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脫位

頸椎脫位

頸椎脫位是指頭頸部在意外事故中遭到外力重擊或受力,頸部椎體韌帶結構遭到破壞,導致頸椎間發生錯位。大約80%的上頸椎損傷都是由於頭部和身體加速撞擊到某個靜止的物體上造成的。屈曲暴力常作用在寰樞關節,造成齒突的骨折,嚴重時還會造成橫韌帶的斷裂,引起寰樞關節脫位。此外還有頸椎5-6間半脫位。下頸椎的骨或韌帶結構是由於受到超過生理載荷的應力而發生骨折或脫位,從而造成不穩定。骨折造成的急性不穩定來自於兩方面:前方椎體的嚴重壓縮或者後方小關節的損傷,這些都會造成下頸椎發生脫位。頸椎脫位傷情嚴重複雜,多發傷、複合傷較多,併發症多,合併脊髓傷時預后差,甚至造成終生殘疾或危及生命。臨床表現為頭頸部劇痛、頭頸部活動受限、神經根損傷、癱瘓等。主要治療方式為支持治療、手術治療、藥物治療等。頸椎半脫位者經治療一般預后良好;頸椎完全脫位者,有脊髓損傷和神經根損傷者預后差。

就診科室


● 骨科

病因


● 頸椎脫位多見於車禍傷或全身多發創傷。受傷機制被認為是由於頸椎受到了過伸、牽張和旋轉的組合暴力所致。
● 屈曲脫位
● ● 此類脫位的作用機制主要是屈曲的作用力使得椎體的下關節突越過下位椎體的上關節突,進而固定在脫位的位置上,這種脫位會造成上位椎體相對於下位椎體明顯向前方移位。
● 過伸壓縮性損傷
● ● 旋轉過伸型的作用力會造成下關節突基底或椎弓根的骨折,從而造成椎體向前脫位。

癥狀


● 臨床表現為頭頸部劇痛、頭頸部活動受限、神經根損傷、癱瘓等。
● 局部表現
● ● 頸部呈強迫體位,由於小關節交鎖,頭頸被迫前屈位,並彈性固定,出現明顯的頸部疼痛,持續不緩解,並自覺頸部出現“不穩定感”,由於疼痛及受傷節段的力學異常,頸部肌肉明顯痙攣,頭部不能被動活動,頸部壓痛廣泛。
● 神經脊髓損傷癥狀
● ● 表現為相應節段的癥狀,如四肢癱、下肢癱或不完全性癱瘓等,有神經根損傷者,表現該神經根分佈區域皮膚過敏、疼痛或感覺減退。

檢查


● 確診頸椎脫位主要通過體格檢查和影像學檢查。

體格檢查

● 檢查的目的是了解癥狀和體征,可初步判斷病情。

影像學檢查

● X線平片:拍攝壓痛區域的正、側位片,必要時加攝斜位片或張口位片,以了解有無椎體移位、關節突脫位、絞鎖或骨折。
● CT:壓痛區域的CT及三維重建;必要時可拍攝脊柱全長CT三維重建。
● MRI:疑有脊髓、神經損傷或椎間盤與韌帶損傷時應作脊柱相應部位的磁共振檢查。
● 其他:如電生理檢查四肢神經情況等。

診斷


● 醫生診斷頸椎脫位,主要根據病史、癥狀,結合影像學檢查,一般能做出診斷。
● 病史
● ● 患者有在意外事故中遭到外力重擊或受力的病史。
● 臨床表現
● ● 頭頸部劇痛、頭頸部活動受限、神經根損傷、癱瘓等。
● 影像學檢查
● ● 頸椎正、側位Ⅹ線片可見椎體移位、關節突脫位、絞鎖或骨折。左、右斜位Ⅹ線片可以更清晰地顯示椎間孔的輪廓、關節突排列,便於確定關節突絞鎖或骨折。
● ● 脊髓損傷時,需行MRI檢査,以確定脊髓受壓的部位及程度。
● ● CT檢査並非所有病例都需要,它不能代替MRI,只有關節突骨折,椎板骨摺合並存在,上述檢查觀察不清時才有必要。

鑒別診斷


● 頸椎脫位需和寰樞椎骨折、頸椎壓縮骨折、爆裂骨折等疾病鑒別。
● 僅通過癥狀表現不易區別,需到醫院就診,請醫生檢查和診斷。
● 醫生主要通過體格檢查和影像學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寰枕脫位
● ● 一般保守治療無效,通常需行後路切開寰枕融合內固定術。
● 寰樞椎脫位
● ● 此型損傷可壓迫頸脊髓。由於此種脫位屬於不穩定型損傷,故需在牽引複位後行寰樞椎融合術。
● 下頸椎(C3-7)脫位
● ● 若無椎間盤突出可行顱骨牽引複位,及前路椎間融合,也可行後路切開複位固定術。若合併急性椎間盤突出,在複位前需先行前路椎間盤切除和植骨融合內固定,再行後路切開複位內固定。
● 藥物治療
● ● 可應用脫水療法減輕脊髓水腫,應用激素緩解脊髓的創傷性反應,應用自由基清除劑防止脊髓損傷后的繼發損害以及應用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的藥物。
● 支持治療
● ● 注意維持患者的水和電解質平衡,以及熱量、營養和維生素的補充。

危害


● 頸椎脫位易合併脊髓損傷,生存的患者多數生活質量很差,如長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不能自控等。

預后


● 頸椎半脫位者經治療一般預后良好;頸椎完全脫位者,有脊髓損傷和神經根損傷者預后差。

預防


● 頸椎脫位多由外傷導致,故應在生產生活中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