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麥秸的結果 展開

麥秸

詩人,代表作《零點的雨水》

麥秸,男,原名陳向煒,1978年生於陝西富平。陝西省、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紹興市作家協會理事,越城區作協常務副主席,《打工詩歌》編委會成員。

徠有詩作發表於《星星》《天涯》《北京文學》《解放軍文藝》《詩歌月刊》《延安文學》《知音》《打工文學》等刊物,曾被評為紹興市“首屆十佳新紹興人”榮譽稱號,出版詩集《給我一個地址》《來去之間》並獲獎,有詩歌入選義務教育拓展性課程和中考試卷,獲紹興藝術基金2016-2017年度表彰獎勵,個人事迹曾被央視《品戲讀城》、央廣《品味書香》以及《中國青年報》《浙江日報》《陝西工人報》《中國工人》等媒體報道。

人物經歷


寫作經歷

多年來,在紹興堅持邊打工邊寫作,現已是小有名氣的詩人了。這首《年關》,曾入選了《2009-2010中國打工詩歌精選》。後來,《語文素養讀本》的主編張煥利看到了這本書,選取了陳向煒的這首詩。記者在這本九年級上冊《語文素養讀本》的目錄中,看到入選該書的有很多名家的作品,比如老舍的散文《落花生》顧誠的詩歌《一代人》海明威的小說《殺手》等。

早年經歷

1978年生,陝西富平人。麥秸從小喜歡看書、閱讀,後來開始寫詩,村裡人都認為他不務正業,一個農民你不好好種田,瞎寫些什麼,詩歌又不能當飯吃。初中畢業后麥秸到北京打工。
2001年到深圳東莞當搬運工。他不甘心只做一個搬運工,有空就看書。
麥秸註定不會像父輩那樣做一個只會耕田種地,只求吃飽喝足的農民。從工地上下來,其他工友倒頭就睡,鼾聲如雷。麥秸睡不著,心裡的疲憊、思鄉的情節寫在小本子上,厚厚的一本又一本。工友們都覺得他很另類,說他和社會脫節,整天鑽在文字里異想天開。他的心卻在詩歌里翩翩起舞,夢想和喜悅穿透黑夜,直達黎明。2006年,因為妻子在紹興服裝廠打工,麥秸從深圳到紹興做保安。他的行囊很簡單,包里全是書和寫詩的草稿。
麥秸對詩的痴迷一如既往,不在乎別人的議論和眼光,執著地寫詩。他將打工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和感觸傾瀉於筆端,一筆一畫寫下的夢想像鐵軌一樣一行行爬向遠方。妻子覺得他走火入魔,不切實際,離他而去。堅持就是勝利。2009年,他的詩歌《我看見村莊在拔節中長高》在浙江省委宣傳部組織的“輝煌60年——我愛我的祖國”網路作品大賽中榮獲一等獎。幾年來,麥秸已在各種刊物上發表詩作200多首,並多次獲獎。2013年加入浙江省作協會員、2014年入選浙江“新荷計劃”青年作家人才庫。
麥秸工作照1
麥秸工作照1

