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廡

庭廡

庭廡,拼音tíng wǔ,堂下四周的廊屋。

詞語讀音


tíng wǔ
ㄊㄧㄥˊ ㄨˇ

引證詳解


庭廡(庭廡)
(1).堂下四周的廊屋。
晉 潘岳 《懷舊賦》:“步庭廡以徘徊,涕泫流而沾巾。”
唐 袁郊 《甘澤謠·紅線》:“見中軍士卒,步於庭廡,傳呼風生。”
《東周列國志》第八十回:“時子胥在旁,目若熛火,聲如雷霆,乃進曰:‘夫飛鳥在青雲之上,尚欲彎弓而射之,況近集於庭廡乎?勾踐為人機險,今為釜中之魚,命制庖人,故諂詞令色,以求免刑誅。一旦稍得志,如放虎于山,縱鯨於海,不復可制矣!’”
(2).喻指初步的造詣、境界。
章炳麟 《<社會通詮>商兌》:“然相其文質……蓋俯仰於桐城之道左,而未趨其庭廡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