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癇

中醫病名

子癇是在子癇前期基礎上發生的不能用其它原因解釋的抽搐。是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五種狀況之一,也可以是子癇前期緊急嚴重併發症。在發達國家,尤其是在有良好產前護理設施的國家或地區,子癇發生率很低。例如,歐洲及其他發達國家報道子癇發生率為1/2000~1/3000,英國為4.9/10000。在發展中國家,發生率從l/100~1/700。目前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子宮螺旋小動脈重鑄障礙、免疫調節功能異常、內皮細胞損傷、遺傳因素和營養因素等有關。子癇可以發生在產前、產時、產後等不同時間,不典型的子癇還可發生於妊娠20周以前。可表現為抽搐、面部充血、牙關緊閉、口吐白沫、昏迷、肌肉僵硬等癥狀。治療在給予控制抽搐、糾正缺氧和酸中毒、控制血壓等治療,抽搐控制后適時終止娠妊。可合併或併發胎盤早剝、吸入性肺炎、肺水腫、心肺功能停止、急性腎衰竭、腦出血等。及時有效的治療,可明顯改善預后。長時間的頻繁抽搐,可導致深昏迷,危及母嬰生命。

簡介


● 英文名稱:Eclampsia of Pregnancy
● 又稱:妊娠癇證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婦產科

古籍摘選


● 體虛受風,而傷太陽之經,停滯經絡,后復遇寒濕相搏,發則口噤背強,名之為痙。妊娠而發者悶冒不識人,須臾醒,醒複發,亦是風傷太陽之經作痙也。亦名子癇,亦名子冒也。(《諸病源候論·婦人妊娠諸候》)

名詞解釋


● 以妊娠晚期、臨產時、新產後,眩暈頭痛,突然昏不知人,兩目上視,牙關緊閉,四肢抽搐,腰背反張,少頃可醒,醒后複發,甚則昏迷不醒為主要表現的疾病。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子癇是指孕婦妊娠晚期或臨產時或新產後,頭暈頭痛,忽然昏不知人,兩目上視,手足抽動,全身強直,稍刻就醒,醒后複發,甚者昏迷不醒的病證,又稱“妊娠癇證”。

疾病特點

● 常發於妊娠晚期、臨產時、新產後。
● 常由子暈、子腫發展而來,發病前常有頭目眩暈,視物昏花,甚至失明,浮腫,小便短少等表現。
● 發病時忽然昏倒不省人事,少頃即醒,又若常人,醒后複發,甚者昏迷不醒。

病因病機

● 多由於素體肝腎陰不足,懷孕后陰血虧虛,陰虛陽偏盛,致肝風內擾,虛火向上,引發心火,風火相動所致。

現代醫學範疇

● 現代醫學中妊娠高血壓疾病中的子癇,可參考本病治療。

病證鑒別

● 癲癇:子癇主要與妊娠合併癲癇發作相鑒別。癲癇患者既往有發病史,一般沒有高血壓、水腫、蛋白尿等癥狀和體征。發作時突然出現意識喪失,抽搐開始就出現全身肌肉連續性收縮。而子癇患者有高血壓、水腫、蛋白尿,抽搐前有先兆癥狀。

治則治法

● 子癇者,治以平肝潛陽,滋陰清熱。
● 方用羚羊角散,天麻鉤藤飲等。
● 若抽搐不止,昏不識人,配合針灸治療。

預防調護

● 該病防大於治,儘早確診與治療對控制疾病發展有重要意義。
● 注意休息,左側卧位。
● 子癇護理更重要,應給患者提供單人居住的房間,避聲和光刺激,床旁邊加護擋,防止患者摔倒。
● 昏迷期間禁止飲食。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談勇。中醫婦科學。第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