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海市嘉積中學
瓊海市嘉積中學
嘉積中學(Jia Ji Middle School),簡稱“嘉中”,位於海南省瓊海市,是海南省一級中學。
徠嘉積中學創辦於1917年,原名“崇實學堂”,歷經傳承演變,1923年改稱“廣東省立第十三中學”,是當時海南島唯一的省立中學,也是當時海南的最高學府。1933年,“十三中”易名為“廣東省立瓊崖中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更名為“嘉積中學”;2005年被評為“海南省一級甲等高級中學”;2011年學校再次以高分通過海南省一級甲等高級中學的複評工作。
截至2015年10月,學校有專任老師289人,有教學班69個,在校生3942人,學校佔地面積173畝。
1912年,易名為廣東省立第十三中學。
1918年,為適應教育事業發展,增設師範班,培訓師資隊伍。
1933年,更名為廣東省立瓊崖中學。
1928年初,日軍逼境,學校遷移於定安縣石壁鄉,借王家祠堂授課。10月,搬遷雷州半島遂溪縣麻章墟(有少數師生徙遷文昌蓬萊,后遷入瓊山甲子)。學生來自四面八方,除本島的外,還有港澳和大陸淪陷區流亡來的學生,學校改稱為廣東省瓊崖聯合中學。時設高中2班,學生49人;初中6班,學生164人,教員24人。後有部分師生轉移到粵北韶關(戰時省會),在“海南同鄉會”的支持下,在曲江縣黃田壩成立了“廣東省瓊崖聯合中學粵北分校”。
瓊海市嘉積中學
1931年,遷移於廣西雲開大山附近的化州縣寶墟授課。
1932年,校舍遭火焚毀,省政府撥款10萬元修建。
1933年,轉移信宜縣山區。
1934年,日軍投降,始遷回嘉積鎮,複名省立瓊崖中學。
1938年,全校有高中3班,學生122人;初中8班,學生375人。
1950年3月,易名為廣東省立嘉積中學。
1956年,瓊東師範附中班併入。
1958年,東路初級中學併入,學生人數增加到1100餘人。年底,改稱為廣東瓊海嘉積中學。“文革”期間,嘉中成為重災區,教師遭批鬥,圖書儀器等教學用具,幾乎損失殆盡。粉碎“四人幫”后,學校教育工作逐步走上正軌。縣委、縣政府多次撥款和發動社會力量資助,先後建起教學大樓3幢,面積3426平方米,師生宿舍樓房8309平方米,科學館大樓2600平方米。館內設有電化、生物、物理、化學等教學實驗室,藏有各種圖書4.55萬冊。教學條件大大改善,教育質量迅速提高。解放后40年來,為國家培養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材。
1990年,校園佔地1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09萬平方米。全校高中17班,初中16班,共有學生1952人,教職員工185人。為縣重點中學。
1993年嘉積中學入選《中國名校》。
2005年被評為“海南省一級甲等高級中學”。
2015年11月,嘉積中學迎來建校98周年校慶慶祝活動。
校園風光
截至2015年10月,學校規模不斷發展擴大,現有教學班70個,在校生4200人。校園佔地173畝。
截至2019年12月,學校現有高中教學班60個,學生3200人。學校現有教職工298人,其中專任教師266人,職工32人;具有副高以上職稱83人,特級教師1人,省學科帶頭人2人,省級骨幹教師21人,省級教壇新秀12人,市級骨幹教師60人。
特級教師:顏業岸(舞蹈教師)、何書明(化學教師)。
省級骨幹教師:粟乘林(語文)、鍾興華(語文)、粟建軍(數學)、周凈(數學)、姚汝慶(地理)、劉太方(地理)、石國亮(生物)、李煒(化學)、黃茹(政治)、王祖壯(音樂)、郭一志(通用技術)等。
省級學科帶頭人:李智勇(物理)
截至2015年10月,學校與新加坡國立中學、清華大學附中、人民大學附中,北京師大二附中、河北衡水中學、復旦大學附中、華中師大一附中、武漢二中、廣州華南師大附中、深圳中學等中國國內外知名中學開展了常態化全方位的教育教學和文化交流,並邀請到香港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中山大學等知名大學的中科院院士和教授來學校講學交流。
•高考成績
2012年高考,該校入圍本科第一批次人數539人,本科第二批次入圍人數925人,其中2人被北京大學錄取、1人被清華大學錄取、1人被複旦大學錄取、1人被中國人民大學錄取、3人被中國科技大學錄取。
2013年高考,該校有九位同學總分超過800分,700分以上133人,入圍本科第一批人數505人,本科第二批入圍人數達908人。
2014年高考,該校總分800分以上有14人,總分700分以上的學生有170人;入圍本科第一批次的有600人,入圍本科第二批次的有1000人,3人被北京大學錄取,1人被清華大學錄取。
2015年高考,800分以上10人,總分700分以上的學生有137人。
2018年高考,該校總分800分以上有7人,總分700分以上的學生有107人。
•學科競賽
年份 | 姓名 | 競賽名稱 | 獲獎名稱 |
2015 | 孫于晴、周麗茜、符芳嫩、尹晨、梁崇為 | 瓊海市地理知識競賽 | 高中組第一名 |
2014 | 周熙宏、郭人魁 | 第27屆中國化學奧林匹克 | 海南省二等獎 |
2013 | 王克浪、林先忠、周熙宏 | 2013年全國高中數學聯賽(海南賽區) | 二等獎 |
譚大偉、吳昀峰、王賓、唐致恆 | 三等獎 | ||