社會活動


詩人麥秸分享“詩歌改變生活”
“人生不隻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4月6日晚,“和你暢談”公益讀書活動第八十期在和暢書吧如期舉行。本次活動作為“作家進校園”系列之一,邀請了作家陳向煒老師與大家暢談詩歌創作,分享“詩歌改變生活”。
麥秸工作照2 2張
麥秸工作照2
陳向煒筆名麥秸,系浙江省作協會員,越城區作協副主席,《打工詩歌》編委會成員,創作了大量詩歌並分別刊登在《星星》《北京文學》《詩歌月刊》等,入選浙江“新荷計劃”青年作家人才庫,曾獲評紹興市“首屆十佳新紹興人”。
“想想指縫間,還藏有多少;任由揮霍的日子,青春;一去不歸,還剩幾許”。伴隨著一首《青春不再》詩歌朗讀,詩人麥秸向大家展開了對以前走過的路、經歷過的生活的回想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18歲開始,從北到南,從西到東,從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從西安到北京,再到東莞、深圳,然後到浙江紹興。麥秸說,那時似乎沒有方向,卻為了生活不得不繼續遠行。在艱苦的打工生涯中,他堅持不斷閱讀,創作,而詩歌在難忘深夜中與之為伍的日子,讓自己做心靈的對視或者靈魂的剖析,在人生路上遇見意想不到的驚喜,也讓自己的生活經歷刻畫在他創作的詩詞之中。
詩人麥秸認為,記錄所到過的每一座城市,記錄那些奔波的身影,記錄身後拋下的土地,記錄落入眼前的景緻,這一切都是自己源自對生活的熱愛。
曾對大學生活充滿渴望的他,希望同學們抓住時光,珍惜時光,不斷地堅持自己的理想,時刻充滿對人生的熱愛和激情,從而在堅持和努力中獲得自己最後的成功。
(文/圖:圖書館 許堅紹興職業技術學院校社團聯 方天慈 陳斌)
詩歌使人內心清澈,心地向善 —— 詩人麥秸來我校舉辦專題講座
2017年12月15日,一場名為“詩歌改變生活”的在稽山中學念慈樓1樓會議室舉行。旅居江南水鄉的詩人麥秸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堂不平凡的課。學校壹步生涯社和學校文學社近80位同學參加了此次活動。
講座中,麥秸向同學們分享了他的生活經歷。他是一位來自陝西富平的進城打工者。他漂泊四方,客居各地。在四處奔波的旅途上,用帶血的詩句療傷,在漂泊的生活里,等待著某個人的來信,艱辛卻快樂地享受著詩歌帶給他的寧靜和悠遠。最終,他來到了這片古越大地,這裡是他心之所向,神之所往。自此,他定居紹興,創造出一行行江南水鄉特有的詩行。不知是江南成就了麥秸,還是麥秸成就了江南?
賀敬之先生為富春詩院揭牌 在紹打工詩人麥秸參加
近日,桐廬舊縣街道寧國寺路旁的富春詩院舉行了揭牌儀式,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原文化部代部長賀敬之親自為詩院揭牌。在紹打工詩人麥秸作為代表之一也參加了揭牌儀式。
2014年10月16日,與當代著名詩人,原文化部部長賀敬之先生在桐廬.jpg
2014年10月16日,與當代著名詩人,原文化部部長賀敬之先生在桐廬.jpg
“能夠和著名詩人賀敬之先生面對面交流,聆聽,真的很幸運,也很難得。”麥秸一回到紹興便分享了起來,“賀敬之先生的作品《白毛女》、《回延安》、《雷鋒之歌》等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影響了好幾代人,包括我們的父輩,《南泥灣》等紅色經典作品至今仍在耳畔縈繞。”
連續兩天的活動麥秸都在場。揭牌儀式的那天早晨,是我第一次跟賀老相遇。
“16日早上7點多,我和另外一個文友在酒店大堂碰到賀老時,上前打了招呼,賀老問起我的名字,微笑著對秘書說,‘聽王金虎同志講起過他們的故事,打工之餘堅持寫詩,不容易’。”
賀老拄著拐杖,得知我從陝西老家在紹興時,問待了幾年了?還習慣吧?“當時給我的感覺,賀老就像一個慈祥平和的老人,一個和藹可親的老爺爺。”
