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條詞條名為胡震的結果 展開
胡震
“蛟龍”號副總設計師
胡震,男,漢族,1966年生,畢業於南華大學。現為“蛟龍”號副總設計師。“深海勇士”號4500米載人潛水器總設計師。
2020年11月10日4點50分,"奮鬥者"號開始下潛,7點42分,突破萬米大關。8點12分,"奮鬥者"號成功坐底,深度10909米,突破了10月27日創造的10058米的中國載人深潛記錄。
“深海勇士”號總設計師胡震
2002年開始研發深海載人器。他長期從事潛水器的設計和開發工作,並擔任7000米載人潛水器項目副主辦,副總設計師,蛟龍"號副總設計師,"深海勇士"號總設計師。
2020年8月,中國大學排行榜(CNUR)初步統計了近年國內特大科技/民生、軍事等項目總工程師、總設計師的畢業院校(本科)。在這22位大國工匠總設計師中,胡震以"深海勇士號總設計師"的職務光榮上榜。
胡震研究員長期從事潛水器的設計和開發工作,並擔任7000米載人潛水器項目副主辦、副總設計師,承擔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1000米、3000米和5000米級海試項目副主辦。作為“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技術負責人,組織實施了載人潛水器的技術設計和檢測試驗工作,在海上試驗期間組織海上試驗隊伍出色完成了技術保障、下潛試驗和故障處理等任務,在試驗期間一直擔任下潛試驗甲板指揮,出色應對各種狀況,為順利完成海上試驗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為項目主辦和潛航員培訓專家,胡震研究員建立了一套潛航員培訓機制和辦法,完成了7000米載人潛水器潛航員的招聘、基礎理論知識培訓、設備操作培訓和潛水器駕駛技術培訓等工作,組織編製了五本潛水器專業培訓教材,組織潛航員進行了實艇實習、潛水訓練、心理訓練、水面支持培訓等外培,組織潛航員的海上試驗下潛實習這項開創性的工作,對我國開展相關方面的工作具有重大意義。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成就,通過各大媒體廣泛報道后,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和很好的社會效益,載人深潛海試團隊獲得了2011年度無錫市騰飛獎,並被評為2010年度十大海洋人物、十一五國家科技計劃執行優秀團隊獎,該項成就還入選了“201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蛟龍號海試團隊還獲得了2011年度感動中國獎。
5000米的成功“只是畫了一個逗號”,後面的考驗將更為嚴峻。2012年6月,“蛟龍號”將再次踏上新的海試征程,實現下潛7000米的終極目標。
2003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001年國防科學技術一等獎
2006年國防科學技術二等獎
無錫市騰飛獎,排名第三
2010年度十大海洋人物
2011年度感動中國獎
2012年度江蘇省和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
2014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2014年度工業大獎
2015年獲得全國勞動模範獎章
2018年江蘇最美雙創之星榮譽稱號。
1991年,我大學(中南工學院,今南華大學)畢業分配到702所。剛參加工作,只想能夠成為一個合格的科研工作者。那時,國家對海洋的投入相對要少,搞海洋科研的條件還是非常艱苦,要想落實一個科研項目都難。
我做夢都想著,能不能參加一個像蛟龍號這樣的大項目,國字型大小的大項目。等到2002年,這個項目終於了。從1991年到2002年,這十年多的時間裡,一些人選擇離開,離開海洋科研崗位,另一些人選擇耐住寂寞。我慶幸自己等到了。
蛟龍號的研製不容易。像我們船舶行業,設計的時候都需要一個參照,一個母型。而啟動蛟龍號項目時,手頭沒有任何資料,只能看到國外的一些潛水器的外形而已。你看一個飛機,看到了外形是一回事;你要設計一個飛機,那是另一回事。很多設備,即便本身都是通常的設備,但是要把它們集成在一起,形成深海抗壓能力或者實現載人深潛器的性能,是需要花很多時間的。比如蛟龍號有一套浮力調整系統,可以隨海水的密度變化,增加或減少潛水器的浮力。這套東西是以前國內沒有做過的。我們也是參照了一些國外的資料,自主設計的,閥門什麼部件都是我們自己在攻關。光這個閥和這個系統就調試了三年多時間。
大家最擔心的是安全問題。潛水器技術,至少要實現一個目標,就是下得去,上得來。
不論在任何情況下,它都應該可以上來。我們為此做了特別嚴格的設計。首先是設計艙體參照了1.5倍的安全係數,也就是抗壓能力必須達到一萬米的深度。它所配備的設備,密封結構都是萬米級的。第二個是在下潛過程中的監測手段,必須保持時刻監測狀態,一旦出現任何問題就立馬返航。最糟糕的意外肯定是動力喪失。如果供電全部失靈的話,深潛器的通訊位置都不知道,跟母船失去聯繫,那就可能意味著它永遠沉在海底。這種情況是不允許發生的。
在馬里亞納海溝,我們超過7000米的深潛就有三次,還沿著海溝走了一個區域,發現了很多比較特別的海底生態環境和地質環境。我們正在策劃,在未來的兩到三年之內要重返70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