2014 | 陳奕超 | 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 | 一等獎 |
黃婕、王元璋、吳泉鋒、陳奕伍、覃茂桐、周達誠、葉凱雁、黃宇、張義彬 | 二等獎 | ||
周思琪、姚泓澤、朱俊豪、黎冬釗、肖莉莎、黃思遠、陳玫坊、韓汶衍、王美然 | 三等獎 | ||
2014 | 王與悅 | 海南省中學生物理競賽 | 一等獎 |
陳賢誠、王克浪、陳家實、林詩俊、吳光超、林正宇 | 二等獎 | ||
林鳳翔、陳光斌、唐致恆 | 三等獎 |
•素質競賽
截至2015年10月,科技創新小組榮獲海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榮獲6項一等獎,其中機器人競賽獲創意賽第一名,並代表海南省參加第十四屆全國青少年機器人競賽;學校男子籃球隊獲2014年全省中學生籃球賽冠軍。
學校男子舞蹈團曾三十多次榮獲全國金獎並先後出訪澳大利亞、維也納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曾參與央視春晚的演出。
截至2015年10月,李煒老師被評為海南省優秀教師;石國亮副校長主持的課題榮立為省級專項課題,並推薦參評國家級課題;郭一志老師的作品榮獲第26屆海南省中學生科技創新大賽科技輔導員科技創新成果一等獎,同時被推薦參加全國評選。
姓名 | 項目 | 榮譽 |
龔棒 | 全國青年數學教師優質課評比 | 一等獎 |
海南省數學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 | ||
陳虹 | 全國英語課堂教學比賽 | 一等獎 |
第12屆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活動“英語微課程評優” | 一等獎 | |
劉順清 | 全國化學優質課評比、教學論文評選與習題設計評比 | 一等獎 |
李智勇 | 第四屆全國物理課堂教學名師大賽 | 一等獎 |
謝先麗 | 海南省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大賽 | 第一名 |
王磊 | 海南省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評比 | 第一名 |
屈林 | 海南省中學物理課堂教學大賽 | 一等獎 |
顏業岸 | 教學成果課題 | 全國二等獎 |
1993年嘉積中學入選《中國名校》;2005年被評為“海南省一級甲等高級中學”和“中國百強中學”;2007年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2008年被評為“全國精神文明工作先進單位”;2010年被評為“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先進單位”、“海南省文明禮儀教育示範校”;2011年學校再次以高分通過海南省一級甲等高級中學的複評工作;2013年被評為海南省學校體育工作先進單位;2014年被評為海南省教育系統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集體,海南省文明單位,海南省中小學德育工作先進集體。
•校徽
釋義:校徽中的建築是嘉中的標誌“紅樓”,數字1917則代表學校成立於1917年。
•徠校訓
敬業、嚴教、善導、奉獻、立志、勤學、篤行、創新
•紅樓
紅樓是嘉積中學的標誌,是光榮傳統的標誌,更是巍巍學府的象徵。始建於1939年末的紅樓原為土木結構,系日本人侵瓊時在嘉積鎮北門興建的幾幢營房中的主建築物,是侵瓊日軍佐世保鎮守府第八特別陸戰隊司令部所在地。抗戰勝利后,這裡又被國民黨政府接收為部隊營房。
對嘉中歷史深有研究的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陳錦愛說,紅樓所在地之所以能成為今天嘉中的校址,與民國時期嘉中的一位校長鄭蘭生有著莫大的關係。抗戰勝利后,為了躲避戰禍而被迫遷出島外的嘉中亦奉命複員,遷回舊址。但昔日的校舍已經荒廢,因此,按照當時國民黨政府的要求,嘉中接收了鎮北郊大春坡日軍建築的小學校舍為初中部,鎮南門嘉中初創立時的校舍為高中部。但一校分為兩地上課,管理和教學都很不方便,更談不上謀求發展了。經過一番計量后,鄭蘭生看中了嘉中現今的校址,但此時國民黨陸軍188師還駐紮在這裡。
陳錦愛說,鄭蘭生曾多次專程到廣州活動,向當時在國民黨軍界中的幾位海南同鄉求助,與省政府和教育廳的官員們進行了數次斡旋,終於將省政府的批文拿到手。1946年冬,師生們全部遷入了新址,亦就是現今嘉中的所在地,開始了它長遠的發展。
解放后,嘉中老校舍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曾經幾經整修,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的師生將這幢樓的外牆、柱子、廊拱漆成了紅色,故稱“紅樓”。
截至2014年12月,學校有紅葉志願者社、FS街舞社、模擬聯合國、國風球社、執信棋社、四葉草動漫社、墨粒文學社、韶光映像社。
嘉積中學現任領導一覽表 | |
---|---|
姓名 | 職務 |
陳善飛 | 校長 |
李尚書 | 黨委書記 |
符芳芹 | 副校長 |
李會仍 | |
石國亮 | |
馮春慧 | |
王國鋒 | |
盧業洪 | 工會主席 |