當天上午,富春詩院的揭牌儀式上,前浙江省作協主席黃亞洲先生說,賀老年事已高,現在大大小小的活動從不參加,但能夠親臨舊縣這個小山村,實屬當地之幸,所以更要感謝王金虎先生的熱心聯絡……一位當地的村民更是拿著40年前賀老的詩集《放歌集》請求籤名,激動地說,他是朗誦著賀老的詩歌長大的。
第二天,在杭州西子賓館,賀老接見了一些在杭的老作家、老詩人,大家都很激動,圍在一起面對面交流,“一看到你們,就難免想起一些往事……”,賀老感慨地說。當看到人民音樂家、《黃河大合唱》的作者冼星海女兒冼妮娜女士時,動情地回想起他當年十五、六歲時奔赴延安的途中,在西安八路軍辦事處遇到冼星海同志,然後跟著學唱歌、一起在防空洞躲空襲的激蕩歲月……
和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女兒冼妮娜女士
和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女兒冼妮娜女士
“年齡是一個分母,分母越大,平均起來,一生做了多少事,再平均起來,就感覺虧欠的太多了。”賀老對著大家一邊說一邊回顧著過去。
針對當下的詩歌現狀,賀老說,“浙江是個詩歌大省,詩人很多,詩歌的發展還要以新詩為主。要站在祖國的大地上,深入生活,紮根生活,一定要俯下身去感受和體驗。還有老一代藝術家對文學青年如何去引導,怎麼去影響,支持和鼓勵他們很重要……”
麥秸說,“賀老的講話就像拉家常似的,但大家都在現場靜靜的聆聽、筆記,感受著老一代藝術家的長者風範。”記者隨後也了解到,富春詩院的前身麥秸曾經住過,並以《寧國寺路227號》為題發表過文章。
當書法家邂逅詩人
麥秸與書法家喻革良和阮繼良 2張
麥秸與書法家喻革良和阮繼良
一種新式“聯姻”
春意萌動的三月,註定是要被抒寫的季節。
3月24日,喻革良、阮繼良再次與被譽為“打工詩人”的麥秸相聚在蘭亭書法博物館。第33屆蘭亭書法節分會場——“書法之用”專場,他們將攜20多幅麥秸當代詩歌的書法作品亮相。
“當代一些書法家的字很見功夫,但老是寫‘兩個黃鸝’‘朝辭白帝’也容易產生審美疲勞。”喻革良喜愛寫詩,卻也發現較少人以現當代詩歌寫書法。
在喻革良心裡,如果把書法當藝術就需多讀書、勤思考,要解決好“怎麼寫”和“寫什麼”的問題。“怎麼寫”是技法層面的,而“寫什麼”就是學問涵養的體現。現在很多書家已解決了“怎麼寫”的問題,但在“寫什麼”的問題上常常顯得尷尬。用書法書寫當代詩歌,旨在探索出一條弘揚書法藝術與傳播現當代詩歌、紹興本土文化相結合的路子。
《夜訪雲門》喻革良書法,麥秸的詩 2張
《夜訪雲門》喻革良書法,麥秸的詩
“我曾經也嘗試過書寫現當代詩歌,發現舊體詩詞規矩整齊布局容易,而自由爛漫的現當代詩歌布局就不易了。”喻革良說。
喻革良和阮繼良為這次展覽書寫了《夜訪雲門》《十里荷塘》《八字橋》《十碗頭》《鑒湖》《在三味書屋前》等20多首麥秸的詩。好在他們有自己的書寫辦法:標題是用行書或行草寫的,很醒目。順其自然,遵循現當代詩歌的折行斷句和內在節奏,由右至左豎著來寫,長句長寫,短句短寫,盡量呈現當代詩句參差不齊、錯落有致的建築美,使其內在的信息得以在書寫中充分釋放。
麥秸寫詩的靈感主要來源於紹興本土,他的詩歌蘊含著大量紹興元素,其中的鑒湖、廣寧橋、八字橋、三味書屋以及曲水流觴等這些大家熟悉的風物和景緻,盡在其中。
麥秸的詩,阮繼良書 2張
麥秸的詩,阮繼良書
當書法家邂逅詩人,以各種探索詩與書法都是心靈深處的吟唱。黑格爾說“詩只對心靈負責”,中國古代書法美學認為“書為心畫”,詩與書同出一源。在人們的印象中,書法藝術總是與唐詩宋詞密不可分,以飽蘸中華千年文化的筆墨,書寫同樣是歷史沉澱的詩章瑰寶,總是相得益彰,令人賞心悅目。
3月31日~4月9日,第33屆蘭亭書法節分會場——“書法之用”專場將在紹興金德隆文化創意園舉行。紹興書法家喻革良和阮繼良,在貫通眾家書體的基礎上另闢蹊徑,用筆墨詮釋詩人麥秸的當代詩歌,為本地書法創作注入新風。
記者 童波 文 樊蕾 攝

