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當仁不讓的結果 展開

當仁不讓

漢語成語

當仁不讓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dāng rén bù ràng,意思原指以仁為任,無所謙讓;后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出自《論語·衛靈公》。

引申釋義


原指以仁為任,無所謙讓。后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

成語出處


《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
譯文:孔子說:“面對著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評析:孔子和儒家特別重視師生關係的和諧,強調師道尊嚴,在一般情況下,學生不可違背老師。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師,也不謙讓。這是,把實現仁德擺在了第一位。它強調,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惡的最高準則。

成語典故


“仁”,可以說是儒家學說的核心。
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子張,問孔子:“究竟何謂‘仁’?”
孔子回答:“做到恭、寬、信、敏、惠五點即可。”
子張又問:“怎樣做到恭、寬、信、敏、惠呢?”
孔子解釋說:“沒有放肆的心叫恭;心地不狹窄叫寬;沒有欺詐的心叫信;沒有怠情的心叫敏;沒有苛刻的心叫惠。一個人,如果沒有仁德,就不能稱之為人。如果,一個人承擔了‘仁’的事,就要勇往直前地去做,不可有半點謙讓之心。即使在老師面前,也不必同他謙讓(當仁,不讓於師)。
古文部分: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尊師之辨


《論語·衛靈公篇》:“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傳統譯文(譬如1、孔子說:"面對仁道,在老師面前也不要謙讓”。2、孔子說:“面對著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對老師甚有不敬之嫌,與儒家一貫倡導的尊師重道精神,大相違背。
這個譯文:“應當實行仁愛的時侯,自己的仁愛要不遜於老師”(劉樗、劉俊)。“不讓於師”不按傳統的“對老師也不能謙讓”翻譯,而是譯為“不遜於老師”。這樣就避免了學生對老師的不敬之嫌,突出了自己的仁愛要超過老師這一積極意義。而自己的仁愛,超過老師,正是對老師最大尊重。最符合儒學的尊師重道精神,也最反映原文本旨的譯文。

成語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狀語、定語;指該做就做。
示例
人家罵小弟魚肉鄉愚,這句話仔細想來,在小弟卻是~。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 

造句示範


1. 這個工作,小明是最合適的,所以儘管有風險、有細節要考慮,小明也當仁不讓地接下了它。
2. 小紅當仁不讓地接下了班長的職位。
【失 誤】美國黑人電影明星福克斯和弗里曼,在第七十七屆奧斯卡獎角逐中當仁不讓,分別奪得最佳男主角獎和最佳男配角獎。——2005全國高考三卷
這裡的“當仁不讓”就用錯了條件,應該改為“眾望所歸”或“不負眾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