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道
建國道
1900年後由俄國、義大利、奧地利分段修建。俄段名彼得格勒路,又名一緯路;意段名伊曼紐爾三世路,又名大馬路;奧段名大馬路。1946年俄、意段合併改稱 建國道。1953年奧段大馬路並人。東段多旅館、酒店;中段多義大利古典庭院式小樓住宅;西段為商業區,商店林立。兩側有區人大、河北區政協、二十四中學、電力醫院、民主劇場等。
建國道原址是一條位於鹽坨邊緣無名的土路。1900年到1902年,建國道所處地段從東至西分別被天津俄租界、天津意租界和天津奧租界這3個租界陸續開闢。其中,天津俄租界段從今一經路西至五經路,稱“一緯路”,俄文名稱為“彼得格勒路”或“彼得堡路”,天津俄租界收回后,該段又改稱“特別三區一緯路”。天津意租界段從今五經路至勝利路,稱“大馬路”,意文名稱為“伊曼紐爾三世路”,後來改稱“金湯五道”。天津奧租界段從勝利路至金湯橋,稱“金湯大馬路”,天津奧租界收回后,改稱“特二區大馬路”。1905年,天津電車電燈股份有限公司在講過到開通電車線路。西段天津奧租界內大馬路沿線原來就是傳統的華人居住街坊,這時形成華人零售商業集中的商業街。奧匈帝國領事館和義大利駐天津的領事館均位於大馬路上。1914年,義大利首任駐天津領事費洛梯(FILETE)上尉到任以後,首先利用海河清淤的廢土墊平沼澤和窪地,之後,他又對租界進行了認真詳細的勘測和規劃並展開全面的建設,並與紐約美孚公司合作,將天津意租界大馬路(建國道)建成天津第一條柏油馬路。1947年,天津意租界收回后,原天津意租界、天津俄租界兩段路合併取建設國家之意改稱建國道。1953年,天津奧租界路段併入統一命名為建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