個人作品


發表作品

《零點的雨水》發表於2013年第4期《詩歌月刊》,入選《2013年中國詩歌精選》(中國作協創研部選編)
《在三味書屋前》(外一首)發表在2016第8期《北京文學》,后入選《中國2016年度詩歌精選》
《三千裡外的鄉愁》《小區清潔工》選入《天涯》期刊 2014年第二期
《槐樹長,歲月長》發表於2014年9月5日《浙江日報》《秋分,在老街》發表於2012年第一期《星星》詩刊
《搬遷的槐樹》發表於2014年第五期《延安文學》
《麥秸的詩》四首發表在2013年第12期《詩歌月刊》
《東白山,在一場雨中暢遊》發表在2012年第10期《星星》詩刊
《秋天的序曲》發表於2019年9月23日《陝西日報》
《我在上虞等你》發表於2017年第五期《知音》雜誌扉頁
《踏馬江南》發表在2021年《解放軍文藝》第2期

詩歌欣賞

今夜,我在異鄉醒來
今夜,我在異鄉醒來
想起渾渾噩噩的白天
那個叫辜負了的時光,已經轉身
翻起的台曆,不知道翻去了多少天
高於黑夜的理想,註定與孤獨為伍
一切的迎來送往,都低至生活
所有的平行之中,皆為虛妄
我開始檢舉,對著夜幕
檯燈下的冷板凳,許久不見主人
電腦前的花卉,少了先前的綠意
坐不住的,輕浮在冷笑
凋謝掉的,只看到昨天的怒放
今夜,我學會審視
檢舉那些惴惴不安的血液
那無數的“小”的堆積
拖延,惰性,止步於字面的自滿
為你們祈禱,我的朋友
為所有與之交集的名姓
曾經碰撞的火花,在閃光下
一些已經走遠,一些還在來路
思緒開始凌亂,在紛飛中
在湮滅下,在咳嗽里
在酒杯上,我檢舉另一個自己
我辜負了所有,站在不遠處的眼睛
在我的江湖裡,所需要的,
就是把辜負了的年華追回
就是要與異鄉的夜裡一同爬起
在明天的行走中,開懷長笑
今夜,我在異鄉醒來
這裡也是故鄉,不再空茫
去,撿拾遺落在路面的柴火
繼續燃燒,或者歌唱
秋天的序曲
伸出來的巨手,掌控乾坤的大筆
在一本時令的大書上,輕輕指點
所有的鏡像,一一鋪展活泛
遍野的草木,層林盡染
洋溢起豐收之喜,開始一段金黃的嬗變
那是秋天的序曲,洇透在季節的頁面
蒼穹之下,一隻大鳥的羽翼劃過
俯瞰田野,山川以及河流
在這個金色時節,送來高遠,迎來遼闊
收割一筐筐沉甸甸的希望
從三山五嶽吹來的問候,帶著海的胸襟
一路向西,或者揚帆望北
掠過丘陵和平原,只因多看了幾眼
便對這片有著紅色基因的土地
把關於幸福的氣息傳遞
那是秋天的宣告,目之所及
都一一呈現,金黃的顏料
筆鋒或者目光,落在了崖畔,溝壑
在這片黃土地上,一株株柿子樹與金秋相擁
把荒蕪變作青綠,讓金黃成為火紅
秋天的這支大筆呀,在祖國的調色板上
染紅了北方的北,絢麗著南國之南
穿梭在季節的農人,以虔誠之心
走進金秋的序列,以敬畏之情開始採摘
對著曠野訴說勞作的喜悅,還有一輩輩的承接
時間是清醒的審視者,以原生態的方式
對待所有的事物,稼穡以及草木
孕育生機勃勃的長勢,垂掛豐碩的果實
為最適宜生髮的地方,搭建一座座豐收的家園
在廣袤無邊中撐起一座火紅的江山
2019年9月23日《陝西日報》
零點的雨水
零點的雨水沿著蕭甬線奔跑
它們像一群奔跑的孩子
向未知的方向奔去
零點的雨水在水果店前站立
立交橋下的小販揣著皖北方言
被積壓的陝西蘋果,湖南橘子
面對生活的重重擠壓,迎接城市的手
零點,浸滿濕氣的夜晚
一個外鄉人用手臂抹去了疲倦
雨水讓這個多水的城市失眠
那一排排密實的女貞,一字相連
用緊挨一起的體溫取暖
零點的雨水頂著巨大的、漆黑的鐵
壓制所有的光,路燈和櫥窗
一群奔跑的孩子屈身厚實的鐵皮內
把前方的熱望,一公里一公里扛在肩上
腳步疏遠,一個外鄉人身陷疲倦
在零點的雨水裡跌入睡眠
寄宿的夢在沉寂中,一寸寸浮出水面
2013年第四期《詩歌月刊》
木器店·箍桶
一棵樹需要走多久,才能
走入你的手中
一段光陰需要打磨多久
才能打磨成一個弧度
在水北街的木器店,箍桶
老木匠目不轉睛,不關心外面的腳步
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
用一雙被時光磨礪了八十年的大手
來完成一棵樹的劇烈進程
一隻木桶需要站立多久,才能還原
一棵樹的最初。斧、鑿、刨、鋸
釘子的尖銳扎入體內,汗漬浸滲
樹的年輪被一一拆解,木質紋理
被一段光陰撫摸良久
削板、鑽孔、拼接、套箍
熟稔了一道道工序,民間的手藝尚在
老木匠用土法計算圓周率
在我抬腳之時,似乎抬了抬頭
2013年1月25日《浙江日報》
紹興,一座浸泡在文學中的城
那噠噠的馬蹄聲,向山會平原奔去
我心中默念了千遍萬遍的
一串串震古爍今的名姓
鐫刻在這座城市的頁面里
策馬而立,向著溫潤的江南喊去
每一個名姓都能泛起陣陣漣漪
烏篷起槳,化作如椽大筆
在八百里河面上,搖醒了多少記憶
2500年的厚重,洇透著城市之書
橫豎撇捺,寫不盡會稽的風流
無數的我俯身,撿拾文字的餘熱
行走在山水間,升為筆底雲煙
紹興,一座浸泡在文學中的城
隨手一拎,就拎出水鄉的氣韻
循著烏篷的槳聲划進頁面
而他們則一一站立眼前
(作者麥秸,12年前,他還是陝西富平的農民,如今他不僅成為紹興有名的外來打工詩人,而且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成為市作協推薦的“新荷計劃”青年作家。)
編者按:2014年,紹興正式提出打造“中國文學之城”的構想,將城市發展和文學力量有機結合。此後,以“文學”為名,紹興每年均推出豐富多彩的活動。今天,2018紹興文學周正式啟幕,在接下來為期一周的時間裡,青年作家批評家主題論壇、中法文學對話及“大師對話”五周年活動、野草筆會、魯迅文學獎作家回故鄉、紹興駐城作家簽約等系列活動將漸次展開。

