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懷鄉
信宜懷鄉
“徠漫山竹,進農屋,懷鄉人,織幸福。”走進廣東著名僑鄉信宜懷鄉鎮村村寨寨,半數以上的村民一邊哼著這首時興的歌謠,一邊從事竹器編織業。
目錄
僑鄉信宜懷鄉竹編名揚亞歐美
”走進廣東著名僑鄉信宜懷鄉鎮村村寨寨,半數以上的村民一邊哼著這首時興的歌謠,一邊從事竹器編織業。
信宜懷鄉
信宜徠懷鄉人靠山吃山,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當地農民充分利用山上盛產竹子的優勢,加工編織竹器出售。以其做工精細和價廉物美在方圓一百多公里內小有名氣,為農民解決了油鹽錢。但懷鄉竹器由於是家庭小作坊式編織,成不了規模,有養在深閨少人問的尷尬。
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懷鄉竹器迎來了發展的春天。信宜有關部門及懷鄉鎮政府以信宜屬僑鄉擁有眾多海外鄉親為契機,通過僑胞向國外推介懷鄉及信宜竹器產品,成功打進日本、科威特、法國、美國等國家。
心靈手巧的懷鄉人,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根據國際市場的需求,大膽進行竹器工藝革新,精益求精,開發出花籃、蛋兜、鴛鴦等二百多個系列近三千個品種。懷鄉五花八門的竹器新產品投入市場后,以其寓思想性、藝術性、實用性於一爐風摩亞歐美市場。
經過四十多年發展,懷鄉竹器以每年百分之二十的增幅增長,一躍為廣東省竹編專業鎮。至現今,懷鄉六萬多人口中有三萬二千多人從事竹器編織,有一定規模的企業一百多家,其中產值超千萬元的有十六家,有自營出口權的有二十一家,二00六年出口創匯一千七百多萬美元,二00七年又上了新台階出口近二千萬美元,懷鄉竹器已成為當地一支柱產業,造福了一方百性。
當地一賴性農民,十多年前還是一窮二白,從事竹編后發生了根本變化,由原先家庭小作坊變為有一定的規模的竹編企業,年收入二十多萬元人民幣。
為了把懷鄉竹器產業做大做強,當地政府引導生產經營者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讓懷鄉竹器走向更廣闊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