蛔蟲病腹部超聲可顯示蛔蟲位於擴張的膽總管內或膽總管內。
● 鋇餐檢查:
● ● 胃蛔蟲病可見胃內有可變性圓條狀陰影。
● X線檢查:
● ● 十二指腸蛔蟲病可見弧形、環形、彈簧形或 8 字形影像等。
● CT 或 MRI檢查:
● ● 對胰管內微小蛔蟲診斷有一定幫助。

內鏡檢查

● 近期也有膠囊內鏡發現蛔蟲感染的報道。

診斷


● 醫生根據流行病學史,哮喘樣發作、肺部炎症、嗜酸性粒細胞升高、腹痛等表現,應考慮蛔蟲病可能。有排蛔蟲或嘔吐蛔蟲史、糞便塗片查到蛔蟲卵即可確診。
● 有排蛔蟲或嘔吐蛔蟲史。
● 可有腹痛與臍周壓痛,不定時反覆發作。蛔蟲代謝產物可引起宿主的肺、皮膚、結膜、腸黏膜過敏,表現為哮喘、蕁麻疹、結膜炎或腹瀉等。
● 糞便塗片查到蛔蟲卵。
● 出現膽絞痛、膽管炎、胰腺炎時應注意有無異位蛔蟲病的可能,超聲及逆行胰膽管造影有助於診斷。
● 蛔蟲性腸梗阻者腹部有條索狀腫塊,影像學發現蛔蟲陰影即可診斷。

鑒別診斷


● 膽道蛔蟲病與膽囊炎鑒別。
● 蛔蚴肺移行時要與支氣管哮喘、細菌性肺炎等鑒別。

治療


驅蟲治療

● 苯咪唑類藥物廣譜、高效、低毒,常用阿苯達唑治療。
● 廣譜驅蟲葯伊維黴素。

異位蛔蟲病及併發症的治療

● 膽道蛔蟲病以解痙止痛、驅蟲、抗感染治療為主。
● 蛔蟲性腸梗阻可服豆油或花生油,蛔蟲團松解后再驅蟲治療,如無效應及時手術治療。
● 凡蛔蟲所致闌尾炎、急性化膿膽管炎、肝膿腫、出血性壞死性胰腺炎均需及早外科治療。

危害


● 腸蛔蟲病可有不同程度消化道表現,蛔蟲成蟲鑽入膽管、胰腺、闌尾及肝臟等臟器,或幼蟲移行至肺、眼、腦及脊髓等器官,可引起相應的異位病變,並可導致嚴重併發症。

預后


● 及時治療者預后良好。

怎樣預防蛔蟲病


● 注意飲食衛生,避免食用未清潔消毒的蔬菜瓜果。
● 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飯前便后洗手。
● 兒童不要隨地大便。
● 避免接觸家禽、家畜,接觸后應嚴格消毒洗手。

參考文獻


● [1] 王宇明,李夢東。實用傳染病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
● [2] 李蘭娟,任紅。傳染病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