個人評價


麥秸及其詩歌印象
印象中的麥秸,懷裡總是揣著車票,背上總是扛著行囊,眼裡又總是露著逡巡的目光,生活在來去之間。腳下,是疾馳的火車;身旁,是陌生的人群。鄉愁與漂泊,註定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內容。在渭北,他渴望著江南,渴望江南的水鄉能給予他靈性的滋養;在江南,他牽掛著渭北,半夜裡常被父親的咳嗽震醒,難以成眠。
渭南師範學院中文系溫若谷教授
詩集《來去之間》 2張
詩集《來去之間》
麥秸,即來自陝西的陳向煒,以一首《一個沒有地址的人》而為大家熟悉的打工詩人。經常寫一些有關紹興風土人情的文章,文筆很流暢,很漂亮。他的詩反映了打工一族的漂泊生涯、他們的內心世界和情感訴求,詩中有對故鄉的眷戀,對第二故鄉的讚美,表達對社會底層和草根人物的極大關注。他的語言既有渭北漢子的淳樸寬厚,也不乏江南才子的秀麗儒雅,而且還在不斷進步中。
著名詩人、原浙江文藝出版社編輯主任、原浙江省作協詩創委主任張德強在“鄉情詩風”——紀念賀知章逝世1270周年暨紹興詩歌創作與發展研討會上發言稿。
月亮,鄉愁,有風來
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現代化建設進程中,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槐樹長,歲月長》),在陳向煒的發獃里,樹,就是回家的方向,槐樹生長,歲月悠長,他更關注下一代的童年裡是否還會有這般鄉愁。
2014年9月5日《浙江日報》“記得住鄉愁”
石川河:陝西旅遊新亮點
文人墨客,途經於此,流連忘返,不禁為石川河留下文墨。家鄉的人更是對這母親河深情有加,麥秸的《石川河》、盧曉聖的《青清石川河》更是寄情於詩文,對其眷戀的情愫顯現得淋漓盡致。在荊山之側,石川河就這樣靜靜地流向遠方,養育了富平千年,澤被了兩岸世人。石川河以她寬闊的胸襟包容了清河、溫泉河、趙氏河和順陽河,滋潤著萬物生長。
故鄉是扎在麥秸身上的刺
詩集《給我一個地址》 2張
詩集《給我一個地址》
這是麥秸(陳向煒)的第一本詩集。我不願給他貼上“打工詩人”的標籤,但當你讀了收錄在這本詩集中的110多首詩后,你一定會對打工者的獨特體驗感同身受,並被撲面而來的故鄉——包括他的打工的第二故鄉——的鄉景、鄉土、鄉音、鄉味、鄉情、鄉思、鄉愁……陶醉得一塌糊塗。
麥秸是一個行吟的歌者。詩歌是他的音符。他會一直吟唱下去。在這些吟唱中,故鄉是不可或缺的音律;因為故鄉是扎入他身上的刺,什麼時候碰觸到它,就一定有刻骨的痛感;就一定流出質樸、真切、纏綿、溫情的醇醪——而這本《給我一個地址》的詩集,不過是他吟唱時的交響……
媒體評論人雷鍾哲 《浙江作家網》
在來與去之間輾轉
【摘要】:麥秸,原名陳向煒,1978年生,陝西富平人。浙江省作協會員。有詩作發表於《星星詩刊》《天涯》《工人日報》等報刊。曾獲新工人杯文化藝術大獎賽詩歌優秀獎,詩集《給我一個地址》獲第二屆益民文學獎。最近讀到了他的詩集《給我一個地址》,於是在網路上有了交流。
每個個體的生命史都能映照一個大時代的變遷。城市更像一個寄居地,即便在同一個城市生活十年之久,漂泊的身心依然難以安放,依然無法將城市作為自己的生命依託。帶著鄉愁行走遠方,但終歸又回不去故鄉,總在來與去之間輾轉。於是麥秸選擇了傾訴,選擇了吶喊。依然懷揣夢想,踏著堅實的步子向前……
《中國工人》2015年第11期 作者胡宏梅
行吟苦旅---詩人麥秸及其詩歌
與武警少將、著名軍旅作家黨益民老師
與武警少將、著名軍旅作家黨益民老師
詩人的麥秸是一個複雜的複合體。他的詩歌還久久徘徊在生他養他的渭北高原,在漂泊的日子,故鄉是他心中隱隱的痛,在他的很多詩篇就可以看出。譬如:《紙上的村莊》、《麥茬地》、《村莊在上》、《故鄉的根,他鄉的情》、《三千裡外的鄉愁》等等,把對故鄉的思戀凝結成一首首悲涼的詩歌,敞開生命的情懷,用盡身心去吟唱。在冷抒情方式中,夾帶著敘事性、非意象、非修辭的元素,成為他詩歌成功的最大的風向標。作為“打工詩歌”的代表詩人之一,麥秸把多年漂泊的經歷,詮釋在他“新紹興人”的視覺中,一路前行,一路歌唱。
