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聲學委員會

國際聲學委員會

國際聲學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Acoustics,簡稱ICA)於1951年成立,是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學聯盟(IUPAP)的20個國際專業委員會成員之一。目的在於促進聲學領域國際間的廣泛交流與合作。其工作語言為英語。主要活動為每3年召開一次的學術會議,規模大約在400-600人左右。擁有自己的出版物《國際聲學雜誌》。成員是各國參加IUPAP組織的46個會員組織的代表。 1998年起ICA修改會章,規定各國聲學學會為團體會員。常設機構為執委會,由15個委員組成,每3年改選一次,其中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等8個國家保留永久性委員的位置。機構總部設在美國。

簡介


國際聲學委員會
國際聲學委員會
國際聲學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Acoustics,簡稱ICA)於1951年成立,是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學聯盟(IUPAP)的20個國際專業委員會成員之一。目的在於促進聲學領域國際間的廣泛交流與合作。其工作語言為英語。主要活動為每3年召開一次的學術會議,規模大約在400-600人左右。擁有自己的出版物《國際聲學雜誌》。成員是各國參加IUPAP組織的46個會員組織的代表。 1998年起ICA修改會章,規定各國聲學學會為團體會員。常設機構為執委會,由15個委員組成,每3年改選一次,其中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等8個國家保留永久性委員的位置。機構總部設在美國。

成立日期及成立過程


1951年成立,是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學聯盟(IUPAP)的20個國際專業委員會成員之一。

宗旨和原則


促進聲學領域國際間交流與合作。

工作語言、主要活動和出版物


工作語言為英語。
主要活動每3年召開一次學術會議,規模400-600人。
出版物為《國際聲學雜誌》。

會員設置和組織規模


參加IPAP的46個會員組織派代表參加ICA。
1998年起ICA修改會章,各國聲學學會為團體會員。

相關信息


侯朝煥院士連任國際聲學委員會委員
在2007年9月2-7日在西班牙馬德里召開的第19屆國際聲學大會期間,經中國聲學學會提名指定,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侯朝煥院士在新一屆國際聲學委員會中連任委員,任期3年。
國際聲學委員會(ICA)成立於1951年,其宗旨在於促進聲學各領域在研究、開發、教育與標準化等方面的國際發展與合作,目前有45個正式會員,中國聲學學會是其會員之一。ICA是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聯合會(IUPAP)的成員,國際科學委員會(ICSU)的19個非正式成員(Scientific Associates)之一,也是國際理論和應用力學聯合會(IUTAM)的17個聯屬組織(Affiliated Organizations)之一。在侯朝煥院士之前,馬大猷院士和張仁和院士都曾經擔任中國聲學學會在該委員會的代表。
ICA的主要活動是組織召開每三年一度的國際聲學大會,迄今已經組織了19屆,其中1992年的第14屆國際聲學大會是在北京召開的,第20屆將於2010年在澳大利亞悉尼市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