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黃芪湯

防己黃芪湯

防己黃芪湯,中醫方劑名。為祛濕劑,具有益氣祛風,健脾利水之功效。主治表虛不固之風水或風濕證。汗出惡風,身重微腫,或肢節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浮。臨床常用於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心源性水腫、風濕性關節炎等屬風水、風濕而兼表虛證者。

歌訣


《金匱》防己黃芪湯,白朮甘草棗生薑,益氣祛風又行水,表虛風水風濕康。

組成


防己、黃芪、甘草、白朮。

用量


防己12g,黃芪15g,甘草(炒)6g,白朮9g。

用法


上銼麻豆大,每服15g,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服后當如蟲行皮中,以腰以下如冰,后坐被中,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瘥。現代用法:作湯劑,加生薑、大棗,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


益氣祛風,健脾利水。

主治


表虛不固之風水或風濕證。汗出惡風,身重微腫,或肢節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浮。

方義


本方所治風水或風濕,乃因表虛衛氣不固,風濕之邪傷於肌表,水濕郁於肌腠所致。風性開泄,表虛不固,營陰外泄則汗出,衛外不密故惡風;濕性重濁,水濕郁於肌腠,則身體重著,或微有浮腫;內濕郁於肌肉、筋骨,則肢節疼痛。舌淡苔白,脈浮為風邪在表之象。風濕在表,當從汗解,表氣不足,則又不可單行解表除濕,只宜益氣固表與祛風行水並施。方中以防己、黃芪共為君葯,防己祛風行水,黃芪益氣固表,兼可利水,兩者相合,祛風除濕而不傷正,益氣固表而不戀邪,使風濕俱去,表虛得固。臣以白朮補氣健脾祛濕,既助防己祛濕行水之功,又增黃芪益氣固表之力。佐入姜、棗調和營衛。甘草和中,兼可調和諸葯,是為佐使之用。

配伍特點


諸葯相伍,祛風與除濕健脾並用,扶正與祛邪兼顧,使風濕俱去,諸症自除。

運用


本方是治療風濕、風水屬表虛證之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汗出惡風,小便不利,苔白脈浮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


若兼喘者,加麻黃以宣肺平喘;腹痛肝脾不和者,加芍藥以柔肝理脾;沖氣上逆者,加桂枝以平沖降逆;水濕偏盛,腰膝腫者,加茯苓、澤瀉以利水退腫。

禁忌


若水濕壅盛腫甚者,非本方所宜。

重要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並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
2、方論選錄 張秉成《成方便讀》卷3:“此治衛陽不足,風濕乘虛客予表也。風濕在表,本當以風葯勝之,從汗出而愈,此為表虛有汗,即有風去濕不去之意,故不可更用麻黃、桂枝等葯再發其汗,使表益虛。防風、防己二物,皆走錶行散之葯,但一主風而一主濕,用各不同,方中不用防風之散風,而以防己之行濕。然病因表虛而來,若不振其衛陽,則雖用防己,亦不能使邪逕去而病癒,故用黃芪助衛氣於外,白朮、甘草補土德於中,佐以姜、棗通行營衛,使防己大彰厥效。服后如蟲行皮中,上部之濕欲解也。或腰以下如冰,用被繞之,令微汗出瘥,下部之濕仍從下解,雖下部而邪仍在表,仍當以汗而解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