《陝西作家網》作者官華
農民工的文化需求亟待重視
《一個沒有地址的人》——這是陝西富平進城打工者陳向煒(筆名麥秸)的詩歌,誰能說它不能帶來有如旭日陽剛演唱《春天裡》那樣的震撼和感動,而他的“給我一個地址,然後一個猛子紮根下去”(麥秸《給我一個地址》),更讓人聽到了一代農民工的吶喊與渴求,其中就有文化審美的渴求。
媒體評論人雷鍾哲
讀一讀他們的詩,思念與猶疑 還有江南的雪夜,來時的路途
武警少將、著名軍旅作家黨益民老師題字
武警少將、著名軍旅作家黨益民老師題字
“從江南的雪夜望到售票大廳/再到來時的路途,所有的行囊/都在打滑,凌亂的腳步越疊越厚/一張車票碾過兩地的疼”
身居紹興的詩人麥秸,用詩寫出異鄉務工的人,在往返兩地之間的情與景,讓人頗有共鳴。這樣的詩歌,也只能出自那些勞作著的詩人。他們思鄉、念及親人,旁觀著城市的細節,又在去與來之間猶疑。這些文字恰好反映一個群體的情緒和一個時代的共性。
2015年2月8日《錢江晚報》
紹興:文學之城正在構築
高曉建 漫畫
高曉建 漫畫
“於槳櫓欸乃中,一葉烏篷/劃過一座城池的腰封/從一個叫稽山鏡水的封面/擷取一段水寫的章節”——麥秸《詩畫江南》。10年前,麥秸還是陝西富平的農民,如今他不僅成為紹興有名的外來打工詩人,而且在越城區八字橋畔有了自己的獨立工作室,成為市作協推薦的“新荷計劃”青年作家、首屆“十佳新紹興人”。紹興的河、紹興的橋、紹興的人物風流都被編織進他的詩里,滿滿都是感性、感悟、感恩。《紹興晚報》記者 王敏霞
“打工詩人”的堅守和鄉愁:要遵循內心而活
“莊稼伏地后的心緒,是農人一茬茬的希冀。麥秸的莖桿上,躥長的夢,卻一寸寸爬起。在城市的叢林里,萬千個人懷揣萬千個夢,萬千個夢在鋼筋水泥里彷徨不定,還有萬千個身影正在揖別鄉村的風……”
這是浙江省紹興市的“打工詩人”麥秸的詩歌之一《給我一個地址》,詩中所描寫的是打工者漂泊在外的一種鄉愁思緒。
記者 王曉婕
央視 紀錄片《品戲·讀城》來紹拍攝
8月11日上午,來自陝西的草根詩人麥秸,在他位於八字橋的住處,接待了來自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的攝製組一行。幾天前,央視紀錄片《品戲·讀城》第一季正式開拍,全國6座城市被列為首批入鏡城市,紹興成為其中之一。
央視記者採訪
央視記者採訪
《品戲·讀城》是一部以“行走一座城、觸摸一段歷史、感知一種文化、解讀一座城,尋找城市寓言,聆聽城市故事”為宗旨的戲曲文化紀錄片,第一季選取了紹興、成都、佛山、泉州、蘇州、西安6座城市。在紹興的拍攝單元中,攝製組選取了6位人物進行拍攝,從他們的生活、言行和感觸中,展現紹興的城市文化、城市風俗和城市性格。
紹興日報記者 王薇
CCTV-11《品戲讀城》
堅守在八字橋的,除了原住民,還有一個對紹興的歷史文脈吸引來的探訪者,被稱為紹興草根詩人的麥秸。麥秸,陝西富平人,詩人。
CCTV-11《品戲讀城》2018-03-22
打工詩人詩作入選《語文素養讀本》
在紹興的打工詩人陳向煒,最近收到了來自浙江教育出版社寄來的一本九年級上冊《語文素養讀本》。在這個義務教育拓展性課程中,有他所寫的詩歌《年關》。
語文素養讀本 3張
語文素養讀本
“一年一度/總有一個叫‘年’的關口/山一般壓在你的心頭/南來北往的鄉情/在歲末的大遷徙中/摩肩接踵……”陳向煒告訴記者,這首名為《年關》的詩寫於十年前。“那是2008年底,我剛來紹興不久,當時在紹興潤和天地小區的物業公司里做保安。因為春節要值班,沒辦法回家過年,便寫了這首詩。寫的是打工這個龐大的群體,漂泊在外,我只是這千萬個匆忙腳步中的一個身影。也和當時的心境、環境有關。”
陳向煒,筆名麥秸,老家在陝西富平。多年來,他在紹興堅持邊打工邊寫作,現已是小有名氣的詩人了。這首《年關》,曾入選了《2009-2010中國打工詩歌精選》。後來,《語文素養讀本》的主編張煥利看到了這本書,選取了陳向煒的這首詩。記者在這本九年級上冊《語文素養讀本》的目錄中,看到入選該書的有很多名家的作品,比如老舍的散文《落花生》、顧誠的詩歌《一代人》、海明威的小說《殺手》等。記者 徐霞鴻
本報報道多次入選語文卷試題
前不久,一份2019年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語文模擬卷上,其中有一道積累與運用題,題中引用的《紹興,一座浸泡在文學中的城》一詩正是出自本報去年9月26日刊發的“2018紹興文學周特刊”的封面稿件。
紹興,浸泡在文學中的城 2張
紹興,浸泡在文學中的城
對此,紹興市第一初級中學教育集團龍山校區初二語文教師劉偉雄說,本次語文期末考閱讀理解命題選材注重內容的價值取向,關注傳統文化,關注地方特色。近年來,語文考試的確有越來越注重時事熱點和地域文化特色的趨勢,在大作文或者其他題型里都有體現,命題者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關注熱點以及紹興本土傳統文化。《紹興晚報》記者 吳可蒙
寫詩的民工兄弟
一個沒有地址的人
“麥秸”,一個帶著泥土氣息的名字,是陳向煒給自己取的筆名。他在紹興市潤和天地小區當保安,大家都叫他“保安詩人”。北京、深圳,一路走南闖北,從1997年至今,他已在異鄉漂泊了13年。
2006年,陳向煒的一首《在離開深圳的火車上》發表在了《打工族》雜誌上。從此,他把自己多年來埋藏在內心的話、在異鄉的冷暖故事都化做了一首首詩。
他曾說自己是一個沒有地址的人,但現在他有了自己的博客。白天,不管在哪他都帶著紙筆,下班后,就安靜地坐在電腦前敲字,更新一天的心情。他身在都市,心繫鄉村,他的詩歌語言有農民的質樸,帶著土地的氣息,一如他的筆名。
2010年12月10日 《浙江日報》記者 劉慧 實習生 謝愉
打工詩人麥秸出新詩集《來去之間》靈感來源於紹興
“像一把碎銀,隨手一撒/在越州,便落成了一幅妝鏡/這蜿蜒八百里的湖面,還沒有鑲邊/所有的鏡像泛起,天地間/光可鑒人。在煙波浩淼中閃了出來……”
前不久,已在紹興定居的“打工詩人”麥秸出版了一本新詩集《來去之間》,這是《來去之間》的開篇之詩。
《來去之間》詩集共彙集了麥秸近兩年來創作的詩歌,共108首,這些詩歌的靈感主要來源於紹興本土。麥秸2006年4月來紹興,正好近10年。10年之間,麥秸見證了紹興的“長高”,這些詩既是一位詩人眼裡的紹興,也是一位外鄉人真實的內心獨白。
麥秸原名陳向煒,陝西人。10年前,從當初打工的深圳輾轉來到紹興。因此,多年來他都不諱言,“紹興是我的傷心地”。時隔10年,當初奔波在工地、企業生產車間流水線的陳向煒,如今已定居紹興,成為一名專職的文字工作者,還擁有了越城區作協副主席的頭銜。他說,紹興是我停留時間最長、對我來說最深刻的一座城市,古城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給了我源源不斷的靈感,是紹興給了我飛翔的羽翼,我的夢想從這裡起飛。詩集的第一輯“走筆江南”,主要取材紹興水鄉江南元素,鑒湖、廣寧橋、八字橋、三味書屋以及曲水流觴、尋英台不遇,這些熟悉的景緻和典故,都在他來去之間,且行且吟。紹興很美好,給了他很多的靈感,但作為一名詩人,那種鄉愁鄉緒隱隱約約貫穿始終,他寫道:“一個北人梭巡到此/從妝鏡里走來/在西跨湖橋畔放眼遠眺/或者小住幾日/洗濯身心/與鑒水不鄰/借看門前不變的波痕/再找一處留白,把新賦續寫。”
也許正是這些自我經歷的真實記錄,以及掠於他眼裡別樣景緻,這些詩歌才能走進人們的內心世界,撥動讀者的心弦。陳向煒還在第一時間把詩集贈給自己從前一起打工的工友。
“詩歌使人內心清澈,心地向善,溫暖人們生命的底色,照徹心扉。”麥秸說,無論在外打工或者尋夢,不管有沒有所謂的打工文學標籤,只要拿得動筆,他會一直寫下去。
詩與遠方,再一次流行
新創作,詩意奔跑
10年前,初入紹興時,他寫下這樣的彷徨:“在城市的叢林里/萬千個人懷揣萬千個夢/萬千個夢在鋼筋水泥里彷徨不定/還有萬千個身影正在揖別鄉村的風……”
十年浸淫。今天,他的新詩有了更多光亮:“像一把碎銀,隨手一撒/在越州,便落成了一幅妝鏡/這蜿蜒八百里的湖面,還沒有鑲邊/所有的鏡像泛起,天地間/光可鑒人……”
他是已在紹興定居的“打工詩人”麥秸。新詩出自剛出版的詩集《來去之間》的開篇之作。詩集彙集了麥秸近兩年來創作的詩歌,共108首,這些詩歌的靈感主要來源於紹興本土。
作為勞務輸入大省,“打工詩歌”是近年來浙江民間詩歌熱的一個重要群體。
2014年9月28日,在第三期全省作協系統幹部培訓班上,與著名作家、浙江省作協主席麥家合影.
2014年9月28日,在第三期全省作協系統幹部培訓班上,與著名作家、浙江省作協主席麥家合影.
一邊打工一邊吟唱:民工詩人的詩意人生
有這麼一群詩人,叫打工詩人,他們有夢想、像古代的行吟詩人,邊走邊唱。他們邊打工邊創作,寫生活的艱辛、對親人的思念,或者只是失眠時的感嘆……無論現實多麼骨感,有詩相伴,生活瞬間就可以變得溫暖。
詩徠意的人生,如春花燦爛。
陳向煒:浮萍的麥秸,這是麥秸博客的名字,內心的漂泊和孤獨感一眼望穿。離鄉背井、漂泊在外,故鄉永遠是突然湧上心頭的思念和憂愁。麥秸原名陳向煒,1978年生,陝西富平人。麥秸從小喜歡看書、閱讀,後來開始寫詩,村裡人都認為他不務正業,一個農民你不好好種田,瞎寫些什麼,詩歌又不能當飯吃。初中畢業后麥秸到北京打工,2001年到深圳東莞當搬運工。他不甘心只做一個搬運工,有空就看書。
麥秸註定不會像父輩那樣做一個只會耕田種地,只求吃飽喝足的農民。從工地上下來,其他工友倒頭就睡,鼾聲如雷。麥秸睡不著,心裡的疲憊、思鄉的情節寫在小本子上,厚厚的一本又一本。工友們都覺得他很另類,說他和社會脫節,整天鑽在文字里異想天開。他的心卻在詩歌里翩翩起舞,夢想和喜悅穿透黑夜,直達黎明。2006年,因為妻子在紹興服裝廠打工,麥秸從深圳到紹興做保安。他的行囊很簡單,包里全是書和寫詩的草稿。
麥秸對詩的痴迷一如既往,不在乎別人的議論和眼光,執著地寫詩。他將打工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和感觸傾瀉於筆端,一筆一畫寫下的夢想像鐵軌一樣一行行爬向遠方。妻子覺得他走火入魔,不切實際,離他而去。堅持就是勝利。2009年,他的詩歌《我看見村莊在拔節中長高》在浙江省委宣傳部組織的“輝煌60年——我愛我的祖國”網路作品大賽中榮獲一等獎。幾年來,麥秸已在各種刊物上發表詩作200多首,並多次獲獎。2013年加入浙江省作協會員、2014年入選浙江“新荷計劃”青年作家人才庫。
《牧野》雜誌主編這樣評價麥秸的詩:“麥秸的詩充滿著生活的味道與淡淡的憂傷。這種憂傷來自於心靈深處,來自於難以企及的內心,對父母,對故土,對舊物,太多的時候,我們心有餘而力不足,猶如在春天的時候你不再青春一樣。”
如今,麥秸在《紹興消費》做編輯,對文學和詩歌的熱愛終於為他打開了一個更廣闊的世界,所有的堅持都是值得的。

獲得榮譽


詩集《給我一個地址》2012年6月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獲第二屆益民文學獎(陝西富平縣) 。
詩集《來去之間》2015年12月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發行,獲第二十五屆東麗杯全國魯藜詩歌獎二等獎。
詩歌《我看到村莊在拔節中長高》(外一首)“輝煌60年 我愛我的祖國”網路作品大賽獲一等獎。
詩歌《給我一個地址》南方網和南方日報主辦的“自強不息,打工成才”比賽獲三等獎。
詩歌《一個沒有地址的人》在新工人杯文化藝術大獎賽中獲得詩歌優秀獎。
詩歌《我在上虞等你》“知音杯·我是大詩人”全球華文詩歌大賽優秀獎。
散文《記一棵槐樹》在浙江省作協主辦的“記得住鄉愁”徵文中獲得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